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关于三王祠的历史渊源及产权归属

2013-01-25 09:34:57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根据《泉州府志》乾隆版祠庙篇和《王氏族谱》泉州王氏祖庙志篇,有关于三王祠与承天寺渊缘关系相关史料及宗亲、学者回忆纪录,初步整理如下“三则”,谨供参考。

        第一则,檀樾王公祠考

       据《族谱》记载“唐武肃王王公祠在郡城县治东,承天寺法堂之东,王讳审邽光州固始人唐季从史潮开闽,福建观察使陈岩表潮为泉州刺史。”光啟二年(886)王潮任泉州刺史。景福二年(893)王潮统一全闽后赴福州受命,唐以潮为观察使。乾宁元年(894)审邽权泉州刺史12年卒,其长子延彬继任泉州刺史26年,父子献地千顷于承天寺,承天寺东廊有对联曰“唐候博施田千顷,宋守增题寺十奇”;大雄宝殿前放生池栏石柱上亦刻有:“唐王布施田千顷,宋守增题寺十奇。”《泉州府志》载:承天寺“益以招庆院废产。”审邽、延彬父子建招庆院献二万石的年租,后因兵毁,所有财产、田租尽归承天寺。

        2005年常觉大师(崇福寺原主持)贺向愿大师晋山大典志庆一幅裱褙曰:“‘向古承荷招庆千年业;愿今振起雪峰百世禅。’岁次乙酉八月清源沙门常觉撰贺”。此联对说明承天寺承受招庆寺的业产已有千年之久(即审邽父子布施田千顷、年租二万石),所以寺僧特为大施主建了檀樾王公祠祭祀。《族谱》又载:“泉州府率州民士僧祀之于清果(武肃王墓右后称墓庵)与承天寺二寺。元初承天寺内浮图七级与檀樾王公祠,同时被乱兵所焚。《泉州府志》载:“洪武永乐间,僧元辅……等,修建浮图七级”但没有记载有修建檀樾祠之事,仍然废祀。又载:“嘉靖间(1520-1566)增建檀樾祠毁于兵。万历间(1573-1620)僧宗彬、慈约继建。”《谱》载:“增建的檀樾祠在承天寺右(即西畔)所建祠宇前塑公王像与留并列。”(注:武肃王与留从效祠今废)。《族谱》又记载明万历间王氏裔孙王瞏出资自建祖祠:“今公子孙新建王祠在留前奉公像崇祀。”这段文字说明王氏子孙自己出资建的宗祠,即今“开闽三王祠”,位于王留合祠前面,一是檀樾祠,一是王氏祖祠,互不隶属,主体不同。据《谱》世系载:王寰字德号確轩重建(王寰系璐霞沟王闽王23世孙,王慎中祖父)三王祠已是奉祀王潮、王审邽、王审知昆仲塑像。

         至於承天寺西廊门楣上的青石匾横书“檀樾王公祠”,据当年主持重建承天寺的王今生老人说:“它是八十年代从寺的东西瓦砾中发掘出土的。”这一方出土的千年珍贵文物是历史的重要见证。

        第二则,承天寺与王氏家族

        唐末光啟元年(885)王潮率义军入闽,王潮昆仲入闽崇尚佛教,以弘法劝善,稳定社会作为大政方针,据《十国春秋》记载:“王氏在全闽兴建寺(院)达276座,”献地献钱以赡僧众,对高僧重加礼遇,甚止奉为国师,在福州的一些寺院如雪峰、涌泉、开元、文殊以及白塔等寺高僧大都与王潮、王审知有关。泉州是王潮昆仲统一全闽的根据地和发祥地,王氏家族有12人任过泉州刺史达60年,其中王审邽、王延彬父子就有40年,其对寺院的兴建更是不遗余力,审邽任内便即捐奉三千缗大修开元寺大殿、重建钟楼、经楼。王潮捐泥金精书佛经三千卷,延彬先后任刺史二十六年对佛教尤为虔诚,他好谈佛理,见僧如见佛,舍田施财,他出生於开元寺对该寺尤为独钟,在寺内大兴土木,为众僧建了十余座堂院,还多次迎请高僧在寺内弘法传经,为了迎请高丽(朝鲜)高僧元纳莅泉传经,特地在今北峰石坑村建福清寺,据统计当时的泉州除修复寺庙以外新建者达五十余座。天祐三年(906)特别是为了迎请福州雪峰寺义存法师的门人慧稜住锡,而兴建招庆院。据《族谱》载:“清果院年田租三千八百石用于祭祀辰修扫坟莹和赡养承天寺派护墓(审邽墓、后称墓庵)僧人,后寺废归承天寺:睦宗院在晋江甘露庄年田租二千石,审邽夫人李氏亦置同安龙堀腴田年收租六千石入招庆寺;又长男延彬为建招庆院置晋江下生院庄、惠安隐居庄,安溪便隔庄田地年租一万石入于招庆院,后寺(院)兵焚尽归承天寺。”有老者语:“先有招庆广孝寺,才有后来承天寺”之说。以上统计显示年收租二万石赡养僧众一千七百余人。《泉州府志》载:“承天寺益以招庆院废产。”

         《族谱》祖庙志篇载:“凡遇二月初十日王家子孙备金纸到拜,僧众(承天寺)轮流策应,旧例祭席三十余,今减半又每人分馒头四员、胙肉乙斤,皆承天寺僧排办,永传不替,馒头系是铁印今销之。”

         今承天寺与开闽三王祠,还保留檀樾大施主的传统,每逢春冬二祭祀承天寺总要办一素席,住持率僧众前来祠为三王诵经礼赞,承天寺同开闽三王祠自古至今如此紧密关系是有其历史缘由的。

         第三则,泉州开闽王祠的演变

         承天寺西畔开闽三王祠(原名开闽王三宗祠)古时山门临街(南俊巷)向西,有青石匾额,横楷书“开闽王三宗祠”(此匾额原存文管会今已轶),现承天寺东廊通三王祠门顶眉“檀樾王公祠”石匾对称一侧仍保留青草石石匾“武肃王公祠”。入祠内甬道门上横书“一本三宗”,三道有二圆洞砖门,转向北是三王祠主祠有上下落三开间、回向花厅、上下护厝、宿舍、和已倒塌房舍旷地等。与承天寺有一隔墙无相通。《谱》泉州王氏祖庙志载:“今公子孙新建王祠在留(从效)前奉公像崇祀。”这已有别于早年的寺法堂之东“檀樾王公祠”奉礼武肃王像又称武肃王祠了有别于承天寺右所建祠宇前塑公王像与留(从效)并列(今废),明万历间王氏子孙璐霞沟王王瞏出资购地新建的泉州开闽三王祠奉祀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昆仲塑像。现晋江档案馆仍保存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的三王祠地藉图及所有权登记证,其四至清楚,面积为4.23亩,登记人王志超系由义镇衡文保人(市区水尾沟王)。上述说明泉州开闽三王祠的产权已是完全独立的的,产权属全体三王裔孙所有

         三王祠原有范围很广,房宇多,还曾于民国三十二年办一所名曰武肃小学。解放初因众所周知原因祠堂停止活动。解放军一八0野战医院在祠南面作为养马场。1964年祠堂被市广播站占用,又拆了不少房舍建座四层楼房作为办公、广播、宿舍等用途。还有部分倒塌的房舍被占盖公房和私房。八十年代未祠堂尚未收回开放,王人瑞等台湾宗亲筹资六万元,向广播站续回我主祠部分(主祠三开间,回向厅上下护厝)(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三王祠是王氏裔孙的)。1996年南俊巷拓宽拆迁时我祠堂的西面和西南面部份面积被拆迁指挥部规划盖店面、民房等用。于1990年成立的福建五代闽国三王文物史迹修复委员会于1999年,发动海内外王氏裔孙捐资200万元在祖祠原址“以修旧如旧”原则进行重建,三王祠再现历史雄姿风貌,占地面积一千六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产权属三王祠所有。

        从上述记载忆充分说明承天寺与檀樾祠、开闽三王祠,虽几度变迁,几经兴衰,但从没改变彼此之间的血缘关系。承天寺僧人先在寺东面建檀樾祠,后废;王氏裔孙又自购地皮、自筹资金在寺另一例(西)盖起三王祠,这些都是历史事实。

        开闽三王祠历来是我市、乃至我省的重点名祠,是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是维系海内外几百万王氏裔孙兴衰的大宗祠;也是闽台关于五代闽国史的研究场所也是开闽三王文物史迹保护管理机构。每年都有不少海内外裔孙,尤其知台湾、港澳、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王氏裔孙前来寻根谒祖。

       海内外王氏裔孙奉祖祠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家园,视为一族兴衰之所系,是一族“奉先思孝”之精神寄托。宗祠在也,千秋不泯。王氏裔孙爱宗祠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倾注所有的心力!甚至会不惜用自已的生命去保护他。   (泉州开闽三王文管处文史组整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