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江西吉安青原富田镇王氏宗祠

2013-01-24 20:05:01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一座丘陵山峦包裹中的依山傍田溪流穿叉的农居小镇,六山一水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家园的富田是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这里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和著名史学家罗泌的故里,这里是庐陵文化重点发祥地。在这面积2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滋养着3.18万人口。2008年,这个镇被评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这个镇被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吉安,获此殊荣,唯有富田。


  历史传承,千年积淀。富田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战乱时期。富田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话:先有柳塘街,后有花岩市,柳塘街衰败,富田街才兴。柳塘街始建于三国,盛于唐代。宋朝中叶,柳塘街开始衰败,才有了富田街的雏形。那时有九街十八巷,天天当圩。富田镇拥有宋、元、明、清时的各种建筑,其中以祠堂、庙宇最为显著。祠堂、庙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凸显出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
     富田王家宗祠诚敬堂是一座全国罕见的大祠堂,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经历500多个春秋。青原区文物普查人员在该区富田镇王家村诚敬堂发现了一块明代成化二年(1466)的《龙川灵祐庙碑》和一块崇祯五年(1633)的“月光台”大事记石碑。两块石碑一样大小,长130公分,宽65公分,厚12公分,均为青灰色,每块重达三百斤。
     据《龙川灵祐庙碑》记载,富田的南禅寺在富水河边的龙川阁旁,原名芙蓉庙,前为大雄宝殿,后为圆通阁。后南禅寺迁到了王姓的村中间,也就是1930年2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赣西南特委联席会议旧址。而龙川阁旁又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出生地,在宋光宗绍熙年间王姓还建有七层高的邹婆塔。这块石碑是明代一学者为弘扬王家村人王康楔浴血疆场、死而不倒、被封为王的事迹而写另一块石碑记载的是明崇祯五年(1526年)闽寇入侵,王姓子弟在古城墙上、月光台山野抵御强寇,浴血奋战,鲜血染红了半边富水河的经过。碑文为篆刻阴文,有王氏子弟25个立碑人姓名。这两块石碑的发现,为了解明代时吉安所发生的战事史实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富田王家大祠堂诚敬堂

    王家诚敬堂始建于明朝中期。北宋初端拱年间(988年),开基祖王经信(字诚敬)由庐陵七十六都甲村迁入富田,发展到现在村里居住的有400多户,2000多人口。祠堂座东朝西,呈“丁”字形,与对面呈“人”字形的屏风相对应,暗寓王姓“人丁兴旺”。整个祠堂长82米,宽44米,总面积为3646平方米,其建筑规模之大在国内实属罕见。祠堂门楼风格特异,底层为门廊,俗称“拴马廊”,全靠两根石柱支撑,顶层为四角棱形、鳌鱼翘首、喜鹊聚巢阁。前面的木雕图案有人物花草和文字,阁楼上的风铃叮当作响,十分悦耳。
“诚敬堂”的建筑体现了三大特色:构思奇、选材奇、建筑艺术奇。
一、天井大而有栏杆,正厅高而有穹窿状天棚,祠堂里有水池和亭台楼阁。
二、整座祠堂共用木料约2000立方米,仅杉木立柱就有88根,并且直径都在60公分以上。正厅的两根杉木立柱,直径100公分,有两人合抱之大,世所罕见。那是从湖北神农架运回来的。
三、全栋的木料构件数以千计,都是用木榫连接,没用一颗铁钉。天井中与祠堂同龄的四株桂花树,分为两金两银。尤其是金桂,品种珍贵,很难繁殖。


      祠堂的整个布局犹如一座城堡,纵深分为五个层次。“枢密院”三个大字匾额,是皇帝为王姓的祖先王休文的功德而御赐的。天井上飞檐翘角的是“羼亭”,又叫”抱厦“。奇妙的是左右两边的水池,中植铁树,终年不干。
     整个祠堂的布局犹如一座城堡。据介绍,王家大祠堂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同时也是著名的“富田事变”发生地,在它的墙壁上至今还保存着大量红军的标语。
 
  王家祠堂:石碑惊现血泪史

  明晰的蓝天、淡淡的白云,掩映着黛瓦朱门的王氏总祠诚敬堂。

  吉安市博物馆馆长高立人告诉我们,诚敬堂始建于明代中期,可能是目前所见江西最大的一座独立祠堂。由祠前广场、门楼、前厅、庭院、参亭、正厅、谒祖厅构成,占地约6500平方米,祠内用材考究,正厅两根立柱直径超过1米。还有尊乐堂、仁心堂、四德堂、坚白堂、厚山堂、逸乐堂、发元堂等分祠7座。王家之所以可以建如此众多的祠堂,与王家原来的富庶是分不开的。

  站在祠堂外,宽阔的广场、雄伟的大门已经让我们感受到那份尊荣的庄严,当村民小王为我们打开门后,却是另一幅景象。从幽静的前厅望去,金色的阳光洒在院内桂树、青草上,极富江南建筑特色的布局。

  “我们王家之所以能够建起这么大的祠堂,那是因为我们祖先原来是从商的。”小王说。但也就是因王家经商赚了钱,使得他们曾饱受流寇的侵害。在小王的指引下,我们在前厅找到了两块石碑,这两块石碑是前几年修整祠堂时从大门的石阶下挖出来的,村民们还未曾细读过。细细阅读碑文,一段王家的血泪史渐渐拂去了历史的尘埃。

王家祠堂可能是目前所见江西最大的祠堂  

  “明嘉靖辛酉。闽寇复蹂躏兹土……”根据石碑上记载:王氏一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通过努力经商,生活自然殷实起来。不过他们没有料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却引来了外人窥视,曾两次遭受来自福建流寇的侵害。当流寇来袭时,王氏一族人纷纷逃往背后的山中躲藏,村民望着明亮的月光不禁“登其山中秋(愀)然”。小王感慨道:“我们背后的山就叫月光台。”

  要知道富田村王家的富庶可是用生命换来的。除耕田外,富田村人还有从事做长工、短工、挑夫、放运木排等工作的。排工主要是王家人。

  小王介绍,王家的前辈们将山上砍伐的木头扎成木排,成排漂流,似一条长龙游弋江中,颇为壮观。据长者说,这些木排大都销往南京。至今南京火车站旁还有一个王家湾村,这是当年排工们落脚点,以后逐步繁衍成一个村庄。据排工们说,放排的收入较高,一次大约可赚20两银子,但其危险性很大。

                 链接:江西庐陵王氏吉安富田镇古城王家大祠修复竣工

    据作者王磊晶 2013-01-11庐陵王氏王家大祠稿:元旦前夕,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拨出专款300万元,省文化厅博物馆负责修复的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古城王家大祠已全部完工。该祠始建于宋朝,属太原王氏太子晋庐陵始祖王该古城王氏开基祖修文公后裔所建。该祠规模宏大,占地数万平米,祠内有直径两人都不能合围的独立木柱十余根,嵌有古联,墙上有古碑刻,祠外有古戏台,保存完好。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祠”。该祠还是重要的革命遗址。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四军总部曾设于此,毛泽东曾在此召开“富田会议”,它又是著名的“富田事変”的发生地。该祠作为“国宝级”文物。同地还有另一著名的“国宝级”文物——文天祥墓和文天祥故里文家祠,它们和美陂古村、白云山风景区及“东井冈”东固已成为庐陵大地“古、红、绿”三文化交相辉映的又一风景线。(王磊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