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王氏祠堂
开闽三王祠
位于泉州市区南俊路71号、承天寺西侧,始建于五代末,海内外王氏裔孙奉为宗祠。
“开闽三王”
“开闽三王”即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王氏三兄弟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唐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群雄并起。王氏三兄弟参加义军,并于光启元年(885年)率义军入闽。
时泉州刺史廖彦若贪暴,军民苦之,耆老张延鲁率泉州父老奉牛酒请兵解救。王潮乃引兵围泉,于光启二年(886年)八月攻克泉州。唐授王潮为泉州刺史,审邽、审知协理州事。
唐·大顺二年(891年),福建观察使陈岩病重,派人召王潮赴福州,欲授以军政,为部将范晖拒阻。景福二年(893年),王潮派三弟审知、从弟彦复率军攻克福州。由此,声威远播,汀州、建州刺史奉户籍册归顺,山岭、海岛等地方武装闻风降服,潮尽有闽五州之地。唐授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后又加封威武军节度使,审知为副使,审邽为泉州刺史。
王潮、王审邽因勤勉为政,心力交瘁,先后于唐·乾宁四年(897年),天佑元年(904年)逝世。王审知继承二兄未竟事业,总理全闽,功勋卓著。唐授审知为福建节度使,梁·开平三年(909年)晋封闽王,建立闽国。
王氏三兄弟在世,治闽计40年( 885年一925年),广施德政,仁爱百姓,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文化、商贸、海交的政策和措施,为当时及宋元时期福建、泉州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审时度势,“保境息民”,对内平息动乱,安定政局,对外尊奉唐、梁为中枢,交好邻道。王审知自称“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为闽国营造了和平安定的环境。
其次,以恢复发展经济为施政纲领,减轻徭役,鼓励生产,安定民生。山区奖励垦荒,沿海围海造田,建立“百工院”,引进先进的手工业,促进丝绸、陶瓷、冶炼等商品经济的发育。
第三,利用福州、泉州的天然良港,并开辟“甘棠港”,设立“榷货务”的商贸机构,“招徕海中蛮夷商贾”,发展海外交通贸易。时闽舶已往返贸易于朝鲜、日本、印度、波斯及东南亚诸国,泉州刺史王延彬被誉为“招宝侍郎”,泉州港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
第四,设立“招贤院”,招贤纳士,善待入闽衣冠士族,引进先进的中原文化。重教兴学,广设“义学”,进而兴办“四门学”,奖掖优秀,论才授职,养成良好学风文风,使“蛮荒海隅”蔚为“海滨邹鲁”。
第五,廉洁自律,勤勉为政,任人唯贤,赏罚分明。王潮、王审邽以“省刑惜费”、“俭约爱民”而闻于世。王审知身居闽王,始终严以律己,谦以待人,“节俭自处,选任良吏,与民休息”,在位“三十年间,一境晏然”。
“三王”为福建的开拓发展,立下丰功伟业,后人尊祟为“开闽三王”。“三王”及其部属裔孙繁衍于八闽大地,被誉为“八闽人祖”,并远播浙江、广东、海南、台港澳以及海外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沿革
“开闽三王祠”原称王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万历年间。
《王氏族谱》记载:“今公子孙新建王祠在留(留从效祠,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寺庙·承天寺·檀越祠》)前奉公像崇祀。”说的是开闽王氏23世孙王寰及其子孙居泉州璐霞巷,于明·嘉靖、万历间在南俊巷承天寺西侧出资新建王氏家庙(今“开闽三王祠”)。
王寰是王慎中(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慎中》)、王惟中兄弟的祖父。王慎中、王惟中先后于嘉靖年间登进士,建府地于泉州郡城,因府前有一条沟渠称璐霞沟,子孙后裔聚族而居,称璐霞王氏。
耕原、璐霞王氏从宋至明登科仕进,科甲及明经太学登仕者多达40余人,直至清初未艾。后裔分派泉州、莆田及惠东一带约六、七万人,迁居广东、江苏、浙江、台湾等地以及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不计其数。
“开闽三王祠”“文革”中被占用为泉州市广播站,廿世纪80年代收回。1999年春,由海内外王氏捐资逾百万元,以“修旧如旧”原则重建,按原式样,原坐字重建,保留明、清建筑风貌。
规制
1999年重建后的“开闽三王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余平方米,建筑 面积700余平方米,是一座悬山式、燕尾脊、穿斗架构的砖木建筑。至今仍保存许多价值极高的历代石雕、木刻等原古建筑构件及文物。工匠们运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精雕细琢,使整体建筑古色古香,是典型的闽南古建筑力作。
主祠为上下落三开间,中有天井及两庑。主祠墙体由闽南独有红砖、花岗岩石砌成。
主祠正门额以青石横刻篆书“开闽三王祠”,左右石柱楹联“太原望族源三晋,固始义师靖八闽”。门廊两边角牌保存的两幅“鹿雀同春”砖雕及其它石雕均为明、清原建筑构件。
祠厅两边石柱雕刻颂扬三王开闽治泉功绩的联文三对。灯梁及松梁木雕狮子、梁柱木雕纹饰及斗拱花木,保存原建筑构件。厅堂中央雕花坐龛金碧辉煌,龛内供奉王潮、王审邽、王审知雕像。祠厅前梁悬挂前新加坡总理王鼎昌题赠“开闽第一”匾额,后梁悬挂宋·米芾手迹之一“一本三宗”及台湾知名人士王金平题赠“光前裕后”匾额,整体设置庄重肃穆。
主祠外石埕西侧画廊,嵌有青石影雕“五代闽国三王史画”12幅,再现“三王”历史功绩。石埕南面建“开闽亭”;东侧有门通承天寺法堂,门额“檀樾王公祠”。“檀樾王公祠”匾是五代末承天寺法堂之东原祠构件,廿世纪80年代修建承天寺时出土,1999年重建“开闽三王祠”时嵌上。(参见泉州历史网zhnet.com《泉州寺庙·承天寺》)
附属建筑有垂花埕围大门、画廊、上下护厝,回向花厅等。回向花厅设五代·闽国“三王”文物史迹陈列馆。
由义王氏大宗祠
位于安溪县剑斗镇月星村。
沿革
由义王氏于宋代由长坑草苑宗祠分衍而来,开基祖王新六;初在离今祠址不远的王公岭建家祠;不久,在今祠址建前堂、后间及神主厅。后王振吾主持议事,拆除前堂、后间,建立王氏大宗祠。
明季乱,族人离乡背井,避难逃生。十世王义愈复回故土后,改原称“刘地”为“由义”。从此安居乐业,人丁繁衍,分支菜园、上苑、福斗、月角、候门等地。
清·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年),王祝三倡率修葺由义王氏大宗祠。
民国廿七年 (1938年),王泉谟等鸠资维修,并扩建护厝,兴建小学校舍。
1993年,旅台族贤王石辉再次捐资倡修。
规制
宗祠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5平方米,木质结构,上下进、大厅、左右护厝均为古代建筑款式。
大门正上方的门额“开闽传芳”。大门楹联:“由义居备偌大人之事业,辉星皓月焕天下之文明。”大门两侧各有一扇边门,祭事时可使用。
正厅面积140平方米。大厅内上方高悬“由义王氏宗祠”金字祠匾,是民国年间曾振仲手笔。祠厅正上方的“造福桑梓”牌匾,是国民党原福建省省长萨镇冰为族贤王祝三任广东戒烟大巡有功及任南安县令廉洁奉公所书。厅堂两侧木柱有朱红漆底镏金的对联:“系出太原自晋而南而安千年继述乾坤老,肇基由义从宋迄明迄清万古祀烟日月长。”
厅内神龛有三,中龛祀“开闽三王”彩色像。祭祖之日择农历元月十五日,用“官祭”仪式行礼致祭,并择定元月初三、初四行佛事活动。
左、右护厝上前方书写“敦本”、“明伦”。
玉带似的水渠曲绕方庭。正方形的门幄屹立于庭中。左顾一丘山,形圆如星;丘顶平坦,建圆鼓形石椅桌1副,并在其上镌刻家训;人工凿雕的长方形板石称为“义勇石”,可供练武;丘腰有石刻“孤星伴月”形状。
祠正前方有“半亩方塘”,塘水清澈见底,与本祠“月牵星”构成一副自然美画。诗曰:“半亩方塘含月魄,孤星伴月尽辉煌。”
族贤
由义王氏历代先贤如:四世王范英任广东琼州府文昌县知县,六世王基英任建昌同知执盐铁课务,七世王重炊任宣仪司,八世王明琴授万州正学,九世王正因官宣仪司特授宣仪司镇守福州、漳州,二十五世王星恒任邵武府儒学正堂训导诰赐修职郎,二十七世王学获例授修职郎南北围侯儒学,二十七世王秉恪任南安知县及广东戒烟大巡,二十八世王臣号钦赐副举人,二十九世王石子为民国福建省议会议员等。
由义王氏现有人丁5万多人,分布大陆各省、港、澳、台地区及世界各地。
贵峰王氏家庙
位于南安贵峰。
贵峰王氏嗣续开闽王审知后裔,远溯始祖乃周灵王太子晋,也称王子乔。王审知为王子乔第四十九世裔。(参见泉州历史网www.qzhnet.com《泉州人名录·王审知》)
贵峰开基祖讳应寿,字孟奇,号一斋公,乃王审知第十八世裔,宗延政公。明·洪武初年,王应寿出生于漳州田里乡。其父讳子广,生子二,长为彦英,富且强,留居原籍;次为应寿,贫且弱,出外谋生,明·元统年间(约1395年)至南安廿六都贵峰乡,因喜其山水明丽,土地肥沃而定居于斯。劳作之余,大牧其鸭以谋家计,故被后人尊谓“鸭公”。鸭公秉性仁慈,待人宽厚,故得名师指点,回原籍负父骸葬于岑头乡贵峰山下埔头,风水名曰“半月沉江”,尊为贵峰始祖,旋即建家业肇基贵峰,且生齿日繁,嗣续蝇蛰。
贵峰家庙占地十余亩,前后中正落三天井,皇宫式的建筑配上两边回廊与围墙,极显大方气派。两边回廊的青草石诗碑,镌刻当代国内外七十多位知名诗人教授手迹。家庙大门题联云:“举头塘水回源,转眼峰山及第”,寄托深意,即“举头”为举人会考第一,“回源”即谐音会元,“转眼”喻榜眼,“峰山及第”赞美贵峰在明清时中过三个进士,寄望日后再荣登榜首。
据考,贵峰家庙背甲向寅卯酉,庚寅分金,前蓄大池,后荫古榕;前竖旗杆,筑戏台,后倚绿堤,临西溪;剑印笔签列案上,虎豹狮象朝堂前;由高镇山降青龙,“踊跃奔腾右白虎”,从翔鹏寨突贵峰,“回环卓立左青龙”;背后七星坠地,面前四兽朝堂,世人称风水宝地。
整座家庙石木结构,杉木之大为泉郡冠,且精雕细刻、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八仙过海龙凤呈祥,镏金溢彩古朴典雅。家庙正堂龛顶有圣旨牌及钦赐“百代瞻代”匾额,龛内供奉十八位先人神主。正堂内悬挂进士牌匾和几幅对联,中有一联曰“吏部进士,兄弟进士,明清两朝三进士;顺天举人,父子举人,正副七榜六举人”,高度涵盖贵峰王氏在明清时代的历史。
家庙大门口一对石狮镇守,石埕外粉堵照墙并分旗杆六座,照墙外大操场及戏台,操场外花木池塘与田园桑麻连成一片。
通政巷王氏家庙
位于通政巷西端,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与龚家一墙相隔。
主体为两进三开间结构,山墙出砖立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庙门朝南,大门石柱刻:“崇德报功隆祀典;敬宗收族合欢心。”二进大厅有柱联二对:“通巷衣冠光俎豆,胪传文物绍箕裘。”另一对:“诗书裕后居通巷,堂构承先出太原。”
家庙原是安溪王姓来泉购地兴建,其目的一是奉祀王氏先祖,二是族人来泉办事、探亲访友或童生参加府试时可寄居于此。以后不姓王的安溪人到泉州,也多在此下榻,时人也称之“安溪会馆”。
泉州北门孝悌巷纱帽石王,清光绪年间,王式文成进士,为翰林院编修官。安溪王氏与之攀亲,家庙由他族人王继超(清光绪间举人)代管,王便举家进驻。
民国时期,家庙曾为国民党侦探队队部。解放后,家庙被政府没收。泉州木偶剧团成立后,便以此为团部,家庙大厅成为排练厅。几经修葺,周边加以扩建,集团部、排练场、宿舍为一体,但家庙主体原貌至今仍保存完好。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