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国学的“儒商”王忠义
在福建长乐营前镇,有这么一个厂区,道路两旁历史人物齐聚,从儒学始相孔夫子、国学大师章太炎、历代儒释道人物雕塑活灵活现。这是爱国华侨王忠义归国创建的企业——福建新国际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窗外细雨蒙蒙,水滴从屋檐凹处滑下形成珠帘,在珠帘背后,一位憨态可掬的中年男子正在挥毫泼墨,案台上“耀我中华”四个大字道劲有力,格外醒目。这便是王忠义的力公楼三楼,他每天都要在这里赏画、看书、写字,王忠义戏称这里就是自己的国学院。
说其“国学院”并非夸张,房间内摆放着上百幅国画,山水溪涧,从唐宋一直流淌到民国。除了画幅,墙壁上还悬挂着王忠义与各国领导人的合影,新加坡原总统纳丹与原总理吴依栋便赫然在列。低头看去,走廊两侧则整齐摆放着各个时期的青铜器、佛像、兽首、玉器、寿山石等,简直有一个小型古玩市场规模。
1987年,王忠义在北京大学攻读古建筑保护专业,也就是在那时他迷恋上了国学研究与古建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值中年的王忠义显然达到了把生命与积极的入世情怀结合起来的境界。
1992年,当王忠义第一次踏上新加坡国土时,他便四处寻找中国商会会馆,然后将会馆的中国文化加以补充完整。大到会馆建筑,小到碗筷摆放、衣着样式,王忠义都身体力行、言传身教。1999年,新加坡“天福宫”密存的光绪皇帝亲笔御书,首次被王忠义发现,让这个隐藏了一百六十多年的秘密公诸于众,最后该御书被献存进新加坡历史博物馆,这是东南亚唯一保存最完整的中国皇帝御宝。
“每一个走出去的中国人都应该代表中国文化,发扬中国文化的“美”。”王忠义说,他最爱中国文化中的“孝廉”文化,回馈桑梓之义。他说,改革开放后,先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不但将自己的一家老小定居海外,还将在国内积累起来的一大笔财富转移至海外,以供他们在海外享受。“这些人更应该多学习国学,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精髓,”王忠义眼神中透着坚定。1992年至今,王忠义先后担任了新加坡世界文化艺术发展中心主席、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委员,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会馆研究委员会副会长等职。
三代为农的家史,让王忠义更能体会到一份创业的艰警醒自己勿忘本色,处处帮扶那些弱势人群。他体现出一种入世睛怀,在时下物欲泛滥时代彰显可贵。王忠义还动员自己身边的人好善乐施,帮扶弱小。他说:“这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生乐趣。只有切身体会的人,才能感受到仁之大美。”
人到中年,世事看淡。“我并不留恋我的财富。我只希望,能用自己的财富为国家、社会去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王忠义饱含深情地说,这是他下半生的事业。看淡金钱,大行德广,王忠义开始着手为此一心愿付诸行动。王忠义有个习惯,凡是在海外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而修筑的建筑,到他这里来订购材料,他都一律给予成本价,而对于一些特殊的海外中华公益行动,王忠义则分文不收,还自己搭上飞机票去现场指导安装。王忠义总爱重复他的那句:“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没有仁智的企业家不会走的长远,没有厚德的企业不会存在长久。王忠义对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疑。在王忠义看来,捐赠出去的那些仿古材料只是“小钱”,而能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才是“大善”。笔者不由忆起苏辙那句名言: “德者,道之见也!”我想王忠义他做到了。
文—弓少星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