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贴副对联迎新春--王成仁的对联人生

2013-02-10 19:10:17来源:

打印 字号: T|T

2013-02-09 08:43:27 来源: 水母网 烟台日报传媒集团 YMG记者凌云鹏摄影报道

 如果不是王成仁拿出一本本自己的各类作品集,记者想象不到眼前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对文学这么痴迷,并一步步从一个普通的企业职工走进了文字的海洋,成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春节前的一个下午,记者来到烟台市
楹联家协会办公室,王成仁和另一名老友正在赶制今春毓璜顶庙会的春联和灯谜。

沾词拈联的文学“杂家”

其实王成仁对于熟悉烟台文学圈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他数十年热衷于各类文学创作,专于其中乐此不疲,用他自己的话说,除了小说没写过,剧本、相声、快书、歌词、诗歌、曲艺、杂文等等都十分喜爱,现在也基本上可以做到有感而发、信手拈来。

1941年出生的王成仁年轻时就十分喜爱文学创作。早在初中时,他就在报纸上发表过自己写的一个相声,后来,诗歌成为发表的主流。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一个作曲的朋友托王成仁写一个歌词,描写干群关系这个主题。从没有写过歌词的王成仁无法驳朋友面子,硬着头皮写了出来,朋友见后十分欣赏。从此,王成仁写歌词便一发不可收拾。随着年龄慢慢大了,王成仁开始喜欢上了对联创作,他认为对联形式多样,讲求韵律,而且可以有感而发。“这么多年来,我主要就是写歌词和对联,其他心血来潮的时候就写写,但算不上‘专家’。”王成仁自嘲地说。

无论歌词、诗歌,还是对联,数十年来,王成仁也无法统计到底创作过多少,只是一本本集子陆续出版。《词浪联花》《爬格留痕》等都记录着这位文学“杂家”的足迹和付出的心血。

春联寓春但应与时俱进

2004年,烟台成立楹联家协会,王成仁当选副主席。此后,担负这份责任的王成仁更加热衷楹联的研究和创作。多年来,王成仁将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等都尽力通过对联精辟地加以注解,十分精到。王成仁说,他还针对近年来的《感动中国》人物,一些时事新闻创作对联,让对联更有时代的气息。春节将至,王成仁和楹联协会的同事除了为一年一度的毓璜顶庙会准备灯谜,也在征集更新更好的春联。说到春联,王成仁告诉记者,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它是老百姓寄情抒怀的一种方式,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此外,无论什么内容的春联,一般都洋溢着春的气息、寓意春天将至。

春联流行千年,但王成仁认为不应保守,春联的内容要与时俱进,有时代的变化。“现在党和国家都重视民生,我觉得就可以在春联中多多体现民生的内容。”

现在只要天不坏,王成仁和部分会员都会到协会准时上班。目前,协会还办了一个《楹联艺术杂志》,会员们多了一个展示才华的阵地,也有了一个与外地高手学习的机会。“大家凑到一起,就是为了烟台这颗文化大树多一条枝桠,让对联这种艺术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王成仁说。

过去大庙上香如今等闺女拜年

聊起过年,王成仁说,“我小的时候,过年最值得期待的就是正月初一的新衣服和腊月三十、正月初一的大年饭。”王成仁告诉记者,小时候物质条件不好,每年也就是过年时能买件新衣裳。也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白面和米饭。

“一般年三十晚上吃顿白面包的饺子,初一早上再吃一顿。再有就是做个‘隔年菜’,其实就是现在我们吃的大菜,虽然这种隔夜菜吃了不健康,但那个年代寓意着年年都吃不了,和年年有余差不多。”王成仁回忆起过去显然很留恋那个时候的“年味”。而现在,王成仁的两个大闺女都出嫁了,他和老伴及还没结婚的小闺女三个人过春节,最重要的年三十饭就是包顿“高级饺子”。“这可是纯正的三鲜馅,里面要有海参、扇贝、虾仁,再加点韭菜。”王成仁说,再做上四个或六个菜,喝点小酒,年过得有滋有味。

过年除了吃和穿,最让王成仁记忆深刻的还是小时候和父母大年初一到大庙进香。“那个时候到大庙进香是大事,一般天刚蒙蒙亮就被父母叫醒,然后到大庙进香。”王成仁说,上完香,就和父母去亲戚朋友家拜年。新的时代,上香越来越少了。如今,这个习俗王成仁也不坚持了,他现在每到初一就在家里等着女儿、女婿和外孙们来给自己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