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应有作用

——把祠堂建成传播优秀中华文化的阵地
朱怀瑜
中华民族有尊宗敬祖的悠久渊源和优良传统,祠堂作为这一活动的主要场所一直保持至今.如今,祠堂遍及全国城乡,海外许多华人聚居地也有分布.而且,流行于民间的祠堂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跟上时代步伐,彰显活力。因此,将祠堂建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阵地,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应有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祠堂的由来和发展
宗族,在我国古代乃至近代社会都长期存在,它是两千多年来封建制的社会基础.“一宗近将万室,烟火连接,比屋而居”(《通典》卷三),它又是在当时生产关系条件下,人们个体依附和心理归宿的車要场所。从魏晋时期到宋代的很长一段时期,以官宦和高门望族统领和连结形成的宗族,号称郡望《中华民俗》郡望、堂号。郡望是产生祠堂之前的宗族共同体。如李姓陇西郡、王姓太原郡、朱姓沛国郡等,至今仍被这些姓氏许多后人作为自己的古祖籍地。
到了宋代,郡县制被废除,郡望的作用自然逐渐地削弱以至消亡了。但是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人们有长期重视家族声望和地位的心理需盼,希望在原来宗族组织的基础上,以新的结构方式得以重建。于是,自宋代始,在郡望消亡的同时,祠堂作为宗族新的组织,很快从郡望中被不断演化出来。祠堂以姓氏自发组建,以迁入地本姓始祖为主要祀奉对象,其宗系划分更细致,分布范围更广。它削弱和脱离了过去宗族内部的经济制约和宗法联系,成为以常伦道德为纽带,以宗族情感联络为特征的相对松散的社会组织。
封建社会乃至民国,祠堂功能主要是“敬宗收族”(《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章一节)。“敬宗”是祭祀祖先,并对族人进行劝导、监督,施以族规;“收族”是置田、买地、集资,用于本宗祭祖、修祠、助学等公益.在明清民国时期,修祠立谱十分风行,解放后,我国大陆修祠立谱有过一段沉寂,后又受“文革”冲击,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悄然兴起。近年来,经先进文化的渐进陶冶,祠堂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联络海内外族亲参与家乡建设等方面,创新功能,颇有成效.现在,这一分布十分广泛的民间组织,以不争的事实, 自觉和不自觉地成为民间社会管理的一支力量。
二、祠堂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组成部分
祠堂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早在宗族宗法时代形成的“家国同构”的观念,翠及“父严、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家庭“五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伦理道(《传统文化导论》、仁),就留于后世,对祠堂文化有重要影响.长期封建社会的儒、道、释文化更是浸染了宗族活动的方方面面。到宋之后,理学传播和祠堂发展恰逢其时,互相并进,理学所倡导的“民胞物与”、“仁、义、礼、智、信”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重要理念成为祠堂文化的思想主导,贯穿于宗亲活动和祠堂管理,尤其是将孝、忠、义等导向家、国、天下,教育族人和后代,把奋发图强,光宗耀祖与国家民族振兴联系起来,把家庭、家族的内生凝聚力变为民族、国家整体利益的“主体自觉”,长期形成为国家统一和振兴的民族精神.可见,优秀传统文化武装了祠堂,祠堂文化又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得到利用和发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祠堂文化显示了有很强的群众性、实践性和普适性,这也是它能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原因和精彩。
当然,祠堂文化源出久远,难免有些封建性糟粕,例如其中有缺乏平等的伦理观、缺乏民主的宗长意识、缺乏法律规范的行为义气和潜在的宗族排他性等,这些消极落后东西理所当然地都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摒弃.它的传统生命力必然在扬弃中提升。当前,祠堂文化在弘扬优秀传统的同时,正以进一步开放、革新,迎纳先进文化的融合,特别将符合和谐社会建设之需和广大群众意愿的尊老爱幼、勤劳诚实、和谐宽容、仁爱孝顺、重教尚贤、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等思想精华加以发扬光大。
三、跟上形势,抓好祠堂文化建设几件事
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不断推进,势必为祠堂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更大空间。但是,也仍有些人小看祠堂文化,或认为它很“复杂”,不去触及它,研究它。还有些地方,花很多人力财力建祠修房,搞摆设,不注重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还有不少是“会建不会管,不去管”的。因此,在新形势下,要把祠堂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就要重视和坚持正确导向,切实抓好当前五件事。
(一)弘扬祖先美德,树立本宗良好风尚
修建祠堂, 旨在于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和弘扬先祖美德。如果离开了对自己祖先美德的了解.学习和弘扬,祠堂的修建就失去了本质意义。因此,建设祠堂文化,首先要了解、挖掘、研究祖先开基创业,兴家旺族,帮亲助邻,爱国爱乡等优秀品德和事迹.而且将这些事迹整理编撰,形成图文,编入族谱,作为刻塑挂贴内容,成为有祠堂特色文化的表现形式,加以长期传播。
体现祠堂的文化特色,除了重视景物修建外,更要重视本祠堂良好“堂风”(风尚)的形成.堂风是祠堂的精神标记.良好的堂风,是要将贯穿于祖先事迹、训示、堂规等之中的人文思想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中和、公正、智慧、勇敢、贤良、忠诚、宽恕、孝顺、祟尚真善美等思想道德相融合,凝炼成具有独特个性,为宗亲所认可并自觉遵从的一种集体风尚.“堂风”又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要通过众宗亲加以总结提升。为便于传播,还可以将其归纳成易于口耳相传的名言警句,成为集体的“座右铭”。
弘扬优良“堂风”,还需要有组织、有力度地推动,见之于行动。例如,有重点地设立模范奖励制度,对在各行各业中作出优异成绩的宗亲,包括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立功官兵、优秀师生、见义勇为者、慈善爱心人士、创造发明拔尖人才、孝子、好婆婆、好媳妇等,都要宣传其事迹,进行奖励。表彰可与祭祖结合进行,这是传播“堂风”,开展美德教育的好契机。
(二)设立奖学金制度,开展助学奖学活动
助学、奖学,支持和鼓励子女读书成才,历来被看成祠堂的重要功能,也是当今祠堂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各祠堂都应当创造条件,设立助学奖学金制度,并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每年对考取重点中学、大学和获硕士、博士学生,以及在各类学校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分别给予表扬和奖励.基金的募集,釆取普遍自愿捐助和企业家。(富裕户)自愿捐助相结合的方法,在一定年限(2—3年)募集一次.做到有专人管理,长期坚持,户户捐助,家家共享。还要及时公布资金的募集和使用情况,便于群众监督。
要广泛宣传在本宗中“一个也不能留下”的助学意识,重视对家庭有特殊困难学生的资助.同时重视精神鼓励.有些祠堂给优秀学生颁发《荣誉证书》,敲锣打鼓给老师和家长庆贺等做法,形成很好的尊师重教风气,值得彷效。
(三)联络宗亲,爱国爱乡,推动创业
为和谐社会建设作贡献,是祠堂应有之义.应当利用各种宗亲活动,旗帜鲜明地宣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要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习优秀的传统道德,宣传“八荣八耻”,宣传关心下一代成长。要开展对迷惘的,有不良习气的青少年进行疏导教育。可组织学文化、学知识,邀请专家能人传授生产知识。可在宗亲中建立信息联络点,通过亲帮亲,邻帮邻,开展生产经营互助,提供生产门路和带动就业,并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缺少依靠的宗亲解决实际困难。
现在,人口流动频繁,经济互补性强,祠堂应主动联络宗亲返乡投资办厂、开展商贸,参与和支持家乡建设。有许多祖祠、老祠堂,宗亲分支多,分布广,包括有许多在港澳台和海外的,祠堂可进行多种形式的牵线搭桥,促进互利合作,发展经济。有台胞亲友的,更要加强联亲会友,询根寻祖,密切往来,共同为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
(四)规范祠堂建设,体现优秀传统和现代文明
近一时期,祠堂修建出现多风格,也融入了丰富多彩的现代建筑装饰元素,显现了新气象.但是,也出现了不少差、乱、缺规范的建筑,有失表现祠堂建设的主旨和应有功能.如有些地方过多地顺随投资人的意愿,出现了祠堂的设计、布置,甚至连祖宗牌、牌匾、楹联等的内容、规格、摆放位置都要按出资人和出资多少来确定。还有一些祠堂没有精细化设计,使祠堂建造顾此失彼,装修杂乱,缺乏应有文化氛围。因此,祠堂修建必须整体划,规范程序,精心布施,体现优秀传统和现代文明的结合。
堂是祠的中心部位,是供奉先祖神位并参拜的地方,又是提供庆典和重要会议的场所,要作为重点修建。堂有堂号,一般取名于本姓或本宗历史名人的事迹,如朱姓的“考亭堂”、孟姓的“三迁堂”、周姓的“爱莲堂”等,堂号要制作成木匾,悬挂于大堂正梁中央。祠堂正堂应按当时历史真实塑设始祖像,纪念他开疆拓土、安家立命、繁衍子孙的功绩。
后辈的祖宗牌按辈份安置在后祠(已建有的),或先祖神像后 “厢”里。大堂二侧和前厅走廊应雕刻或悬挂祖先训示、名言、本姓本宗发展史的宇画。有历史意义的牌匾保留悬挂,新进的牌匾,要经宗亲立规,选送在各行各业作出重要成就和贡献,并被确认达到一定层次的。
不同祠堂的设置装饰可用不同的现代手段,但其重要布局和内容应当符女祠堂的基本范式。祠堂的文化氛围既避免阴森生畏,又避免过于花花绿绿;既要表现尊严、肃穆、有历史厚重,又能明快、整洁、协调,体现文明先进,给人以亲近感。
(五)加强管理,促进祠堂文化建设上水平
现在部分祠堂看上去漂亮,却疏于管理,影响祠堂功能发挥。加强祠堂管理成为当务之急。
加强祠堂管理,要成立董事会,族长不能代理董事长。要在宗亲中推选有文化、会管理、辞行好、有威信的人当任董事长。尤其重视推选具备上述条件的各行业退休干部、企业家当任。
加强祠堂管理,要建立必要可行的制度,并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上探索制度创新.例如,(1)建立祭祖制度:包括实行男女同祭,对青少年开展传统道德教育,和开展公益活动等;(2)完善表彰制度,结合建立祠堂“三册”:一、光荣册:记载受到各种表彰的人物及其模范事迹;二、功劳册:记载建设祠堂有贡献的宗亲、友人、单位;三、要事册:记载祭祖重要宗亲活动及公益活动;(3)建立宗亲联谊制度:在宗亲之间开展学习先进,互相帮助,尤其加强在台湾宗亲中开展询祖寻根和经贸合作;(4)建立慈善公益活动制度:同开展志愿者奉献活动结合起来。
祠堂活动要主动接受党和政府的领导。管理好祠堂,更要识大体、顾大局,宣传群众,决不做有损公众利益的事,不做贻误子孙后代的事。祠堂管理必需做到“三戒”:一戒利用祠堂活动,聚众干涉当地政事和做影响安定团结的事;二戒造成宗族、异姓之间矛盾隔阂和群众纠纷,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三戒祠堂成为赌博和吵闹场所。
还要加强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民主管理,重要修建和重要活动多方征询意见,经济收支公开,定时公布.董事会班子要作奉献,树榜样、加强宗亲之间和与不同姓氏之间团结,共同把祠堂建成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阵地,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应用贡献。 (本文为2011年度两岸四地朱子学论坛论文)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