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玉峰:戎马生涯浓墨重彩

2013-02-18 09:25:25来源:

打印 字号: T|T

 2013年02月18日03:09 来源:现代快报 :王玉峰(1918-2001):河北省雄县人。1937年10月参加八路军。1938年1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冀中军区第1军分区独立1团政治处主任、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32团参谋长、陕甘宁联防军教导1旅司令部科长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辽吉军区第2军分区参谋处处长、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0师参谋长、第四野战军38军151师参谋长等。参加辽沈、平津

王玉峰(图中双手交握者)率团出访南斯拉夫学习造船技术

王玉峰夫妇1948年合影

王玉峰在进行书法创作

  编者按: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的红星园里,长眠着唐亮、杜平、饶子健、刘飞、刘先胜、聂凤智等百余位开国将军和老红军。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都堪称一部壮丽的史诗,其中的篇章,既有战争年代的叱咤风云,又有和平年代的柔情大爱。

  《发现》周刊联合《铁军》杂志、雨花台功德园共同推出“红星园·将星闪耀”系列,一一为您介绍他们的传奇故事。

  “人的一生就像稍纵即逝的流星,但在我们注目苍穹的眼眸中,始终有一个让我挥之不去的熟悉音容,让子女为之敬仰的慈祥而严厉的父亲,一颗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的永恒流星。”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是王玉峰的妻子刘志文写在《王玉峰书画作品集》中的序言。

  辽沈、平津、宜沙、滇南等战役中的他,用英勇创造了一次次壮举,从事海军工作以后的他,用执着勤奋为海军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更为人称道的是,他晚年生活的精彩也并不亚于他的戎马生涯。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从小萌发爱国心,15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

  1918年6月,王玉峰出生在河北省雄县米北庄。

  王玉峰五六岁时,学过文化的父亲就教他识字,七岁时随父亲读私塾,后来改读村里的学堂。从这时候起,他就受到了爱国启蒙教育,政治常识课上学“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从小就萌发了爱国心。

  王玉峰13岁那年升入泗庄镇高小读书,正赶上九一八事变,这进一步加深了他的爱国心。1933年,他转学到保定第二模范学校读书,爱国教师郑炳辰对王玉峰影响很大。这年2-3月,日寇占领热河省,接着打过长城,当时华北人民特别是学生民心沸腾。蒋介石携宋美龄从南京飞到保定,召集保定全市的学校师生到西关外“育德中学”大操场训话,15岁的王玉峰也参加了。

  1934年,王玉峰参加了“保定学生暑期军训”,他在二中队,中队长叫李剑仇,每次给学生们讲课就讲“九一八事变”。1935年上半年,形势变得更加严峻,王玉峰看见日本飞机经常飞到保定上空,任意盘旋,有时高度竟低到一两百米。见到这样的情景,王玉峰非常痛恨,要求参军打日本。但是李剑仇考虑到他年纪还小,把他劝回学校读书。这年下半年,爆发了一二·九运动。

  1936年,王玉峰初中毕业辍学。当年冬天,王玉峰参加了共产党员胡子寿、刘佩荣领导的当地“抗日教育联合会”,担任小学教员,从事抗日救亡教育。

  以上这些内容源自王玉峰生前的一篇自述“我在抗战爆发前的一段历史”,也正是这一段历史铺垫了他之后的革命道路1937年10月,在山西太原参加了八路军;1938年,任冀中军区第1军分区独立1团政治处主任;1943年,任冀鲁豫军区第4军分区32团参谋长,1944年,任陕甘宁联防军教导1旅司令部科长……

  参加辽沈战役,后进军广西剿匪

  1945年日本投降后,王玉峰随陕甘宁联防军教导1旅到东北,1946年2月调到辽吉二分区任参谋处长,后任参谋长。

  在辽沈战役期间,王玉峰参加了“四战四平”、“围困长春”等著名战斗。

  王玉峰和妻子刘志文就是1947年在解放东北的战场上相识的,作战勇敢、指挥果断是王玉峰留给妻子的最初印象。

  1948年2月编独立十师,王玉峰任师参谋长。1948年3月13日四平解放当日,独立十师由郭家店南下奔赴长春,攻克长春大房山机场,从6月至10月,长春守敌发动十多次针对机场的突围和进攻,均被151师击退,直到10月15日锦州解放。长春守敌60军于17日宣布起义,长春宣布解放。

  在解放长春的战役中,王玉峰身负重伤,造成三等乙级伤残。

  长春解放后,独立十师奉一兵团命令,星夜兼程,火速南下,阻断沈阳敌人南逃,发起解放抚顺的战斗,俘敌师长以下官兵4300余名,受到四野电令嘉奖。

  1949年在广西战役期间,王玉峰任38军151师参谋长兼广西龙州军分区参谋长。遵照党中央关于大迂回包围的作战方针,为切断敌人逃出的一切道路,决心分三路向广西突进,以求在广西境内歼灭白崇禧集团。

  38军担任西路迂回之右翼,沿路是五岭山脉地区,山多路遥,河川交错,又是僮、瑶、苗等少数民族居住地区,语言不通,给完成迂回任务带来许多不便。

  摆在我军前进道路上的多为崇山峻岭,全部行程600余公里中山野小径竟占三分之二之多,进军的艰难是解放战争所罕有的,但是38军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歼剿任务。

  从陆军到海军,情系海军学术研究

  1952年4月,王玉峰接到中南军区电令调他到军事学院海军系学习,由于一贯做陆军工作,对于海军的知识完全是外行,王玉峰开始的想法多少有些顾虑,“在考虑到是祖国对个人的需要的情况下,一切不好的想法都打消了,而且因站在国防的最前线而感到无尚光荣和愉快。”王玉峰在自传中这样记载着他的心路历程。

  王玉峰早期曾担任海军学术委员会秘书长,1960年任海军第一任军事学术研究部部长,其间,参与组织了《海军战斗条令》的编写。

  1972年,王玉峰被任命为海军派驻第六机械工业部(中船总的前身)军管会副主任,一心扑在造船工业上,多次深入大连红旗造船厂、上海江南造船厂调研和指导生产、科研,为我国第一艘玻璃钢船下水作出了贡献。这一年,他还率领六机部代表团出访南斯拉夫、巴基斯坦,学习友好国家的技术和经验。

  文革后恢复工作,王玉峰主动选择到院校工作,1978年任海军学院副院长(副兵团级),组建学院军事学术研究部(北京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的前身),同时兼任部长,为海军军事学术研究工作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学术上,他始终坚持“唯实、唯是、唯学”的态度,主张汲取一切先进国家成果,1980年他随解放军军事院校代表团出访美国和加拿大,访问了西点军校和安纳博利兹海军学院等,推动了海军院校培训体系的建设。

  晚年爱书法,作品中蕴藏思想

  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也是王玉峰一生中的“浓墨重彩”。历经跌宕的人生,他淡泊地生活,安享晚年。书画、中医、京戏、养花是他的四大爱好。他曾写下“丹心不老志犹在,白首正是用功时”的诗句以自勉。

  书画是王玉峰最为热爱的,他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练习书法,书法以草为主,兼习隶、篆,博众家之长,与刘海粟、林散之等中国著名诗书画家都有往来。王玉峰的作品被国家文化部评定为草书艺术等级四级,多次参加全国、全军、江苏省及南京市的画展,并被中国美术馆、革命军事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南京博物院等收藏。

  王玉峰的书法中有许多自己写的诗词,蕴藏着他的思想和人格,有两首作品给人印象最深“居位不是官,民托作公仆,当受十目视,莫为十手指” 。还有一首“有马不骑多徒步,旧车能跑可代步,本是区区一凡人,当与斯民永同步。”两首诗表达的都是王玉峰 “做人民公仆”的思想。据家人们说,王玉峰去世前几天还在写书法。

  除了书法以外,王玉峰上世纪60年代还拜师名中医关茂会等学习。家里的医学藏书有一千多册。当时海军大院里很多人都知道王玉峰医术高明,来找他看病开方,不少疑难杂症都被他治愈了。

  王玉峰还曾担任南京京剧票友会会长,经常参加各类京剧活动,八十高龄时还上台演唱。养花、编织也是他的爱好,当年庭院前茂盛的桂花、茶花、樱桃树、柿子树、桃树等都是他亲手栽种的,子女们还保存着王玉峰生前的手工编织作品一只奔腾的骏马。

  子女眼中的父亲

  “一,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大问题……;二,学好文化知识,掌握一门外语是通往国际先进知识的一门必需的工具……”1988年王玉峰写给正在军校上大学的小儿子手书了这样一张字条,提出了加强锻炼、学好英文、到基层锻炼、团结同志四点要求,子女们至今还妥善保存着。

  事实上,三个子女长大在外工作后,王玉峰都是通过信件与他们交流思想。家书中,王玉峰在叮嘱子女好好学习外,最为强调的就是“不要有当官往上爬的思想”,这样的教育观念一直影响着子女们。子女们回忆,父亲特别反对特权和特殊化,对自己和家人要求都特别严格,乘火车一般不用软卧包厢,专车从来不让子女坐,与家人外出都是自带馒头咸菜当干粮,就连单位的信纸都不让子女们使用。

  “革命年代父亲在战场上用生命拼杀,和平年代他的人生也非常精彩,他勤奋好学、正直坦荡,用一生在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我们受益无穷。”子女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