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招贤院多名士为泉州增光辉

2013-04-12 21:31:21来源:

打印 字号: T|T

1933年,弘一法师与韩偓墓道碑合影。(翻拍)

核心提示

市区北峰街道招贤社区潘山原糖厂宿舍区一带挖出大量唐五代建筑构件,考古专家推测其可能来自久废殆尽的招贤院(详见本报9日第八版)。昨日,记者了解到,历史上,招贤院曾招纳了李洵、黄滔、徐夤、韩偓、翁承赞、崔道融等一批贤人,传播中原文化并促进了泉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记者 黄雅珊 戴涵琦 文/图

招贤院招名士

传播中原文化

据史料记载:唐末,王审邽治泉初始,百废待兴,急需大批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人才。当时,李洵、韩偓、王涤、崔道融、王标、夏侯淑、王拯、杨承休、王倜、郑璘、郑戬等大批中原名士正避难泉州。王审邽于是在位于城郊的潘山大兴土木,建造规模颇大、环境幽雅,既可供吟诗论文又可住宿的豪华宅院,并亲自挥毫题匾,名曰“招贤院”。

彼时,流寓招贤院的中原名士,大多有著述传世,他们的诗文反映了晚唐的诗风、文风、社会现实及闽国与泉州的概况,是泉州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

这些名士在招贤院饮酒赋诗,议论时事,向王审邽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如“招怀离散,均赋,缮兵”、“作四门义学”、“遣吏劝农”等,辅助王审邽制定振兴经济的计划,使泉州的各行各业在很短的时期内迅速发展,成为闽国最为繁荣的州之一。

招贤院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泉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推动泉州和中原文化的交融有着深远的影响,史称“八闽文学之盛,十国文物之冠”。

名誉“院长”黄滔

协助招贤纳士

已过世的泉州文史专家傅金星著有《泉州招贤院志略》一书,内文对当时影响泉州发展的几位贤人做了详细介绍,包括黄滔、徐夤、韩偓、翁承赞、崔道融等人。

“愿当舟楫便,一附济川人。”发这个愿的人就是黄滔,这两句诗是他《省试奉诏涨曲江池》的结语,他在五代王氏据闽时的确起了这个作用。他是招贤院的名誉“院长”,既是王氏的智囊,又是招揽中原士族的名士。出入于招贤院的李洵、王涤、崔道融、王标、王拯、王倜等人,有的虽不是由他引进,也与他过从甚密。

“唐末完人”韩偓

善写香奁体诗

1933年10月,弘一法师路过潘山,曾在潘山威惠庙旁的“唐学士韩偓墓道”碑刻前留影,这一照片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惜,现该墓道碑已失踪多年。据悉,碑原竖于潘山威惠庙旁,弘一法师看到这块碑刻,欣喜若狂。事后,他还嘱高文显撰《韩偓》一书,可见他对韩偓是何等的敬仰。

那么,韩偓何许人也?他是唐末诗人,出入于招贤院,至死仍书唐代年号,保持晚节,被誉为“唐末完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韩偓被定位为:其诗多属艳情,辞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著有《香奁集》。

来源:泉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