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福鼎西昆孔氏家庙隆重举行祭祖活动

2013-01-24 20:04:07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中华东南王氏网讯:9月28日,福鼎市管阳镇西昆村孔氏家庙隆重举行孔子诞辰秋祭活动,福鼎王氏会长应邀参加。上午10点,宁德市委政法委书记唐颐、原宁德市人大主任钟雷兴、柘荣县政协主席王鼎秦、福鼎市委副书记连建群、管阳镇委书记邱宝清、福鼎茶叶协会会长林立慈和山东、浙江等地的孔氏代表与文化界人士几百人莅临西昆村。按照既定的议程,在孔庙广场前临时搭盖的会场举行了祭孔开幕式,村委孔书记致词、领导代表唐颐致辞、外地孔氏宗亲代表致辞,钟雷兴主任敲开庙门锣,然后与会者鱼贯入庙,参与孔氏族人举行的传统三叩九拜祭祀孔子仪式,最后是文艺表演与书法笔会。半天的祭孔议程走完了,这座小山村能办成如此隆重的庆典活动,实在很不简单,大家都为孔子后裔执着地传承传统文化赞叹不已。


    众所周知,山东曲阜的孔庙和孔氏家族,早已名闻遐迩;而距福鼎县城关40公里远的管阳镇西昆村,生活着正宗的孔子后裔,却鲜为人知。
    西昆村坐落在崇山峻岭中,旧称十七都西昆境,因村东有三座山冈形象似狮,又名狮坑。如今全村共有孔姓900多人,其中以孔子第七十四世“广”字辈为长,现有辈序是广、昭、宪、庆、繁、祥、令,与山东曲阜孔氏家族的排序完全一致。
    据《孔姓家谱》记载,孔子第五十五世孙名克伴,号本五,为江苏镇江丹徒人,16岁报壮丁,挑入汤元师麾下,明洪武元年(1368年),随师征克福建,因功世袭右卫总旗。洪武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380年),其侄孔希顺(第五十六世孙)袭补福建建宁右卫。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十月诏勅屯田,永乐二年改屯长溪柘洋里,而家于东峰。在长溪(今霞浦县)柘洋里(今柘荣县)。延至清康熙年间,第六十四世孙孔尚荣、孔尚志兄弟,又从柘洋迁居福鼎县十七都西昆村。乾隆年间,孔门财丁两旺。村里至今保留着一座古朴的孔氏家庙,形似宫殿,坐西朝东,跨进大门,仰首可见乾隆钦赐的“至圣裔”金字牌匾。乾隆年间建有孔家住宅4座,分布在旗杆里、上新厝和新厝基,目前两座仍存。旗杆里一座占地4480平方米,大、中厅堂8个,小厅堂16个,天井16个,仓库两所,大厨房6个,正座(主屋)房32间,横座两座(偏屋)房64间。建筑风格与曲阜相似。此外,有孔姓历代墓葬,孔氏家庙已被列为福建省十大名祠和福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昆村孔子后裔,世代沿袭着孔氏家族独有的生活习俗。逢年过节,都要在孔氏家庙内祭祖,派人北上曲阜谒祖。治学重教,是孔家人世代的家训,历史上曾出了三个秀才。近些年来,全村有30多人考入大学。
    每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的日子,一场场隆重的祭孔大典在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福鼎市管阳镇西昆村孔庙中举行。除了传统的祭祀仪式, 大典上民间文艺团体表演了丰富的节目,福建省作曲家 萧冰还特意为西昆创作了活动主题曲《儒家风范牵梦魂》,而孔子学习班的学员还高声朗读《论语》篇章:“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昔此时 …… ” 以表达对孔圣人的敬意。
  
    链接;西昆孔裔江南第一

     位于太姥山西麓、福鼎市西部30公里处的西昆村,隶属于该市管阳镇,距离管阳镇7公里。全村方圆达1.5平方公里,基本以山地为主,当地主要以种植茶树为主。全村2000余人口中,孔姓后裔达860余人,其余为张、陈等26姓。因此该村有“江南孔裔第一村”之称(《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记者找到村中堪称“受访专业户”的孔庆棣先生。孔先生称自己每年接受来自各地的媒体的有关采访活动达10余次。
     在孔庆棣先生家,我们展开了关于西昆这个地名来历的一番对话。因为毕竟在中国文学史还有“西昆体”一说,两者之间会否有联系呢?
     据孔先生介绍,西昆整个地形呈九只狮子形状,于是当地有了“三只明,三只现,三只看不见”的说法。他还说,最明显的就是孔氏家庙前的那三只,只要是晴天的时候,站在高处看,孔庙前可见一只雄狮,一只母狮,另有一只在吃奶的幼狮。
     由于有九狮的说法,西昆最早称狮(山上昆下)。但在当地的方言中,狮与屎谐音,遂改成西坑。这个叫法从清朝年间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后来由当地一名拔贡改为现名。(拔贡系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乾隆中改为12年一次,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称为拔贡。 经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等职。拔贡之名贵,是因为三年出一个状元,十二年才出一个拔贡。此虽为戏言,但拔贡则必是真才实学。)
      据《史记·孔子世家》对于孔姓的渊源的考评:“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生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睾夷,睾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 正考父是孔子的先祖,他的儿子孔父嘉,曾任宋国大司马,孔子系孔父嘉的六世孙(但当地人认为是七世孙)。
     说起孔家迁居于此,孔庆棣先生这样解释。
     祖上系福建柘荣孔姓的一个分支,于明末清初时迁出的。由于老家谱已遭到火焚,具体情况已无法说清,大致情况为:老祖宗曾是由当年福宁府委派,在如今福鼎市的流江一带任职,系职位很小的地方官。由于他的四个讨海为生兄弟均命丧海水,于是这个老五发誓不再与海水打交道,遂迁到四面环山、水秀山清的西昆居住,并在此繁衍生息。从孔子算起,到如的“令”辈,孔家在当地已有76代了。n
     一个家族修谱,这个家族的子孙字行一般来说均由造谱先生讨取的,而据孔庆棣先生称,孔家的字行均由钦定的。
     他向记者出示了一份据说来自山东的手抄字行辈份表。该纸质字行表有几处补丁,另有几个蛀孔。孔先生称,如果是一般人来看,他是不会轻易示人的。
     表述:“孔氏世居曲阜,流寓天下,人丁数万,若无行辈,则昭穆皆紊,无表字则称谓不伦。蒙历代颁布定吉字,永远遵依挨辈取名,就名训字。凡不循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钦颁字派。表中依次罗列了明洪武33年、清康熙(一说是顺治)42年、道光元年及民国九年所有钦定(包括提请钦定)的字行共50个:希言公彦承 弘闻贞尚衍(明) 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清)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道)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民国)。他称,全世界孔姓后裔的辈份,都可对上号的。孔先生说起这个,一脸自豪,仿佛孔老夫子天下一统的理想得到实现似的。
     该村目前尚保存有丰富的关于孔家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资源 明清时代规模宏大的建筑如孔氏大厝5座,孔坟7座,孔氏家庙一座。走近这些与孔子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古时遗存,总让人不由得发一通亘古幽思。
     在采访中,孔庆棣先生告诉记者,孔家有一些严厉族规至今恪守。
     女儿户允许招赘,但绝对不允许上门女婿上家谱;只要父母同意,孔姓子孙允许出绍给外姓人;外姓者过继到孔氏家族里来,这是坚决杜绝的。“这也是孔姓后裔的人丁繁衍较慢的一个原因。”孔先生称,不单在西昆,就是在全世界,孔姓子孙严禁通婚。否则,将会被逐出家门。纲纪伦常,在孔夫子的心目中,是崇高至上的。恪守此道,也算孔氏后裔的份内事了。
      关于类似的伦理规矩,西昆的孔门后裔依旧深得精髓,并传承至今。最典型的莫过于当地孔门后裔为过世的双亲举行的“圣人殡”仪式。
      当记者要求孔庆棣先生介绍这个仪式的具体程序时,他说了下面这句话,“要用两个录像片才能说清楚整个仪式过程啊。”他说自己手头只有一个片子,不然播一遍,这样就容易讲解了,“相当繁琐!光主殡官的副手至少要三人。”他说,当老人去世后,孝子女们会选个吉日,然后在家中搭建孝堂,孝堂当中有一个大“奠”字,两边的门框上,贴有用白字写的“入悌”、“出孝”两黑纸横联。孝子女们手执长达二尺一的丧杖守灵。大约两个钟头后,孝子孝女孝媳孝孙然后是亲戚对逝者行礼殡即祭拜礼。之后是绕棺,即通常所说的遗体告别,此时每人手持一根香,顺三圈逆三圈对着逝者行“三报恩”,孝子女要行三跪24拜礼。“三报恩”视逝者的性别而区别对待。如果逝者为男性,则一报承先继后恩,二报三载怀抱恩,三报养育成人恩。如果逝者为女性,则一报十月怀胎恩,二报三年乳哺恩,三报长大成人恩。在这之后,行“圣人殡”仪式,拜圣祖。主殡官站在事先已搭建的主殡台上主持殡殓。主殡台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大成玉殿,下为主殡台。殡殓结束后,主殡官下台来诵念圣文,以示谢圣。然后待吉辰既至,宣布出殡。
      据《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一书称,“圣人殡”文明朴素,系孔子制定的丧礼模式,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孔先生称,这在以前,如果是非孔姓者,除非逝者生前是秀才,否则没有资格动用这一套程序的。程序繁琐制式严格的礼仪,由此可窥一斑。孔先生还向记者约定,日后如逢此类大礼,一定提前通知。其实,祭祀礼仪在孔门还有很多。比如常规的一年三次祭祀,还有每年农历八月廿七的孔圣人生日祭拜等,不一而足。据说在山东则更甚,一年24个节气,那些后裔都要祭拜行礼。常规的一年三次祭祀,凡是孔门后裔,各家各户均自行前往家庙(即孔氏宗祠),这三次祭拜时间分别为农历三月三,七月半及除夕夜,一般地,向先人神位上一些供品、点香烛、诵读祭文即可,主要是出于消灾祈福的目的。这三次祭拜年年不间断在举行。孔子生日的祭拜仪式则是一个大礼,由族内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来主持。净手上香、献茶、果、酒,献三牲祭品,然后诵读祭文。据介绍,祭文的内容一般是歌颂、缅怀孔夫子生前的丰功伟绩。不过,孔门后裔的习俗是不请佛家与道家人士来作法事的。他们诵读祭文,其实也就好比念经请神。之后行祭拜礼,要三跪九叩礼。如果有长辈宾客前来参加仪式,这些宾客则行鞠躬礼,同辈则在一旁右侧作揖回报来宾。之后取下供品,大家分享并聚餐。
     祭祖之用的《圣人经》祭文抄录如下:
     圣人圣人 至圣至诚 大玉成殿 金榜题名 宣王宣王 尚德高堂 文章郁郁 道德洋洋
     统论三纲 品节五常 天地同久 日明同光
     周游列国 教化万方 左手三千弟子 右手七十二贤人
     圣人头戴珍珠冠 手执白玉笏 身穿龙紫绿袍 脚踏虎豹(两)莲花

     千圣万圣 千灵万灵 早晚焚香礼拜 乞赐聪明 读书千万卷 手执七寸笔 到处不求人
      仰之弥高 俯之弥坚 瞻瞻在前 忽然在后
     诗曰上于山 下于水 左青龙 右白虎 前朱雀 后玄武
     个个子弟烧香 东边打起鼓 西边鸣起锣 各位文武 上拜文宣王 下拜武宣王 一路敬焚香
     高山苍苍 海水茫茫 南斗六郎 北斗七星 牛郎织女 会上天宫 弟子有十愿:
     第一愿:诚心广志 第二愿:聪明睿智
     第三愿:三场得意 第四愿:四书勤读
     第五愿:五经博览 第六愿:六艺皆通
     第七愿:七篇雅作 第八愿:金榜题名
     第九愿:双亲福寿 第十愿:天下太平。
     在该村里孔氏后裔中,除了上述的繁文缛节及自成特色的族规外,还有基本完整保存下来的一幢孔氏家庙及几幢孔氏老厝亦颇具特色。
     在孔氏家族中,他们没有将宗祠称为祠堂,而是称为家庙。在该村采访时,孔氏家庙正在翻修,好多部还未盖上瓦片,正堂还有木工师傅在劳作。据说翻修是从今年正月开始动工。
     孔氏家庙建于1653年,总面积达1400余平方米。进入山门后,有一块乾隆皇帝钦赐的“至圣裔”的牌匾悬挂屋子上方。家庙也有戏台,但已拆除,倒是藻井还在,只是上面的图案已难觅综迹。家庙的建筑风格很大程度上有别于浙南各姓宗祠。它的正厅屋檐上没有常见的那些传统装饰,而是与平常老屋的屋顶一样,就是极为平常的屋脊;挑檐但不高,不过此次翻修时,族人有意提高了一些,据说也不是很高。庙内部雀替等构件的雕刻相当精美,涉及人物、走兽、植物等。这种精美的雕刻也同样运用在那5座老厝及祖坟上。
     家庙正堂梁间,悬挂有多块匾额,其中有清咸丰、光绪年间钦赐的“拔贡”、“文魁”匾。正堂供有历代先祖木主牌的神龛紧紧关着。左右两侧的神龛供有孔家10个房头的木主,这10个房头分别为:松房、竹房、梅房、柳房、和房、平房、伯房、仲房、叔房、季房。在家庙内,记者还见到一幅《孔子圣像》,尽管镶嵌在玻璃框内,但上面的沧桑清晰可见,纸张起皱,甚至多处破碎,但画像基本完好。在画像下面,还有一段来自《礼记》的手抄文字,落款“孙文”并盖有一枚四方篆刻印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字迹清晰可辨。关于这幅画像的来历,这些后裔已无法说清。
    记者走访了其中的三座老厝。这些厝规模的确宏大,像“建平村”,当地也称旗杆老厝,系三进房建制,占地10余亩。如今,老厝前的空地成了一片水稻田及一片园地,整个老厝及那一片稻田、园地,均被石墙围成一圈,石墙南向僻有一个城门,城门上方的门楣朝外有一竖匾,上书“建平村”三字,朝内则有一青石匾额,阴刻“乡环福地”四字。整个老厝俨然一座城堡;老厝山门前还有一对旗杆石依然竖立,从这些元素中不难想见当时主人的地位及名望。
    据介绍,建平村当年住的全是孔姓后裔。出于对圣人孔子的尊重,朝廷有条不成文的规矩,“抓丁不进建平村”,于是后来有不少外姓人进驻,以避祸害。据说后来“建平”村也就成了孔厝的一个代名词。
    在西昆村381号,则是另一幢孔氏老厝。在这幢老厝的两位门台上方,分别写着“走必循墙”及“世笃二南”字样,只是年代已久,字体色彩剥落显得有些斑驳。
    据初步考证,周代青铜器正考父鼎铭中有“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膻(去左月加饣)于是,粥于是,以饣胡余口。”此言至俭也其恭俭也。不过亦有人对此持有异议,认为“亦莫敢余侮”一语透露出一种据傲轻薄的口气。
    对于“世笃二南”的解释,《中国文化遗产年鉴2006》的说法是,《诗经》将周公、召公的教化德行标准称为“周南”“召南”,《周南》、《召南》系其中的名篇,描述的是一派和谐的社会景象。因此,周南召南是治理初始社会的正道。从字面上,我们不难体会到孔子所追求的小康、大同、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
    村里保存有这么多的历史遗存,这很让孔姓后裔们为此感到自豪。他们如今也准备将这些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存向福建省有关方面申报,争取成为该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特别是遭到“桑美”超强台风的摧残,不少的老房子更是濒临窘境。由于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这里的文物频遭一些不法分子的疯狂盗窃。尽管孔庆棣先生接待过一批又一批媒体的采访,但还是有一部分人对外来人员的造访,甚是感冒。
    于是,记者此行的身份也毫不例外地遭到怀疑。当地一位自称受村里委派驻在福鼎市里搞旅游接待的人士自告奋勇带记者到老厝及孔氏祖坟去看看,后来就旁击侧敲地想弄清记者的身份,说是常有外人来此参观与出现古物丢失事件。在孔氏祖坟上,记者看到,坟上的多处精美石雕已遭暴力截取。当记者在拍照片时,这位业已见过记者证件的人士警惕性陡然上升,问话口气甚是尖锐。此举令人哭笑不得。
     由此不难看出,对这个离管阳集镇有七公里盘山路程、班车一天只开两个来回的小山村来说,要完美地做到保护与开发的协调并进,如果思想保守到这种地步,那不啻为戴着脚镣在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