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城殇

2013-01-25 16:24:23来源:中华东南王氏 - 福鼎王氏

打印 字号: T|T

文一本刊记者王占锋 

如果把郑州商城遗址古城墙的修复做成了假大空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就进入了考古研究保护的误区,整个遗址也就丧失了灵魂,郑州也就永远失去了城市之根。
    当夕阳的余晖静静地洒在郑州商代遗址的古城墙上,历史的沧桑与车水马龙的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古朴与绚烂、静谧与喧嚣、坚守与躁动、博大与轻狂,慢慢排开,错落有致又渐次交叠,心与心会,神与神接。应该说,要感知郑州的过去,古城墙是个最好的去处。
    遗憾的是,近来,在东大街南北两侧,以及商城遗址南城墙西段,10多米高的“土城墙”忽地拔地而起,把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商城古遗址重重地压在身下。郑州市文物局宣称,如此“伤筋动骨地修旧如新”只是古城墙保护工作的开始。

“造墙”运动是与非
    数千年的风吹雨打、霜凌雪欺,郑州商城遗址古城墙显然疲于应付,个别地段已是满目疮痍,甚至面目全非。出于保护的需要,今年以来,郑州市相关部门申请资金对其进行施工改造,当然无可非议,甚至该为此“作为”叫一声好。根据规划,郑州商城遗址公园将建设成一个完整的环状城市中央公园,以城垣遗址保护绿化带串联7个展示分区,其中重点是商都博物院和宮殿区遗址公园。一期工程主要是对城墙本体的保护改造,全长2000多米。
    可是,对文物部门劳心费力建造的“山寨版古城墙”,当地市民并不领情。在他们看来,斥巨资在繁华地段搞这么个四不像土堆,占据了老百姓的休闲场所扰民不说,“棺材”一般的外貌也实在有碍观瞻,简直就是“胡拍脑袋瞎折腾”。
    河南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的一位老专家认为,对古城墙修旧如新的保护方法确实值得商榷,毕竟,几千年前的古城墙的建筑方法现在还只是推理,并没有人真正了解,如今的所谓夯筑法跟过去肯定是有很大出人的。历史遗址的保护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建造仿古城墙“遗迹”并不合适。
    一网友对相关部门的“大动干戈”很是不满,留言说,郑州可是身在宝地不知宝啊,这古城墙里的每一掊土,甚而每一粒尘埃,都是一个诠释古今的古代函,注释了古都的兴衰史。
    在参观鏊墟(商城遗址博物馆)时,笔者很是惊讶于古城墙夯土层的坚固,一块比碗口稍大的夯士,紧密厚实,夯筑的地窝十分明显,一个接一个,且沉如生铁,敲击隐隐有金属之音。专家说,古商城城墙都是粘土夯筑而成,坚不可摧,冷兵器时代绝对称得上是铜墙铁壁。
    但市文物局“完全掌握古法”筑就的城墙却明显让人泄气,没几个月的时间,在几场细雨的浇淋下就沟壑纵横,土泥遍地了,有的地方甚而出现坍塌,昔日还算齐整的黄土堆变得有些面目全非了。
    “在新筑的城墙上植草皮以期保护城墙防止水土流失,当然算得上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但就是这样还是不济事,也不可能济事,因为土质就不行!”
    而之前已经改造好的城南路古城墙,被草坪和方砖裹得严严实实,形成敦厚的梯形。虽然有效地保护了土层,解决了行人攀爬损害墙体的问题,但古城墙的原貌已被人为改变。一些业内专家称,“此土墙非彼土墙了”。
    古城墙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复原后,城墙就成了现代建筑,文物保护在一定程度上要尽量地保护现状。近日记者到郑州市文物局采访,文物局主管领导或是不接电话,或是避而不见,或是推来推去。记者又来到河南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者告诉记者,“城墙怎么复原都是假的,这是一种劳民伤财的行为,这怎么也改变不了上城墙现代建筑的性质。

     文物的重建当然是容易的,然而一旦建造起来,想要再恢复从前的古老风貌就难了。人们更关心的其实是遗址的历史含金量究竟有多少。即便人为地推出一大片空地,盖上一堆气势宏伟的人工建筑,再设立些人造景观、宮廷礼仪、游艺项目,搞些景中景,也不过是一个结构复杂、规模宏大的复制品,或一个噱头而已,最多还是一个现代建筑。

矫枉过正
    距今3600多年的郑州商城遗址,是目前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可以说,3600年前郑州商城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也可能是最发达的城市。
    资料显示,郑州商城遗址的规模要比同时代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城、亚述城,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城、哈拉巴城以及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城都要大得多。古城墙既是见证商城遗址的“活化石”,也是商代遗址的主要组成部分。
    商代都城遗址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重城组成,外城面积17平方公里,内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宫城面积约方公里。城墙周长6960米,采用分段版筑法逐段夯筑而成,每段长3.8米左右,夯层较薄,夯窝密集,相当坚固。其中南墙与东墙各长约1700米,西墙长约1870米,北墙长约1690米。墙基最宽处达32米,地面上残留最高约5米。城内为宫殿区和一般居住区,城郊有手丁业区和墓葬区,功能布局合理,建筑模式对后世影响颇大。目前,外城城垣和宫城城垣和宫城城恒都埋于地下,只有内城还有周长约5公里的城垣屹立于地面。郑州商城遗址的发现是郑州被列入“中国八大古都”的核心支撑,其古城墙也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最早的土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展现了商代前期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关系,也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在中原地区的诞生、成长、成熟的历史。
    从1950年开始发掘的郑州商代遗址被列入“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是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最重要的早期大型城址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大遗址之一,历史文化价值重大。
    但由于保护滞后、一些市民文保意识较差等原因,商代古城墙面临着严重危机。一方面,雨水冲刷导致土城墙墙面水土流失严重;另一方面,建于城墙周围的房屋和众多住户,也使得古城墙的退化和消亡进一步加速。
    不仅如此,商城遗址城墙脚下或城墙之上,随处可见大小便和堆积如山的垃圾,城墙体上挖掘的窑洞也成为一些拾荒者居住的地方,破衣服、破鞋子扔得遍地都是。而一些经常到城墙上休闲锻炼的民众,对古城墙的保护也持一种漠视态度.绵延的古城墙上被攀爬者踩出的一条条羊肠小道,像一道道利刃,在古城墙上划出无法愈合的伤痕。
    但如今这种“修旧如新”的保护在很多人眼里则是另一种更加彻底的破坏。
    一些关注文物保护的市民和专家表示,我们能体会到政府和专家、设计者在遗址开发与保护方面的良苦用心,但如果把工程做成了假大空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进入了考古研究保护的误区,整个遗址也就丧失了灵魂,郑州也就永远失去了城市之根,甚至还可能对后人造成误导,那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把“根”留住
     纵使是一座城市,缺乏历史,也就缺少一种稳住心神的底气。
     郑州当然是不乏底气的,单是一眼“大隐隐于市”的古城墙你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触人心底的古老与沧桑。
     但这种“造墙运动”很快就会让古城墙从人们的视线里消逝。这座城市的灵魂也将随之而去。
     如何才能让我们留存了数千年的古城墙不会失忆?
     “遗址的保护一定要跳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误区。应该首先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之上,要尊重现实、尊重历史。如果花巨资从很远的地方拉一些黄土堆积一个高大的城墙,搞得真不真、假不假的,让人看了十分不是滋味。”法律专家陈孝杰的观点代表的是民意。
    郑州商城遗址目前最大的难题是保护问题,因为城址被叠压在既有城区之下,现在又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稍不留神,就会被新的基建给破坏掉。文物考古部门发挥主动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见缝插针,调查、发掘、研究和保护郑州商城遗址。
    有关城墙修复的费用问题,有两个相差悬殊的版本:一是坊间流传的数亿巨资;一是市文物局亲口承认的2000多万元。
    但钱的多少其实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工程指挥者的修复思维也许更为重要。
    因了城墙的存在,在后人的想 象里,古代的城市总是神秘的,哪怕小得像月光下的蝈蝈笼,也一样高深莫测,暗藏玄机。今天,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曾经是一座怎样规模的古城?这座古城屹立了多少年?这座城里的人,繁衍了多少代?这些都是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还有谁能比城墙更清楚城市的历史呢?
    一些专家则提醒:国外的许多古城,都在竭力保持城市里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独特风貌,哪怕破旧不堪也要保护起来,一些古城的老建筑,即便是换一扇窗户,也要进行严格的审核,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能更换。
    从1998年前后,商城遗址城墙就开始了断断续续的改造整治。在2004年,郑州市政府决定投资5亿元启动郑州商城遗址分片保护整治。2008年11月,政府决定在东大街遗址建造商都文化园,并移除了周边的树木和草坪……但这些后来均无下文。
    此外,在此次正在改造的城南路段的古城墙边,施工的推土机将部分城墙的外层挖得十分厉害,城墙部分地段的土层裸露,也使得周边路过的群众唏嘘不已。城市拥有一条老街,一座城墙,就拥有一件传家宝.这些遗迹、文物是历史遗留的最真实的档案,哪些该保存、保护、抢救,哪些可有可无,应该区别对待。
    切断了与历史相连的脐带,人类就成了一无所知的婴儿.倘若真的有那么一天,那些让人们自豪的商代遗址的城墙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徒有其表的城市啊,这是一种多悲凉的事情啊!
    对于文物遗产和历史资源,首先需要的是敬畏和保护,是尊重现状的保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味为了经济而复古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反而占据了绝对的主流,这实在是泱泱文化大国的悲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