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把祠堂建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

2013-01-24 20:04:19来源:宁德市闽学和传统文化研究会

打印 字号: T|T


                     朱怀瑜会长在市祠堂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
                                2010年11月23日


    这次市祠堂文化研讨会在福安召开,感谢有关领导专家到会指导,同时感谢上杭陈氏祠堂为会议提供了很好条件。今天,来了这么多祠堂代表,大家都很高兴在这里相聚。
    这次会议的宗旨是,探索交流我市祠堂文化,相互学习祠堂管理经验,革新、完善祠堂功能,把它建成我市城乡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这是一次推动我市祠堂文化建设的研讨会,又是一次大家共同尊宗敬祖,颂扬先祖功德的重要活动。会议具有丰富、厚重的蕴涵,又有时代的现实意义。
    现在,我就我市祠堂文化建设问题先作一个探研性发言。
    一、关于祠堂和祠堂文化
    最早的“祠”是指祭祀活动,到了汉代,祠与堂合用,演变成专指祭祀的庙堂。到南宋之后,允许民间联宗立庙,百姓的祭祀场所就有了祠堂的称呼。皇家的祠堂叫太庙,百姓的祠堂还有称宗庙、家庙、宗祠、公祠。
     据统计,闽东共有699个姓氏,估算全市城乡有5千多个各姓祠堂。这些祠堂少数建于明,多数建于清。誌书载,还有四个祠堂建于宋之前,说明了闽东祭祀活动有悠久的渊源,但宋之前是否也叫祠堂,还待于进一步地考证了。
     祠堂是一个综合体,但“祠”和“堂”的含义有不同。祠是指祭祀场所的整体,堂是指在祠中央最重要部位,是供奉祖先神位祭拜的地方,同时又是提供盛大典礼或重要会议的场所。祠有祠名,安于祠门或牌楼的正上方;堂有堂名,制作成木匾,悬挂在大堂的正梁中央。例如兰田村朱姓历史有人任过“大夫”的官职。官府曾赠送“大夫家庙”匾,这个祠堂就把“大夫家庙”作为祠名。又因这朱姓一脉系朱熹后裔,所以该祠“堂”的名称,就按这一宗系的通用称谓,叫“考亭堂”。当今,修缮祠堂,应当查询使用本祠堂历史上的称谓。而有些祠堂将先祖有过的官位、职位、甚至是现代某人的题字占作“堂位”,这是不符合祠堂基本范式。
    祠堂正堂所塑的家神像,应当是本姓人氏迁徒当地的始祖。根据我国移民规律和历史记实,封建社会的移民,绝大多数是出于兵乱、灾荒、病疫、极度贫困等,因任官行商随迁定居的数量较少。我们纪念始祖,在于他开疆拓土,安家立命,繁衍子孙的功绩。现在有些祠堂把始祖形象塑造好一些可以理解,但不必牵强附会地“加官进爵”,龙袍加身,布衣庶士的先祖有兴旺发达的后裔,更是光彩照人。尊重历史,返璞归真,才体现历史的价值和真正表达对祖先的敬重。
    现在,再来讲讲祠堂文化。
    这次会议所以放在福安开,就是让大家很好地感受一下福安城里几个大祠堂的文化氛围。刚才参加过这里的陈氏祠堂,可以看出,它不仅修建得如此富丽堂皇、很有气势,而且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氛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走廊两旁刻的是先祖的发展理念、族训和史上名言;大堂两边刻的是先祖建功立业的主要故事。祖宗牌位是按统一定位排放的,体现辈分有序和公平,特别是所有牌匾和对联不是你出钱多,就可以任放在什么位置,爱写什么就写什么,而是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至于出多少钱,则另有记载和显彰,这是很值得参彷的。黄氏宗祠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先祖黄干是朱熹高足弟子、曾与学友迎邀朱熹来闽东讲学,祠堂有许多古迹牌匾被珍藏,如今都以此来启迪和教育后人。李氏祠堂成立教育基金会已8年了,为勉励子弟学上进以及帮扶贫困生升学,作出了很好成效。从这几个祠堂看,也能悟出祠堂文化的几分特点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祠堂文化呢?作为文化的一般概念,它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都是人的意志的表达。祠堂文化也一样,它不光是镶金贴银、写写画画,而主要是通过祠堂这种载体和活动形式,表达出宗族的共同思想和意愿。这包括在祠堂里的塑设、物件、景观和祠堂的堂规、制度、管理办法、活动形式等,它告诉人要体现什么精神,树立什么形象、坚持什么方向、达到什么愿景。祠堂文化就是这些总体意义的显示,也是我们这次研讨的主题。
    大家知道,祠堂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之中,它源出于久远,难免有其封建性的一些特征,这是消极落后的东西,需要认真加以摒弃和改造,但更多的是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尤其是它内在所表达的尊老爱幼,勤劳朴实,和谐融合、仁爱孝顺,重学尚贤,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等,乃是其思想精华,它不仅完全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尊崇。
    也要看到,如今仍有些同志以为祠堂文化很“复杂”,而不去触及它、研究它,这非明智。正因为当前祠堂文化已普遍地存在于城乡文化,已伸根到群众生活之中而不可回避,而且,它跟随时代脚步,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恒常性而生生不息,因此,更需要我们用唯物史观,用科学的、辩证的方法去研究它、引导它,使其在继承与改革中综合创新,在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中体现进步,让它为推动我市三个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这也是我们这次研讨会的指导思想。
    二、建设祠堂文化,当前抓什么
    我市民间祠堂修建和宗亲联络活动已得到普遍重视和很大发展,为此,搞好祠堂文化建设也迫在眉睫。当前,要抓祠堂文化建设规划,提升祠堂修缮的文化层次,继承、革新、完善祠堂的传统功能,努力做好五件事。
    (一)弘扬先祖美德、树立优良本宗风尚
    要了解、挖掘、研究、祖先开基创业、兴家旺族、邦亲助邻、爱国爱乡等优秀品德和事迹,作为宗祠教育后人的榜样,并形成图文、编入谱牒、用于祠堂刻塑或挂贴,进行多种形式宣传。
    树立本宗的优良风尚,要根据先祖遗训、堂规等,结合把中华美德中的仁爱、中和、公正、智慧、勇敢、贤良、忠诚、宽恕、孝顺、崇尚真善美等选倂,构成族风的圣洁尊严和实用有效的特色,还可以归纳成易于口耳相传的名言警句,成为集体的“座右铭”。
    树立优良风尚,要见之于人的行为,还要有组织、有力量地推动。祠堂对于宗亲在各自岗位作出突出成绩的,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立功受奖官兵、优秀师生、见义勇为者、慈善爱心人士、创造发明拔尖人才、孝子、好婆婆、好媳妇等都要进行了解登记,写入《光荣册》,并红榜张贴。有条件的还可以成立“模范奖励金”每年在祭祖时给予表彰公布
   (二)开展奖学助学活动,设立教育基金
    奖学助学是祠堂的重要功能,历史上发挥过很大作用。是否有开展这项活动,也是当今祠堂文化建设的重要标识。要建成一个可行的运作机制,采取普遍捐助与企业家(富户)捐助相结合的募集办法。可在一定年限(如2-3年)募集一次。必须形成制度,长期坚持,才能实现家家共享、户户捐助。要公开公布资金募集和使用情况。不能只偏于对学习“荣誉”的奖励(如考上名牌学校),要重视学习“过程”的奖励(如成绩特别优秀)。对于家庭特殊困难影响上学的,也要尽可能给予资助。
     还要重视精神鼓励,受奖学生可由祠堂颁发“X 氏优秀学生”荣誉证书
   (三)联络海内外宗亲,参加家乡建设
     闽东历史上是移民区、人口流动频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外出办企业、开矿山、经商、务工都很多。祠堂可作为亲情、乡情交流平台和信息平台,联络宗亲返乡投资办厂,参与和支持家乡建设。许多老祠堂、亲属分支多,分布广,包括有许多人在港澳台,祠堂可以组织多种的联谊、牵线搭桥,促进异地不同生产要素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带动项目落地。有台胞亲友的,更要加强联亲会友、密切经贸合作,为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
    (四)学习文化、传播知识,交流信息,促进创业
     祠堂应当利用各种宗亲活动,旗帜鲜明地宣传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家乡。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宣传“八荣八耻”。邀请专家能人讲座,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生产知识,培养创业人才。还可以在宗亲中建立信息联系点,通过亲邦亲,邻帮邻,开展生产经营互助,提供生产门路和带动就业。并力所能及地帮助那些缺少依靠的宗亲解决实际困难。
    (五)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促进祠堂管理上水平
     祠堂看上去漂亮,但管理不好,祠堂功能不能发挥。加强祠堂管理,须成立董事会,族长不能代替董事长。要在宗亲中推选有文化、会管理、德行好、有威信的人当任董事长。有些祠堂能请到具备上述条件的退休干部当任,管理得很好。
     管理好祠堂要顾大体,识大局,不做有损公众利益的事,不做贻误子孙后代的事,因此,祠堂活动要做到“三戒”:一戒利用祠堂活动,聚众干涉当地政事和做影响安定的事;二戒造成宗族、异姓之间矛盾和群众纠纷,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三戒让祠堂成为赌博和吵闹场所。
    要建立和完善祠堂必要可行制度。对于祠堂修谱,一定要本着对历史负责态度做到如实修谱,规范修谱、科学修谱。建议祠堂要立“三册”:一、光荣册。记载受到各种表彰的人物及其先进事迹;二、功劳册。记载建设祠堂有贡献的宗亲和单位、友人,包括提供土地、资金、设计、管理、人工等;三、要事册。记载祭祖和重要的公益活动等。
     必须坚强祠堂民主管理。重要修建,要多方征求意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祠堂的经济收支,要财务公开,定时公开。要加强董事会班子的团结和宗亲之间的团结,特别强调董事班子成员要作榜样,作奉献,才能聚人心,添人气,真正把祠堂建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阵地,为建设和谐社会和实施环三战略作贡献。
     三、下一段祠堂联谊活动的打算
     原来打算这样会议每年轮流在一个县某祠堂开一次,大家赞同会议开法,但强烈反映这样时间隔太长,每县要等十年才轮到一次,跟不上祠堂建设需要,建议上下半年各开一次内容和形式有别的会议(或活动)。
     春节临近、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相信新春一定会带给祠堂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大家专心参会,用心研究,多提建议,会议一定会取得预期成效。

                     (作者朱怀瑜:原宁德市劳动保障局局长·宁德市闽学和传统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