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益于永昌堡的保护 新城村实现古貌与新颜交会

2013-05-23 21:12:09来源:2013年05月23日 浙江在线

打印 字号: T|T

  

连日来,新城村沿街、沿河、沿浃居民楼立面正在进行装饰和修缮,以还原古朴风貌。叶晓东摄

   浙江在线05月23日讯 龙湾新城村,著名的永昌堡所在地。在长778米、宽445米城墙所包围的0.34平方公里范围,这个450多年前相对于永兴老城的“新城”,“圈定”了和周围泾渭分明的边界。

  永昌堡是我国著名抗倭古堡,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由时任兵部主事的王叔果与其弟王叔杲,以及同族中父老共同捐资建造,2001年5月被列入全国第五批重点文保单位。翌年成立的永昌堡保护修建管理委员会,便担负起相应的修复和保护工作,而保护的核心区块,便是新城村所在地。

  堡与村形影相伴

  从2002年起,通过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国际合作项目援助、建设融资等途径,永昌堡内包括都堂第等在内的多处古民居,逐步得到修复和保护。位于堡内御史巷1号的都堂第,原为明嘉靖年间督察院右佥都御史王诤故居,被专家称作“典型的明清东南沿海水乡人家布局”。2002年5月,都堂第作为欧盟“亚洲城市项目”,由意大利普拉托省牵头,联合法国巴黎和西班牙阿里坎特,其建筑进行了修复。从老宅迁出的居民,安置到位于龙湾中学附近的新房中。

  管委会党组成员陈晓明告诉记者,按照古堡文物维护要求,除了对民居、宗祠、桥梁、城墙等维修外,还要开展立面整饬和地下管网、绿化、路面铺设等配套工程的建设和完善。目前,堡内现存的20余处古民居、祠堂及多座古桥梁,均已得到维护。

  漫步古城墙下,潇潇雨丝更增添了古堡的一份肃穆,堡内规模最大的城楼——环海楼犹如一位历经疆场的老将,矫健依然。城门上留下的火烧痕迹,相传是当年倭寇来袭时,在瓮城南门火烧留下的。

  村与堡一脉相承

  在新城老百姓的观念中,堡既是村,村既是堡,分散于村内的古民居古风古貌,是永昌堡岁月的积淀。如果古堡需要保护、修复,那么,与古堡相依而生的古村,同样要还原其古朴的容貌。

  村民项丽华在洞桥底的河岸边居住了30多年,是第一批在居民楼外立面整饬协议上签字的村民之一。近两年,古堡修复将沿街、沿河、沿浃等现代居民楼立面装饰、降低楼层高度纳入建筑维修范围,100多间白墙黛瓦带有仿古雕花门窗的居民楼华丽“变身”,与周边的石板桥、蜿蜒曲折的河道更加相得益彰。“房子漂亮了、河水变清了、路面变干净了,是我最直接的感受。”项丽华说,永昌堡历史悠久,经常有游客来附近古民居参观,特别是周末。村民们就在河对岸开了一间“敬茶馆”,免费为游客提供茶水。

  新城靠山近海,有耕读文化传统,是明清时温州的一个文化中心。自明正德以来,共考中进士13名,而英桥王氏四世祖王毓,所著《槐荫集》开创王氏文章著作先河。2007年6月,致力于研究古堡文化的永昌堡民俗文化研究会成立,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上周,龙湾区就永昌堡招商计划,与国内多家公司进行洽谈,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力量和途径,来保护古堡与古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