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振权·麻城三槐王氏考

2013-06-18 17:39:08来源:

打印 字号: T|T

一、王姓人口最多   来源最复杂
 
       据公安部治安管理局2007年初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王姓人口分布广泛,除全国各省市区外,还有大量王姓侨胞棋布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和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及世界各地。
 
      “姓”是表明家族的字,一般为世袭。王姓何以成为人口逾亿的第一大姓呢?究其来源,纷繁复杂;究其派别,林林总总。据湖北麻城市龟山乡王龙村“三槐堂”《王氏宗谱》记载,王姓主要源自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以爵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下简称《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一支王氏。二是天子之后多以王为姓。据《氏略》,秦朝以前帝王的子孙多称王子、王孙,他们的后人有不少就称为王氏。如东周太子姬晋,因为治水方略与灵王不同,被废为庶人,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其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以前的王族身份,便以“王”作为自己家族的姓氏。又如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至汉朝初年纷纷易姓为“王”氏。三是赐姓王。《汉书王莽传》说,王莽称帝后,为了笼络大臣,赐原燕王彤玄孙嘉、原西汉宗室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32人以王姓。朱明王朝时,有不少人也被赐以王姓,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赐姓王。四是部分人改姓、冒姓、换姓王氏。如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后冒姓王。五是许多少数民族改汉姓为王氏。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一些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元、清两朝,不少蒙古族人、满族人也改为王姓。其他少数民族,如匈奴族、羯族、契丹族、回族、布依族、白族等许多民族亦有改汉姓为王氏者。
 
 二、王姓的繁衍和发展
 
      王姓是天下第一大姓,人口众多,世族繁杂,如何辩源析流呢?始于南北朝时期的谱牒,“录一族之生死葬徙,概繁衍而述兴衰,列世系之长幼”,起到了数典知根、辩源析流的重要作用。尽管有家谱族牒可供考证,但王姓枝繁叶茂,衣冠济济、星星灿灿,如统一修撰谱牒,其工作量之浩大或几无修撰之可能,故自清以降,王氏基本上都是分一宗一族、一房一支而分修谱牒。据检索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数量最多的上海图书馆,其收藏的王姓家谱多达500多种,其中主要有《琅琊王氏宗谱》(明嘉靖丁酉年王轼修)、《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明王应斗修)、《开闽忠懿王氏族谱》(清王以镜修)、《东沙王氏支谱·家规》、《三槐堂王氏族谱》、《绮山东沙王氏支谱》、《义乌南陵王氏宗谱》、《润州王氏族谱》、《凤林王氏宗谱》等,而民间保存的王姓家谱则更是浩如烟海,其中较著者有江苏赣榆县金山乡的《赣榆王氏家谱》、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的《王氏族谱》(清王廷麟等主修,光绪四年刊印)、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的《王氏家谱》(写本)、湖北麻城市龟山乡王龙村的《王氏宗谱》(三槐堂,2005年修,4卷本)、现身美国的《王谢世家》(明天启二年刊刻,30卷本)、现身日本的《王氏通谱》(槐政堂,清光绪二十年刊印)等等。
      据湖北麻城市龟山乡王龙村“三槐堂”《王氏宗谱》记载,王姓最早的发祥地是河南汲县(现卫辉市)一带,并以山西、山东、河南省境为其繁衍地区,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汲县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到晋朝时,王姓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迅速发展,出现了太原、琅邪两大郡望,王氏被列为北方四大士族崔、卢、王、谢之一。西晋末年,王姓开始自中原大举南迁,相继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定居下来。隋唐五代时期,王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向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迁徙。宋代,王姓的繁衍迁徙又有了新的发展,三槐堂王氏迅速崛起,世代显贵,最终发展成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宋代以后,王姓遍及全国各地,在很多地方,王姓都发展为名门望族。在整个中华民族历史上,王姓才人俊杰层出不穷,其中,君临天下为帝者有14人,先后建立了新、汉、郑、燕等政权。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王姓就有王刚、王乐泉、王兆国、王岐山、王沪宁和王胜俊、王志珍等人。
 
 三、麻城三槐王氏的来源
 
     王姓的主要堂号有“三槐堂”、“槐阴堂”、“槐政堂”等,其中,名声最盛者当首推“三槐堂”。“三槐”最初出自《周礼》,《周礼》之《秋官朝士》有云:面三槐,三公位焉。据麻城市龟山乡王龙村“三槐堂”《王氏宗谱》记载,“三槐堂”堂号源于北宋初期尚书、兵部侍郎王祜。王祜文才武略,风流倜傥,天下“望以为相”。但王祜为人刚正不阿,难容于时,终不能遂志。晚年时,他在家庭院中植下3棵槐树,并立下誓言:“吾之后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后来王祜次子王旦,北宋真宗时任宰相12年。王旦长子王雍,为国子博士;三子王素,仁宗时任天章阁待制,淮南郡转运按察使。王祜植槐树立志,以才德教育后代的家风为当时大文学家苏轼所推崇,苏轼为王家作《三槐堂铭》,一时才以物显,人以文传,“三槐堂”之名声和三槐王氏由此传遍华夏。
 
      麻城三槐王氏,原居江西豫章瓦屑坝。元朝末年,中原横遭兵燹,瘟疫盛行,人口锐减。洪武初年,朝廷下令“江西填湖广”,麻城三槐王氏始祖必兴公昆仲7人乃迁居鄂东并分居鄂东各地。必兴公转辗来到黄州府麻城县石陂之磨子山(今湖北省麻城市龟山乡境内),见此地山川毓秀,地杰人灵,遂生于“毓灵之地必俊彦辈出”的感叹,乃卜居于此,至今已有600余年了。必兴公,乃麻城三槐王氏始祖。正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其后裔鼎盛,已传至二十四世,代代门庭显耀,黎献鳞列,光灿如云。
 
      必兴公,字玄兴,元末明初人,洪武年间进士及第。必兴公生五子,为麻城三槐王氏二世祖,分别名王龙、王虎、王庭、王玺、王周。其中,王龙、王庭、王周子孙蕃盛;王虎、王玺无后。其长子王龙后裔为了纪念他,特将卜居地起名为“王龙”,即今麻城市龟山乡王龙村。王龙村,乃麻城三槐王氏发祥之地。
 
      必兴公子孙繁旺,瓜瓞绵长,其后裔绝大部分外迁。长子王龙部分后裔、三子王庭之后,陆续从磨子山迁出,分衍于全麻城境内,今木子店镇马牙山村、龟山乡铺头坳村、鼓楼办事处望城岗村及城区等地,均有王龙、王庭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著名军事家、原中央军委委员、国防部副部长王树声(原名王宏信),著名海军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王宏坤等人,皆为麻城三槐王氏的骄傲。而王庭九世孙王正纪(即必兴公十世孙),一说举迁陕西,或说举迁四川,难考其详。
 
      必兴公五子王周,生两子王以仁、王以泽,迁黄冈赤膊龙(今属武汉市新洲区),人称赤膊龙王氏,其后世多科甲蝉联,名身显赫,至今已繁衍到3万多人,为湖北旺族。
 
      必兴公后裔中,六世孙王廷主迁安徽六安大花坪;十一世孙王金奎和十六世孙王廷亨、王廷利、王廷贞,皆迁河南霍山;有王贵者,始迁河南商城,后又迁陕西西安府之定原县(今陕西定原县)八尺匣……
 
      王姓,乃国之望族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