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兼备的晚清洋务思想家王之春
戴述秋 :提起王之春,衡阳人自然而然地会想起珠晖塔。这座耸立在珠晖区茶山镇藕塘村拜亭山上的古塔,就是时任安徽巡抚的王之春捐俸银六万两奏准兴建的。据说建造此塔的目的,是为了与湘江对岸的来雁塔互为犄角,锁镇衡阳龙脉上的一道风水,阻止衡阳的文采、钱财随浩荡北去的湘水流失,让源远流长的船山学脉永放异彩,使衡阳的灵山秀川永葆青春。
王之春,字爵棠,一字芍棠,号椒生,湖南清泉县(今衡南县泉溪镇狮子坪)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卒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享年65岁。
他是我国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王夫之先生的八世从孙,自幼受到“以文墨教子弟”家风的熏陶,在父亲锡禄公的教诲下,埋头苦读,蒙智渐开。7岁入私塾就读,初识《诗经》、《春秋》,9岁能诗,深受塾师赏识。一日游郡北育婴堂,当即口占一绝云:“育婴楼接岳王祠,日冷风寒积树枝。扇击佞臣挥涕骂,有人匿笑道予痴。”后入衡州府学,“为名诸生”。
王之春的求学时代,正是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日趋深化的时候。面对着“时事多艰”、“河山破碎”的社会现实,他毅然投笔从戎,于咸丰初从湘军戎幕充当书役,从此开始长达20多年的军旅生涯。“后隶彭刚直(玉麟)公麾下,…………
甘建华:王之春(1841~1906) 字爵棠,号椒生,清湖南清泉县(今衡南县泉溪狮子坪)人。王夫之八世孙。出身文童,弱冠从戎,先后作为曾国藩、李鸿章和彭玉麟的部属,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历任山西巡抚、安徽巡抚、广西巡抚。曾出访日本、俄罗斯、德国、法国,多次向朝廷上书自强新政。晚年因镇压四川余栋臣起义,特别是预借法兵镇压革命党起义,激起国内拒法运动而被解职,待罪京师,后迁寓上海。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月,遭爱国志士万福华谋刺未遂,万被捕,黄兴、章士钊等牵连入狱,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案。他从此在政治舞台上湮没,回乡静居。曾筹资七万两银子修建珠晖塔。光绪三十二年卒,葬于杨柳河黄屋山,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王之春是清政府中少有的文武兼备的洋务人才。政务之暇,兼事著述,有《谈瀛录》,其中第三卷《东洋琐记》对日本的地理、户口、租税、兵制、官制、国债、物产、教育、风俗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光绪五年(1879),根据清代顺治至同治年间中外交涉的有关材料辑录成《国朝柔远记》一书,以为谈时务者之资,影响流传至今。还有《王椒生集》、《王船山公年谱》、《王大中丞椒生奏议》、《椒生随笔》、《中国通商史》、《使俄草》等。
(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生平 1880年著《国朝柔远记》,综述1644至1872年清代外交历史,为晚清统治者投降卖国政策进行辩护,深得清廷欢心,遂奉命出使日本和俄国。曾任浙江、广东按察使,
1890年迁湖北布政使
1898年任四川布政使,残酷镇压余栋臣起义。次年升山西巡抚,不久调任安徽巡抚。
1902年任广西巡抚,主张以让出广西矿产权利为条件,“借法款、法兵”镇压广西人民起义,激起国内拒法运动。 椒生随笔卷四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