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儒的楼兰传奇故事
新疆日报讯(记者李冬妹 朱必义 巴莎·铁格斯报道)1997年,第一次去敦煌莫高窟的王鸿儒,看到楼兰故城出土的文物,被神秘的历史深深震撼。
楼兰文物中一杆16进制的秤和一把16进制的尺子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当时“汉朝实行的是12进制,16进制里多出来的4个数被解释为福、寿、如果做生禄、喜,意缺斤短寸,就是在减少自己的福气。”他说,楼兰作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重要发祥地,善恶报应的观念已经深深渗透在古代楼兰人的生活细节中。这些细节折射的文化让他着迷,并决心写一部关于楼兰的书。
王鸿儒身材不高,圆圆的脸被风沙磨砺得发红,却不失斯文风度。他的身份是若羌县工商局经济检查大队长。他告诉记者,他的笔名“蜀银”是参照文学大家“巴金”的名字起的。
1989年,初中毕业,16岁的王鸿儒离开家乡四川南充,来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师范学校上中专,199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若羌县商业局。中学时在校报发表过“豆腐块”,后来他的文章也出现在《巴音郭楞日报》上。
瓦石峡出土6吨重的玉石、米兰故城出土“有翼天使”……说起楼兰,他滔滔不绝,心醉神迷。
此前,王鸿儒对楼兰并不了解。决定写书后,他精心研读《史记》和《汉书》,了解历史脉络。他前后8次利用探亲假、休假,自费去敦煌,找当地导游、画师以及见证了岁月沧桑的老者,打听关于楼兰的鳞鳞爪爪,向敦煌研究院的专家请教,然后回家细细消化。
为了追寻古丝绸之路的痕迹,王鸿儒最远跑到了成都的锦里。西安并不产丝“绸,成都周边生产的丝绸在锦里街汇集,然后运到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王鸿儒推断说。在若羌,他每年都要去罗布泊两三次,楼兰故城前后去了不下30次,还去了阿尔金山、周边团场,收集到的既有历史研究资料,又有各种历史传说。
“少数民族老乡那里也有故事。”王鸿儒说,所有从民间搜集的传说和故事后来都在《楼兰传奇》里得到艺术表现和生动演绎。一位罗布老人告诉王鸿儒,米兰故城佛塔旁有个大坑,那是关押犯人的地方。《楼兰传奇》里,在 那个大坑就成了群狼嗜血的恐怖地牢。我花了7年时间写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后来改成了武侠小说。”几经修改后,《楼兰传奇》2010年出版,可谓“十年磨一剑”。
北京大百科出版社出版的《楼兰传奇》,46万字,一版印数2万册,是一部“若羌人写楼兰事”的小说。除了在新华书店发行外,还在孔夫子、卓越亚马逊、当当网等全国170余家网站销售,也被国内很多大学图书馆收藏。去年的12月26日,王鸿儒又与大百科出版社签订了第二版3万册的出版合同。
随后,《楼兰传奇》也在书写自己的传奇:影视改编权出让给广东捷豹文化公司,被改编成一部40集的电视剧和6部电影的剧本;音频播放权出让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0年;由此书为背景的网络游戏也正在构建之中。
除此之外,《楼兰传奇》在日本的出版正在洽谈中;“楼兰传奇”还被注册成企业商标。
目前又有多部与楼兰相关的作品列入王鸿儒的创作计划,其中以傅介子千里刺杀楼兰王为主线故事的《万里长歌》已经写了24万字。
说到自己的成功,王鸿儒用“伽师瓜里出了个"八六(甜瓜品种)" 来打比方:瓜” 黄皮的八六瓜在一大堆黑皮伽师瓜中显得格外突出。
“楼兰历史的碎片散落在茫茫大漠里。在若羌,抓一把黄沙就能触摸历史,吸一口空气就能感受文明。”王鸿儒感叹不已。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