王达三 从接收大员到解放功臣
王达三任团部军委一级书记时旧照
1. 王达三的自述中,描述自己被俘的一页
2.王达三参加民族革命同志会后,所立的自裁状
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被俘高官(二)
王达三,1916年生,吉县人,初为本县政府科员,后转为军队文职军官,抗日战争胜利后,被任命为十一区行政督察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1946年,人民解放军解放朔县,王达三受伤被俘,被释放回后写了他守城及被俘的经历给阎锡山。
虽担任军职但未经历战争
王达三,在省档案局保存的一份文献里,清楚地记载着他的履历:民国五年(1916年)一月五日生,民国二十年(1931年)毕业于本县县立附设师范班,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五月,王达三18岁的时候,成为吉县县政府第二科的一名二等科员。
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大概每个热血的青年都会有投笔从戎的理想,于是,1936年5月,王达三进入了晋绥军军官教导团第二期步科,1939年7月,还去了军官集训团学习,如此,最晚至1944年,他已经是晋绥军四十三军四十九师第三团军委的一级书记了。
不过,即使身在军中,王达三也没有经历过太多战火的洗礼。四十三军,抗日战争前,晋绥军内并无此番号,是阎锡山在1937年7月左右增编的,然而建构虽全,却没有兵,长期被人讥讽为“空军”,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也没打什么仗,作为文职的王达三,就更没机会见识炮火了。
况且,从王达三本身的特质来看,也不符合我们一般对军人的判断。在《民国三十六年度四十三军考绩表》中可以得知,那时同僚对王达三的印象是“性情温”和“气度宽大”,他所在团的团长梁鸿喜对他的评价也是“忠实可靠”“细心热情”。
这样一个人,作为政务工作人员恐怕是更合适的。所以,当抗战胜利后,阎锡山派楚溪春带领这个“空军”接收大同政权时,曾有地方工作经验,本身又具备上述特点的王达三,就被任命为国民党雁北专员公署专员、大同县政府县长兼保安司令。后来雁北公署分为山西第十、十一行政区,王达三又被任命为十一区行政督察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驻扎在朔县(今朔州。编者注)。
朔县解放,专员王达三被俘
这个任命,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果从大历史的走势来看,也许还可以说是他新生的诱因。但在当时的情势下,实在祸福难知,甚至可以说,等待他的,必将是一场噩梦,因为他是为阎锡山抢夺抗战胜利果实而来,本身就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且身处一个即将崩塌的阵营,怎么会有好的结果?
但当时的王达三,还是“忠实可靠”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1946年4月20日到任,“视事之初,即召开军政民联席会议,研讨开展政权及构筑防御工事等工作”,并“亲率所部乘机出击,屡有斩获”。然而,当时间走到6月16日,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付之流水了。
6月16日晚,我晋绥军区发起晋北战役,5分区派两个团及一些地方部队进攻朔县,王达三这样说:
匪(内战时期,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诽谤性称呼——编者注)用黄色炸药将北门炸毁,同时四面云梯爬城,势甚凶猛。职急率警保大队奋不顾身向北门街冲锋,一面速连络指挥官张文龙。当时找寻不见。职亲率一营由东门上城抵死歼匪数十人。直战至晚十二时始知张文龙在南城墙上。当(时)与张文龙约定,伊率爱乡团在城上击匪,职负巷战之责。屡次冲锋,前仆后继,至十七日上午十一时许,共匪愈打愈众。职此时已拿定决心与城共存亡。振臂指挥,身先士卒,勇猛扑匪,竟被匪机枪将职小腿击断,立时倒地,仍喝令官兵杀贼,奈因出血过多,不能起立,求死不得,终被匪俘。
此役中,王达三虽然断了一条腿,但仍然可说幸运,因为就在那一晚,前两天他召集来开会的左云、平鲁、应县、灵丘的县长以及专署的秘书都死在炮火中了。
不愿意为中共做事,说自己“精神错乱”
过了一天,6月19日,我方的医护人员为王达三做了截肢手术,并送往左云疗养,也许因晋北战役还在进行中,左云亦在战区,所以过了一晚又送往晋绥军区所在地兴县。
这一路上,手术后的疼痛加上被俘虏后的恐惧,王达三屡有轻生念头:“沿路共计十二天,屡欲自尽,奈匪监视甚严,无机可乘。”
我们对待俘虏一向是秉承着人道主义的原则,到了兴县后,也以疗伤为主,并没有人来审问他。他在距兴县五十里之外的碧村住了三个月,还进行了第二次手术,前后共计五个多月,才算全愈。11月29日出院,被送往兴县千城村晋绥边区招待处。
到这时,王达三已经知道自己性命无虞,对遭遇最不满的竟然是“惟书报必令阅读”,他找借口说自己病后视力不好。招待处处长张幹城就让同房的人读给他听。
当然,作为一个俘虏,每隔两三天,还会被单独传见,考查他的思想状况,询问一些阎锡山组织、政治、军事的情况,他就装“精神错乱言语颠倒拒之”,并且以肢体残疾为由常常请求释放。
又过了一个月,贺龙请他和在隰县被俘的省政府总参赞杨澄源、隰县专员孙海丞以及另一个姓胡的参谋长四人吃饭。席上,对断了一条腿的王达三,贺龙很是同情,“颇为安慰”,并说给他配一条橡皮的假肢。
然而在王达三的自述中,他还是发挥着“忠诚可靠”的特点,当张幹城连续几次谈话,都邀请他留下来工作,他还是用老办法“精神错乱、肢体残废,毫无做事情绪”推托。最后,也许是“家属不知下落……欲回家探望”理由得到认可,在写了一份主要内容为自己经历的“反省书”后,来年2月3日,被批准返回,7日,到达太原,22日,写下了如今省档案局所存的这份自述。
劝降于镇河,助推大同解放
尽管在自述中,王达山一再剖露自己的心志,颇有“求死”“自尽”“生死置之度外”等言语,以示自己没有变节,但实际上,在晋绥边区几个月的经历,不能不使王达三有所触动。他以所见到的共产党干部比照阎锡山手下的大小官佐,内心深知他们大势已去,朝夕之间,或许就会山河变色。由此,王达三也心灰意冷,虽未投共,但去阎之心已生——理由是现成的,即使在呈送给阎锡山的自述中,王达三还要说自己“神精错乱,言不尽意”,为离开阎阵营埋下伏笔。
一直到1949年1月北平(北京旧称。编者注)解放前,王达三都在太原赋闲。北平解放后,国民党的政权愈加摇摇欲坠,想来阎锡山对这些被俘虏过的人也没有精力多加留意监视,王达三就搬到了北平。两三年间,再见不到关于王达三的行迹,而他再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的幕前,要到大同解放前夕了。
早在1948年年底,大同已经被晋察冀和晋绥军区的部队四面包围,要打当然能打得下来,但我们的方针还是力求避免城市破坏、人员伤亡,还是想和平解放大同的。而大同和平解放的关键,就在当时的太原绥靖公署大同指挥部总指挥于镇河、大同行署主任孟祥祉、275师师长田尚志等人身上。1949年2月,王达三主动找到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部长戎子和(与上周《史泽波武夫变大夫》一文中的晋冀鲁豫边区副主席戎伍胜是同一人),说自己愿意去劝劝于镇河——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他的“忠实可靠”,不再是对阎锡山,而是站到人民这边了,他的“热情”,也体现在了为人民、为解放事业做事了。
3月,在征得了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政委薄一波同意后,王达三以及于镇河的儿子于润仓、孟祥祉的弟弟孟祥祚一行七人带着戎子和的亲笔信,从北平出发转道张家口到了大同,面见了于镇河。王达三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将解放区的情况、中共干部的作风讲给了于镇河听,促使于镇河认清形势,别再与人民为敌。于镇河后来回忆说,“我对这次派来的人和带来的信以及他们所说的话,有了信多于疑的看法,比以前顾虑小了,我即下定决心,投靠共产党,放下武器,停止战斗,希望将来得到宽大待遇,保全生命财产。”4月29日,太原解放5天后,大同即宣告和平解放。
需要说明的是,于镇河愿意放下武器,使大同和平解放,并非仅仅是王达三劝说之功,时势使然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而且,去大同劝降的,有原属于阎锡山阵营的许多人,如曾和他一起受到贺龙招待的隰县专员孙海丞,在2月间也去劝降了。王达三一行七人可以说是为于镇河下定决心投诚,放下了最后一颗砝码。
当然,立功只有早晚,先或后去劝降并不说明功劳大小,本文的意旨也并非为谁叙功,只是为严谨历史计,完整陈述这段史实,并以之为据告诉读者。王达三的选择,代表着当时阎锡山手下军官、干部的普遍想法,国民党不仅民心尽丧,即使在其内部,也知道投身于新生的中国共产党政权才是正确和明智的选择。另一位和他同桌吃饭的省政府总参赞、国民党上将杨澄源在太原解放前,还去劝降阎锡山呢。可惜阎锡山不听,被阎锡山以叛国罪押往南京,在南京解放后才获释。
解放后,王达三脱离政界,以开酒店为生,文革中受到冲击,1967年逝世。
本报记者 李遇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