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王冬龄30分钟写下巨幅《春江花月夜》
在维多利亚港的海潮声中 王冬龄写下了《春江花月夜》2013年02月25日02:05都市快报-杭州网 王冬龄书法《春江花月夜》草稿记者 朱春杭 摄
身旁是著名的维多利亚港,整个香港岛的繁华尽收眼底。昨天,书法家王冬龄穿着他喜爱的红毛衣和一对红袜子,握着他的大笔,在位于尖沙咀的香港艺术馆二楼露台上,埋头写下了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本来是想写《心经》,寓意吉祥祈愿,但是面对有着香江流过的香港,还是按捺不住激动,觉得《春江花月夜》更合适这样的景致”,对于王冬龄来说,带着激情、时代感的“海潮”就像他的大字一样,始终带有一种飞扬向上的力量,因此,他把接下来3月7日即将在香港汉雅轩举行的个展命名为“书海潮”。他反复强调:“展览重要,但是在公共场合的创作,带给人的东西会比展览本身更丰富”。
在6米×12米的场地上创作,对王冬龄来说,并不是第一次,他之前已经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展厅、学校体育馆以及内地绍兴的兰亭进行过创作,这次在香港写大字,则是他2013年世界书写计划的第一站。
记者 朱春杭 见习记者 余夕雯 香港报道
纸和墨 王冬龄进行大字书写,需要大张的宣纸,而香港很难找到合适的材料。所以大字书写需要的宣纸都是专门从杭州购买,然后发往香港。当然,香港方面还需要准备毡垫、墨汁。这些材料,王冬龄在香港的博士研究生徐沛之早早地就开始张罗了,他还借用了三台香港中文大学的磨墨机即便如此,王冬龄写字需要的墨汁还是耗费了3天的时间才磨制好。
体力 弯着腰半蹲着写字,一手奋力书写,一手还要端着满满一脸盆墨汁,对于67岁的王冬龄来说,还是一场体力的考验。春节期间,王冬龄就已经开始为这场体力与功力的战役做准备,除了坚持每日晨起写字,游泳加上爬山也安排进了他的假期生活里。
草稿 有人问,众目睽睽下,不看原文要一口气写上40分钟大字,万一写错了,又或是写着写着写不下了怎么办?事实上,王冬龄每次现场书写都是经过认真准备的。书写前,他从包里掏出一张草稿因为要考虑如何布局更加合理,他在前几天晚上提前在宣纸上写了一遍《春江花月夜》。
背景
2013年,中国美术学院著名书法家王冬龄教授有了一个世界书写的计划。这个计划不是简单的书法作品展示,而是将大字书法写遍全世界。作为这个计划的启程,王冬龄将于3月7日在香港汉雅轩举行个展,本报记者朱春杭作为策展助理,全程记录这个展览的诞生过程。
幕后
现场
这样的书写够冲击、够浪漫
周围人潮汹涌,所有的目光和镜头都聚集在王冬龄身上,40分钟,他写完了这幅《春江花月夜》。
对于很多香港人来说,这里发生的一切其实很奇妙。因为在此之前,几乎就没有哪位艺术家会以这样的形式来写字。雷绍华是香港一所高校的书法老师,在他眼里,书法对香港有着很强的吸引力,“虽然香港人很开放,但对书法的理解一直很传统,这样的书写形式,对头脑和视觉的冲击很大,够浪漫。”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的博士生陶淑慧一边用手机录下整个书写过程,一边给身旁的外国朋友介绍,“这是中国书法,是属于东方人的一种情结。”事实上,这已经是陶淑慧第三次现场看王冬龄写大字,对于前两次的观感,她记忆犹新,“当时我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读本科,王老师在学校里给我们做现场教学展示,场面非常震撼,也是我第一次知道书法还能那么写。”这次王冬龄的香港书写计划,陶淑慧和几个学书法的同学很早就来到现场,不过这一次她感受到的不再只是震撼,还有思考,“内地和香港对书法的认知度其实是有差异的,在香港很多小朋友从小写的说的都是英文,书法需要传承。”在她看来,写大字是传统艺术的一种现代表达,“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输出现代的思想和正能量”。
展览
将在香港进行“光的书写”
这次书写之后,王冬龄还将于3月7日在香港汉雅轩举行“书海潮”个展。在杂志、人体摄影照片、木头、甚至玻璃上都进行过书法创作的王冬龄,在这次展览中,又拿出了创新的书法形式用照片的显影液直接在相纸上进行书写曝光,来营造独特的视觉效果。在王冬龄的展览中,你总是能发现最新潮的玩意。这次也一样,在美院摄影艺术家的协助之下,“银盐书法”诞生了,它得名于摄影的显影材料,而在不同程度的曝光控制之下,产生的水墨效果极其独特。“英文当中,摄影一词的翻译就是光的书写。”中国美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高士明说:“把现代科技材料和传统书法结合,王老师的这个创造是极具意义的。”而在3月份香港城市大学的大型书法创作当中,王冬龄还将用复合材料书写一幅长达30米的作品。到时候,王冬龄进行大字书写所使用的毛笔以及他的头上都会安装小型摄像机进行现场拍摄,这些素材将会被运用在之后的多媒体创作当中。
促成这次王冬龄香港书写计划及个展的策展人,香港汉雅轩艺术总监张颂仁表示,书法应该是精致艺术和通俗艺术兼容的,它是一种公共艺术视觉文化。“公共书写很容易引起负面反响,但只要艺术家本身的品味和技术是到位的,怎么表达都是可以的。王冬龄他善于写大字,他的字可以介入到现代人的生活,甚至可以重新转换人们的视觉习惯”。张颂仁感叹,“我们的生活空间里,一眼望去全是欧美化的肖像广告,几乎找不到书法的影子,但是你会发现那些记忆中的手写老字号招牌总是让你感触很深。” (朱春杭)
链接:书法家王冬龄30分钟写下巨幅《春江花月夜》
2013年元宵节,尖沙咀。面朝维多利亚港的香港艺术馆平台上,摩天大楼与各色人群繁华交错。
以这样一个摩登世界为背景,68岁的王冬龄,铺开12米长的宣纸,用一支笔,两瓶墨,在30分钟内,一口气流淌出一页巨幅的《春江花月夜》。
香港是本报与王冬龄共同推出的“大字写世界”计划的第一站。这短短30分钟的背后,是“严谨的,考究的”准备。
68岁的王冬龄,昨在香港一口气写下巨幅《春江花月夜》
30分钟的背后,流淌着的是什么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共三十六句,寄寓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这首唐诗是王冬龄为香港元宵书写的精心选择。
创作前,有香港记者问,艺术家都是浪漫的,你的创作是不是即兴的?
王冬龄从包里掏出一张A3大小的宣纸,上面是他精心完成的《春江花月夜》设计稿。他开玩笑地答:“艺术家喝酒的时候可能是浪漫的,但创作绝对是严谨的。”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精心设计,观众并不知晓。
比如,他连续多日与助手算准时间赶到创作平台,观察阳光的角度,以此确定书写方位。
甚至毛毡的厚度,吸水性,以及多长时间作品可以干透,都一一经过测试。
他的博士生承担了磨墨的任务。从20日晚上起,睡觉时间外,用三台磨墨机连续不停地工作,到创作开始前,终于完成了两罐可乐瓶大小的墨汁,共6斤。
“不用现成的墨汁,是因为磨出来的墨层次比较丰富。”王冬龄说。
他还带着团队前往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计划用3D镜头摄录写作过程。昨天,三个3D镜头跟随王冬龄摄录了整个过程,他们将成为一个新媒体作品。
30分钟,当观者还在屏息静气的恍然之间,王冬龄已将烂熟于心的三十六句,融于笔墨,流淌于宣纸。
此时此刻,他花白的长发、橘色的毛衣和鲜红的袜子,连同纯粹的黑与白,成为一种鲜活又传统的中国记忆,深驻在观者的心里。
这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里,有衣着考究的白领、也有身着便装的市民,有老人,青年人和孩子。结束时,大家秩序井然地在作品前合影留念,没有人提前离开。
结束时,一个香港小男孩打开了自己的手机,放起了王之涣的唐诗《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他还小,他不懂得王冬龄书写的是什么,但很显然,他感受到了书法。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