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新加坡海南组群组织概述

2013-01-24 15:20:34来源:新马华族会馆史料研究者, 吴华

打印 字号: T|T

        琼帮人士最早的地缘性组织是琼州会馆,该会馆於1854(一说1857年)年由韩旺彝及王志德所倡组者。

        该会馆之建立乃在开埠后的35年。在各帮所组织地缘性团体中,它乃为最早的第4间(宁阳会馆建于1822年,应和会馆建立於1823年,冈州会馆建立於1843年),它比某些主要会馆的创立还要早。

        琼州会馆创立后, 馆内又设天后宫,以崇祀天后圣母,水尾圣娘及昭烈108 兄弟诸水神。

       据1881年海峡殖民地人口统计,当年琼帮人口只有8千319名,由于人数不多,所以琼籍的地缘性团体,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只有琼州会馆一个单位。

        1927年国共对抗,社会动荡不安,同时新加坡兴建远东最大军事基地,招募大量劳工及家庭服务员。1939年,日军侵占海南岛,大批海南人出国以逃避战祸。由于上述的因素,在20世纪的首40年,海南人离境人数激增,新加坡的海南人口大为增加。

         所以地缘性组织,血缘性宗亲会及业缘性团体有所增加。

地缘性组织
        到第二次大战前几年,由於人口大增,才再出现其他的地缘性组织,现将各地地缘性组织,依其成立或注册的先后列后:   

沙港同乡会(1936),泰家南旅同乡会(1937),孟里南旅同乡会(1939),南壁同乡会(1939),重兴同乡会(1940),琼崖溪北同乡会(1941),琼崖存信同乡会(1941),琼崖南梅同乡会(1948),琼乐同乡会(1948),琼崖南湖同乡会(1949),军港琼侨同乡会(1955),樟宜琼侨同乡会(1956),琼州青年会(现改称海南协会)(1956),新合盛同乡会(1957),仙林同乡会(1958),后港琼崖同乡会(1958),森巴旺琼崖同乡会(1958),武吉知马琼崖联谊会(1960),东陵琼崖同乡会(1960),杨厝港琼崖同乡会(1964)。

        虽然,地缘性的团体发展延缓,但血缘性的宗亲会则於1887年开始出现。

血缘性组织
       最早的宗亲会乃是符氏社,该社於1887年由符愈贵倡组。符氏社是现存最早的13间宗亲会之一,它仅次於曹家馆(1819),四邑陈氏会馆(1848),凤廓汾阳公司(1865),潮州江夏堂(1866),广惠肇李氏书室(成立于同治年间),司徒氏教伦堂(前身为司徒家塾,成立于百年前),古城会馆(1874),陈氏宗祠(1878),潮州西河公会(1879),台山黄家馆(1854),林氏九龙堂(1857),周家祠(1860)。

       符氏社成立迄今已有121年的悠久历史了。

       除了符氏社外,韩氏祠於1990年创立,亦有108年的历史。此外各宗亲会的成立年份如下:

       龙氏公会(1903),琼崖黄氏公会(1910),琼州梁氏公会(1924),琼崖朱氏社(1926),琼崖王氏祠(1926),琼崖周氏公会(1933),海南陈氏公会(1935),云氏公会(1935),琼崖许氏公会(1936),海南吴氏公会(1936),琼崖郑氏公会(1936),琼崖林氏公会(1937),琼崖翁氏公会(1937)。琼侨邢氏公会(1939),琼崖谢氏公会(1939),琼崖李氏公会(1940),琼侨杨氏公会(1941),詹氏公会(1947),卢氏总会(1948),琼崖何氏公会(1948),琼崖潘氏社(1956),庄严宗亲会(1963)等。

       在上述的地缘性,血缘性的组织,成立时大都分布在小坡一带如美芝律,密驼律(海南一街),巴米士律(海南二街),佘街(海南三街),荷罗卫巷,启信街等。这是由於早期,琼籍人士主要分布在这一带地区。但是,在战后成立的地缘性组织已分布在市区之外了,如樟宜、东陵、森巴旺、军港、后港、武吉知马、杨厝港,这是由於战后以来,琼籍人士的分布已由小坡一带扩展到其他各地区。

       新加坡的琼籍人士大都属於文昌、琼山、乐会、琼东等县。但是他们的地缘性组织,除了琼海同乡会,都是以一乡或一村。

        在战后成立的同乡会,如樟宜琼侨同乡会、武吉知马琼崖联谊会、后港琼崖同乡会、森巴旺琼崖同乡会、东陵琼崖同乡会、杨厝港琼崖同乡会、军港琼侨同乡会等则以居住在该地区的琼籍人士所组成的,并不属于某一县,某一乡或某一村人士。

业缘性组织
        琼籍地缘性组织20个单位及宗亲会有24个单位,但是业缘性的团体只有3个单位:琼侨咖啡酒餐商公会、琼侨汇兑公会及琼南客栈行。

        最近,文史工作者王兆炳兄搜集到一本《琼南八九行》章程,据资料显示:该行是经营由海口入口土产商家的组织。成立于1890年代,以此证实琼籍业缘性组织早在19世纪末已出现。

        琼侨咖啡酒餐商公会成立於1934年,迄今已由74年。

         琼侨汇兑公会在战前就成立了,注册日期为:1939年3月9日。琼南客栈行亦成立於战前。

其他团体
        除了地缘性、血缘性、业缘性的组织,其他的团体有下列:

(一)庙宇
1. 琼州天后宫成立于1854年,现址:47 Beach St。
2. 大芭窑昭应祠创立于1940年代,现址:177-L Lorong 7 Toa Payoh 。
3. 万仙宫,宫址:98-T Red Hill Close。
4. 锦福庙,地址:16 Lorong Ah Soo。
5. 风水庙(巴爷里峇)
6. 万天主帅庙(巴爷里峇湾)
7. 冼太夫人庙(樟宜)

(二)联谊团体
1. 华侨俱乐部是琼籍同胞和国民党有关的组织,地址在95-B,Beach St。早已解散。
2. 同文书报社——成立于1913年,由陈开国、符养华、陈天一、符兆光等所创办,早已解散。
3. 镇南俱乐部——琼籍海员的组织,成立于1920年。
发起人:王家义、王亚养、李拔吉。初期部友有30名,前址No 6,Malabar St。后迁址:42-B,Lorong 23 Geylang。
4. 星华培进公会——打洋工的琼籍同乡的组织,于1938年注册,前址在47, Beach Road。经已解散。
5. 知行俱乐部——由王大蔚、王震南、吴乾南、符建卿、符德新、云亮甫、符锄、林吉斋、詹尊华、林熙富、林明伦、陈秉秋发起组织,于1947年注册,为从事华文教育工作者的组织。初期部友65名,部址3C,Angcllia Park。现址:Blk 68,#05-03,Lorong 16 Geylang。
6. 华友会——琼籍从事英文教育工作者躲组织,于1962年3月28日注册,前址:11-A, Beach Road, 现址:35B,Seach St。
7. 同怀俱乐部——是琼籍海员的组织,初期部址在3B Liang Seah St。其后迁至56,Marymount Terrace。(停止活动)

(三)福利互助团体
1. 善志社成立于1955年,会址设在 335-337,Joo Chiat Raod。
2. 德侨社成立于1957年,前址117A Owen Road。现址 26A Lorong 15 Geylang。
3. 琼州乐善居创立于1902年。
4. 勤益社前身为行船馆,于1934年成立,社址在20,Liang Seah St。经已解散。

(四)艺术、武术团体
1. 光武国术团成立于1936年。
2. 新兴港琼南剧社创立于1957年。
3. 琼联声剧社在1958年2月4日注册,前址4A,Min Hock St。现址:Blk 304,#01-65 Shunfu Road。
4. 琼联友社剧于1962年11月19日注册,前址设在:7,Jalan Sembawang Road,现址在:Blk 102,#03-105 Yishun Ave 5。
5. 星洲银河音乐会,成立于1938年,注册日期:1961年11月30日,发起人:黄炎、苏定昌、陈家福、陈钟贤。初期会员30多名,会址设在15-1,Queen St。后迁到:300 Bukit Timah Road。经已解散。
6. 艺光剧社成立于1964年,为后港琼崖同乡会附属的戏剧团体,专门研究琼剧,社址在:102 Lorong Ah Soo。(停止活动)
7. 琼州舞台戏剧会,注册于1971年。
8. 二南剧社(停止活动)
9. 明天琼剧社(停止活动)

 

各年代成立的团体

自1854年以来,过去150多年中,海南籍人士的主要组织多达60多个单位。其中地缘性有20个单位,血缘性宗亲会24单位,其他组织有25单位。

 

各年代,成立的团体数量如下:

 

年代

地缘性

血缘性

其他团体

19世纪

1

1

1

20世纪          10年代

 

2

2

20年代

 

3

1

30 年代

4

11

4

40 年代

6

5

2

50年代

6

1

4

60年代

3

1

3

70年代

 

 

1

合计

20

24

18 + 7*

 

 

从上述列表看来,在30年代成立的团体最多有19个单位,其次是40年代有13单位,再次为50年代有11单位。

·7个团体成立年份未详。

 

“公司楼”——未经注册的结社
据王兆炳著《海南人与同乡会》一文中指出:原籍地方性同乡会的前身是“公司楼”。 粗略统计约有100多间之多,大多数散布在美芝律、密驼律、巴米士街、佘街、荷罗卫巷、马拉峇街、海南街、小坡二马路、大马路、启信街、猛街。最著名的是振益、联益、“连城街15号”、琼合盛、宝敦公司。这类公司楼(俗称楼仔)是秘密结社,未经注册。

后来这类公司楼,有的正式注册为合法团体如:新合盛、有益宗亲会等。而由于时代不同,社会环境变迁,城市重建影响,市区居民迁入住宅区,公司楼的楼友也成家立室等因素,不少的公司楼便解散了。但是“公司楼”在早期移民时代,扮演着栖身之所,互助互济,联络情谊,发挥崇高的友爱精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值得一提的。  

 目前状况
在第二次大战前,海南人多散居在小坡一带。日治期间,避难到市郊外,第二次大战结束后,海南人迁居郊外更为显著。于1955年开始,海南同乡会先后在下列地区成立:军港、樟宜、后港、森巴旺、武吉知马、东陵、杨厝港。

在战前创立的组织也都在原址复办。在40年代,海南族群的组织增加到43单位。但自70年代末没有新成立的团体,而由80年代开始,因市区重建计划影响,许多宗乡组织只好迁址到芽笼等地区。

由于受到时代潮流的冲击,某些同乡会或宗亲会会员老化,没有新血,成员逐年减少,会所租金逐年增加,经济负担不敷,只好结束会务,停止活动,至今至少有18个单位组织停办了。

18个停办的团体是:泰家南旅同乡会、南壁同乡会、溪北同乡会、南湖同乡会、南梅同乡会、新合盛、仙林同乡会、谢氏公会、邢氏公会、琼侨汇兑公会、琼侨客栈行、银河音乐会、同怀俱乐部、勤益社、光艺剧团、二南剧团、明天剧团、星华培进公会。

琼联会在战前成立,其注册日期为1934年5月29日,它是由马来西亚各州及新加坡的琼州会馆组成的总机构,但自1973年起,新加坡琼州会馆已不再为琼联会的成员了。

附表一:早期新加坡海南族群组织分布表 

 

地区/ 街名

团体

美芝律

琼州会馆、琼州天后宫、琼海同乡会、南湖同乡会

密驼律(海南一街)

孟里南旅同乡会、溪北同乡会、符氏社、庄严宗亲会

巴米士街(海南二街)

重兴同乡会、杨氏公会、龙氏公会

佘街(海南三街)

泰家南旅同乡会、新合盛、吴氏公会、黄氏公会、陈氏公会

海南街

王氏祠、谢氏公会、潘氏社

荷罗卫巷

存信同乡会、南梅同乡会、韩氏祠、郑氏公会、林氏公会、何氏公会、李氏公会、邢氏公会

启信街

梁氏公会、云氏公会

小坡大马路

朱氏公会

小坡二马路(Victoria St. )

翁氏公会

小坡三马路(Queen St )

沙港同乡会、南壁同乡会

小坡四马路(Waterloo St. )

许氏公会

小坡五马路(明古连街)

南洋卢氏总会

吗啦峇街

周氏公会、琼侨咖啡酒餐商公会 

附表二:目前新加坡海南族群组织分布表 

 

地区/ 街名

团体

美芝律

新加坡海南会馆、*南湖同乡会、琼州天后宫、*琼侨汇兑公会

海南二街、三街

琼崖郑氏公会、海南协会、海南陈氏公会、*新合盛、南洋卢氏公会、琼崖李氏公会、琼崖王氏祠、*南梅同乡会、潘氏社、琼崖杨氏公会、庄严宗亲会、龙氏公会、华友会、琼崖重兴同乡会

Waterloo St.

新加坡云氏公会、*琼崖邢氏公会、*泰家南旅同乡会、*琼崖谢氏公会

Rochor Road

琼崖许氏公会

芽笼区

琼崖沙港同乡会、樟宜琼侨同乡会、琼崖何氏公会、*南壁同乡会、琼州梁氏公会、海南吴氏公会、符氏社、琼崖黄氏公会、新加坡德侨社、新兴港琼南剧社、光武国术团、镇南俱乐部、知行俱乐部、琼崖林氏公会

樟宜

琼崖存信同乡会、琼崖周氏公会

汤申律

新加坡琼海同乡会、孟里同乡会

武吉班让律

武吉知马琼崖联谊会

密驼律

琼侨咖啡酒餐商公会

如切律

善志社

连城街

*琼崖溪北同乡会

其他地区

后港琼崖同乡会、琼联声剧社、同怀俱乐部、东陵琼崖同乡会、南洋詹氏公会、森巴旺琼崖同乡会、万仙庙、琼崖朱氏社、锦福庙、琼崖翁氏公会、军港琼侨同乡会、杨厝港琼崖同乡会、大芭窑昭应祠、琼联友剧社、新加坡韩氏祠、风水庙、万天主帅庙、冼太夫人庙

* 停止活动

附表三:海南族群组织成立年代表 

 

年代

地缘性组织

血缘性组织

其他团体

19世纪

海南会馆(1854)

符氏社(1887)

琼州天后宫(1854)

20世纪10年代

 

琼崖黄氏公会(1910)

韩氏祠(1900)

龙氏公会(1903)

 

20年代

 

琼州梁氏公会(1924)

琼崖朱氏社(1926)

琼崖王氏祠(1926)

镇南俱乐部(1920)

30年代

沙港同乡会(1936)

*泰家南旅同乡会(1937)

孟里同乡会(1939)

*南壁同乡会(1939)

海南陈氏公会(1935)

云氏公会(1935)

琼崖周氏公会(1936)

琼崖许氏公会(1936)

海南吴氏公会(1936)

琼崖郑氏公会(1936)

琼崖林氏公会(1937)

琼崖翁氏公会(1937)

*琼崖谢氏公会(1937)

*琼崖邢氏公会(1937)

琼崖杨氏公会(1937)

 

琼侨咖啡酒餐商公会(1934)

星华培进公会(1938)

*琼侨汇兑公会(1939)

*琼南客栈行

40年代

琼崖重兴同乡会(1940)

*琼崖溪北同乡会(1941)

琼崖存信同乡会(1941)

*琼崖南梅同乡会(1948)

琼海同乡会(1948)

琼崖南湖同乡会(1949)

琼崖李氏公会(1940)

南洋詹氏公会(1947)

琼崖何氏公会(1948)

南洋卢氏总会(1948)

知行俱乐部(1947)

大芭窑昭应祠(1940年代)

50年代

军港琼侨同乡会(1955)

樟宜琼侨同乡会(1956)

海南协会(1956)

*新合盛(1957)

森巴旺琼崖同乡会(1958)

*仙林同乡会(1958)

后港琼崖同乡会(1958)

琼崖潘氏社(1956)

新兴港琼南剧社(1957)

德侨社(1957)

琼联声剧社(1958)

60年代

武吉知马琼崖联谊会(1960)

东陵琼崖同乡会(1960)

杨厝港琼崖同乡会(1963)

庄严宗亲会(1963)

*银和音乐会(1961)

琼联友剧社(1962)

华友会(1962)

70年代

 

 

琼州舞台戏剧公会(1971)

*停止活动 

新加坡海南会馆
海南会馆(前称琼州会馆)成立于1854年(一说是1857年),是新加坡八间注册最久的社团之一。

早在1881年至1826年间,琼籍人士就由海南岛前来新加坡贸易。但琼籍人士开始移殖新加坡乃自1850年。由於当时琼籍同胞南来日众,所以在1854年便由韩旺彝(亚二)、王志德等倡议组织琼籍同乡会。当时由韩、王两位联合同侨集资二千七百元,向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得小坡吗拉峇街屋宇三间,作为琼籍人士聚会之所。此乃琼州会馆之前身。继后,由王永祥、周德炽、郑志禄、吴志裕、郑大纶、杨家润、龙士章、韩誉准、黄可辉、吴学龙、韩清甫、文进炯、林鸿儒、林之钊、郑志明、周缵隆、邢祖谟、吴时裕、冯辉昌、韩惠封、王业楼、郑光聪、卢毓章、陈昌禄等筹建馆宇、而后在美芝律购地兴建馆宇。

迨1880年,因旧馆宇渐旧失修,乃由锦源、永治平、锦成、琼源丰、新日昌、嘉盛、新德兴、协新八家商号担任筹办重建大计。

重修工程完成,并於1880年举行落成典礼。琼崖先进邱对欣,曾撰序文,立碑以纪其事。该序文如下:

“琼南与新州相界,吾乡懋迁此地者;货物辐辏,商旅云集。旧有会馆祀天后圣母,因岁久倾圯,字向不合,签议重建於兹。澜水迥环,壮襟连之体格;秀峰耸拔,卓笔势于云霄;焕然重新,规模式廓,以今冬落成,不远千里,驰书乞序於余,余以吾乡质朴,颇近古风俗,茂美不侈繁华。所愿服贾来兹者,岁时荐馨,敦崇乡谊,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每当会集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桑梓故事,以为抚掌之资,至足乐也。喜其大功告竣,书此以吕勖之,是为序。

赐进士出身特用知府前知柏乡县事乡人邱对欣拜撰。

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季春月十三日辰时重建会馆立碑。”

该会馆自1880年重建之后,直到1948年,该馆执监委及天后宫董事又倡议重建计划。1959年获得政府批准。同年召开琼州各社团大会,成立琼州会馆(天后宫)改建委员会进行重建计划,重建工程至1962年告成,现今堂皇巍峨的琼州会馆大厦乃於1963年4月7日举行开幕大典。

自1933年琼联会成立,新加坡琼州会馆便为琼联会的成员。虽然新马于1965年分家,当时新马的民间团体仍然为一体。但1973年大马政府着令新马总会的团体必须分家,新加坡琼州会馆遂脱离了“琼联会”。并于1973年另设立大学奖助学金,同时颁发高级中学和初级学院奖学金给琼籍子女。

1976年设立互助部,以为会员谋福利。1978年成立敬老委员会,每年分发敬老度岁金予年老的同乡。1979年起,先后推行以下活动:推广华语运动、捐献爱国基金、礼貌运动、守时运动。此外,成立华乐团、口琴团、合唱团,提倡及推广健康文娱活动。1980年代更成立文学会、美术会、文史会、演讲会等。同时展开征求琼人文物史料。

1984年,该会联合其他六大会馆,筹组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会,而于1986年已正式成立。

该会会讯于1984年起出版,报导会务活动,传达信讯予会员。

1989年,庆祝成立135周年纪念,倡议与举办首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从此,加强了与世界海南乡团的联系。

1993年,设立经济事务部,以协调同乡向工商领域进军。1994年,会名改称“海南会馆”。

1995年,成立海南省籍教育基金,以协助海南省训练人才。

2004年,庆祝成立150周年会庆,主办专题讲座,讲题:“妈祖文化与新加坡社团”,同时又举办义走为“琼州乐善居”筹款。

2005年9月,8级台风登陆海南,这是海南岛近32年来最强劲的台风袭袭,损失惨重,该会发起赈灾工作,为灾民筹募义款2万1千200多元。

2005年新届理事会成立后,即展开改进和提高会馆的行政效率,引进年青人和有才干的馆员加入领导层,积极推动会务,加强海南人的团结,同心协力为海南社群服务和工作。同年10月4日召开“海南乡团座谈会”;同时会馆代表团又先后访问海南各乡团,以加强会馆与各宗乡团体的联系与沟通。

2006年1月8日,会馆首次主办迎新会,同时以实际行动支持新NKF为肾脏病人所做的努力而筹募义款,会馆与天后宫联合另捐献了一万元予NKF。

2006年12月为配合庆祝成立152周年会庆,该会主办“首届新加坡海南传统文化节”。据一项统计,自1990年至今的十八年中,从海南岛嫁到新加坡的女子多达一万多名。该会自2006年以来已至少为5名海南姑娘提供法律援助。目前有数名律师帮忙处理家庭纠纷和婚姻问题,已成立法律援助处,协助在异乡举目无亲的同乡。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地震,该会及属下19个团体为川震共筹得34万余元义款。

目前拥有4000多名会员,会员分为团体与个人两种。本地的琼籍团体都是该会的会员,它是琼籍同胞最高的组织,它团结了我国的海南族群,也为该族群及国家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琼州天后宫

1854年,韩旺彝(亚二),王志德等向英国东印度公司购得小坡吗拉峇街6号相连之屋宇二间,以作为琼籍同乡聚会及寄宿之所在。自此,琼州会馆便创立了。会馆内又设天后宫,以崇祀天后圣母,水尾圣娘及昭烈108兄弟诸水神。所以,天后宫也同时创立了。

琼州会馆与琼州天后宫是同时创立的,其所在亦是同在一地址的。

自1880年至1932年的五十年间,天后宫与琼州会馆本为一而二,二而一的机构。但对事务的处理各有不同的职权。最初,天后宫本无基本的宫员,只从琼帮商号或个人之慷慨奉献者中,推选出若干名来主持宫务,其中有一名为炉主,另有若干名为董事。此种制度,一直相沿至1932年。迨至1932年后,天后宫乃向政府登记为“免注册社团”,而琼州会馆则属注册社团,自此,天后宫与琼州会馆就分为两个不同的机构,分别各自设有董事会,但领导人大体上相同。

由于日治期间,所有文件失存,所以在战前历届的董事部职员已无可查考。战后,1946年选举新职员。1946 – 48年度的职员如下:总理永吉昌号,副总理神农药房,财政永利华号,查帐咖啡商业公司,副查账四宝文印务。董事:阜安号、恒裕利号、万安堂号、南兴昌汇庄、富裕号、恒裕兴号、联商有限公司、益和堂号、天和堂号、中国书局、精华牙科、郭新父子有限公司、纶彰有限公司、长安旅店、新生印务、南福金钻店。

自战后以来,历届总理及副总理或主席与副主席如下: 永吉昌号、神农药房、永利华号、东方汽水有限公司的代表黄才蕃、卢宁、王先德、莫覆瑞、李有仁、王业裕、李亚丰、王兆炳、符永平、黄月蓉。

由1880年至1932年,天后宫与琼州会馆二合为一的组织。1932年后,始分为两个组织,各有董事会,但各种活动和对外事务由会馆负责,财政事务则由天后宫负责,天后宫所积存的资金,拨出交予会馆支配用在有关琼籍同乡的福利,教育,慈善事业,如支持乐善居医院(今称乐善居之家)及育英中学经费等。

该宫拥不动产业,于1964年重新注册为非营利慈善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拨出800万元在淡滨尼兴建“安乐居之家”新院舍。

琼州安乐居(今称安乐居之家)创立于1902年向来由琼州会馆、天后宫两团体支助与维持,免费提供病贫老弱同乡寄宿与疗养。

马宝山部长在主持海南会馆2005/2006 begin_of_the_skype_highlighting              2005/2006      end_of_the_skype_highlighting年度理事就职典礼上致词时强调:“琼州天后宫是海南先贤发起的组织,以管理海南会馆资产。因此,琼州天后宫、海南会馆和海南人是分不开的。

琼州天后宫,虽民称为“宫”,但并不是纯粹的神庙。该宫乃为琼籍人士的慈善福利机构。它先后购置义山两处:淡申律五条半石(新义山),淡申律五条石(旧义山)。该两处义山均被政府所征用。


大芭窑昭应祠

大约在50 多年前,乌桥“海南村”的先辈:林鸿中、张远伟、韩星元、冯桂柏、陈传存、周永锡、罗文佳等发起建立“兄弟公庙”以供奉昭烈一〇八兄弟神灵。1968年,政府要发展大芭窑卫星镇,乌桥一带土地受到影响,区内的学校、神庙都奉令迁移。“昭应祠”的迁移也是刻不容缓的。而这项迁移重建的工作,谁会出来领导呢?

据说,有一晚,云逢宝乘坐的摩多西卡无故失控,车翻人倒。云老的伤虽无大碍,但却饱受一场虚惊。过后,他心里在想:难道这就是“兄弟公”的警戒?

这件意外发生后,云君便成为迁移重建昭应祠的积极工作者。

1968年7月14日,云君出来领导发动筹募建庙基金,那一天,他与30多位同乡当场捐献一笔200多元,作为重建经费。

1971年大芭窑“昭应祠”重建筹委会正式成立。他被推举为主席,领导诸委员筹募建庙基金工作,共筹获4万3千5百余元。该祠于1974年5月1日举行重建落成开光大典。

重建后的昭应祠扩大组织,以为同乡会组织。起草章程向社团注册官申请注册成为社团,1975年7月注册获准,举行选举,成立首届执监委员会。云君被推举为首届(1976-1977)主席。往后蝉联主席一职多届,对大芭窑昭应祠的贡献不少。


海南作家作品研究室

2001年设立的“海南作家作品研究室”是由作家莫河(黄昌虎)所首创,于2001年5月2日正式陈立。其主要目的及宗旨:是要保存海南作家的著作,不致于遗失消灭,让它能薪火相传,弘扬海南族群的文化,使它传递千秋。同时是要把海南作家的著作,集中在一个地点,让一些对海南文化有兴趣的学者,提供一个较方便,较健全的“研究室”,研究与发扬海南文化,使它璀璨不灭,世代相传下去。

“海南作家作品研究室”的成立,可说是空前的创举,已引起世界各地海南作家的关注,而给予热烈响应与支持,寄赠作品,丰富书室。该室的藏书量已从最初的200多本,增加至目前的600多册,其中有些是难得一见的绝版本,在东南亚以及中国各区域的海南作家的单行本,几乎都收罗在“研究室”里。同时,该研究室也出版了海南作家的著作,迄今为止,已出版的著作,计有:

《海南文学之梦》 (2001年)。
《海南民谣俚语》 (2001年)。
《力匡、李蕴朗、林秀合集》 (2003年)。
《新马台海南作家作品选集》 (2004年)。
《新加坡海南人物录》 (吴华著,2004年)。
《国际华人散文创作比赛总集》 (2004年)。
《海南社会风貌》 (2005年)。
《海南民谣俚语修订本》 (2006年)。
《第二届国际华人散文创作比赛总集》 (2006年)。
《海南社会风采》 (2008年)。
《海岛三重唱》 (2009年)。
《海南社会风情》 (2009年)。
《新加坡海南族群组织》 (2009年)。
该研究室为武吉知马琼崖联谊会属下的组织,由文学会管辖。该文学会的顾问:严承慧、王春煜教授、王永炳教授、烈浦(陈川强)、吴华;主任:莫河;秘书:马宝汕;外办主任:何得美。

新加坡海南文化学会

新加坡海南文化学会是一个相当活跃的团体,成立于2002年,11月17日在成都酒楼举行首届理事就职礼,主持仪式的是当时的总理公署兼社会发展及体育部政务次长曾士生先生。

海南文化学会每年都展开多次的文化活动,包括〈各族携手闹元宵〉,〈话说抗战歌曲〉,〈弹弹唱唱庆中秋〉,以及主办作家尤今、李金龙与四川画家姚衡的文化讲座等。2005年,为了让年长者回味历史,年轻一代知道上世纪50年代,海南街一段段先辈披荆斩棘的故事,该会推出本地40年来的首出琼语话剧〈海南四条街〉,并到海南省演出,大获佳评,回来后又在国家图书馆三楼的戏剧中心盛大演出,在传承乡音乡亲方面作了极大的贡献。

2007年12月,该会以大规模的制作费,邀请海南省多位演员与乐员前来助阵,在滨海艺术中心推出大型琼剧〈王昭君〉,轰动一时。〈王昭君〉也是古装的海南地方戏,第一次登上滨海艺术中心的大舞台演出。

2008年10月26日,该会在光华剧院主办〈把性命交给歌唱〉的演出,特别邀请多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艺人重出江湖,与歌迷见面,全场爆满,台上台下皆大欢喜。

该会多年来,在推动文化活动方面冲劲十足,表现获得各界人士肯定。会长王振春说应该归功于该会有一班对文化充满热忱的会员与理事,过去几年如此,今后还会一样的走下去。海南文化学会打着文化的招牌,就要一直为文化干下去。
 

附表三: 海南族群业缘性团体及其他团体创立年份、倡建人及地址 

 

 

会名

创立年份

倡建人

现址

备注

1.

琼侨咖啡就餐商公会

1933

黄才源等

110, Middle Road #08-01/02

S’pore 188968

 

2.

琼侨汇兑公会

1939

 

 

解散

3.

琼南客栈行

1930年代

 

 

解散

4.

天后宫

1854

韩旺彝等

47,Beach St.

 

5.

大芭窑昭应祠

1940年代

林鸿中等

177- L Lorong 7 

Toa Payah 

S’pore 319318

 

6.

万仙宫

 

 

98-T Red Hill Close

S’pore 158900

 

7.

锦福庙

 

 

16, Lorong Ah Soo

Street 11

S’pore 310158

 

8.

风水庙

 

 

 

 

9.

万天主帅庙

 

 

 

 

10.

冼太夫人庙

 

 

 

 

11.

华侨俱乐部

 

 

 

解散

12.

同文书报社

1913

陈开国等

 

解散

13.

镇南俱乐部

1920

王家义等

42-B, Lorong 23

Geylang

S’pore 388374

 

14.

星华培进公会

1938

 

 

解散

15.

知行俱乐部

1947

王大蔚等

Blk 68, #05-03

Lorong 16 Geylang

S’pore 398889

 

16.

华友会

1962

 

35B Seach St.

S’pore 188391

 

17.

同怀俱乐部

 

 

 

停止活动

18.

善志社

1955

符德椿等

335-337 Joo Chiaf

S’pore 427589

 

19.

德侨社

1957

 

26A Lorong 15 Geylang 

S’pore 388613

 

20.

琼州乐善居

1910

 

淡滨尼四道

 

21.

勤益社

1934

 

 

解散

22.

光武国术团

1936

郭巨川等

8A, Lorong  9 Geylang Road

S’pore 388756

 

23.

新兴港琼南剧社

1957

 

42A, Lorong 23 Geylang

S’pore 388373

 

24.

琼联声剧社

1958

 

Block 304 #01-65

Shunfu Road

 

25.

琼联友剧社

1962

莫履瑞等

Blk 102, #03-105

Yishun Ave 5

S’pore 760102

 

26.

星洲银河音乐会

1938

黄炎等

 

解散

27.

光艺剧社

1964

 

 

停止活动

28.

琼州舞台戏剧社

1971

 

 

 

29.

二南剧社

 

 

 

停止活动

30.

明天琼剧社

 

 

 

停止活动

31.

海南作家作品研究社

2001

莫河等

780, Upper Bukit Timah

S’pore 678125

 

32.

新加坡海南文化学会

2002

 

Bras Basah

P.O.Box 207

S’pore 911807

  

新加坡海南族群组织活动大事记 (1854 – 1940 ) 

 

年份

大事

1854

由韩旺彝、王志德倡组琼州会馆天后宫。

1857

韩旺彝、王志德等先贤集资2700元向英国东印度公司购得小坡马拉峇街6号相连屋宇以作为琼州会馆天后宫会所。

1878

海南同乡先贤合资购置美芝律47号地段面积8925平方尺作为琼州会馆天后宫的会址。

1879

由王永祥、周道炽、黄可辉、郑志聪、吴明裕等号召同乡进行兴建美芝律琼州会馆天后宫会所。

1880

美芝律琼州会馆天后宫古色古香的馆宇落成。由1880年至1932年琼州会馆与琼州天后宫为合二为一的团体。

1862

琼州天后宫在淡申律五条石购置义山(俗称老义山)。

1881

据人口统计:1881年新加坡琼州人有8300多名。

1887

符愈贵等合创符氏社(祖祠),该社是海外海南人最早的血缘性组织。

1891

琼州天后宫在淡申律五条石半开辟新义山。

1900

韩旺彝等创组韩氏祠。

1902

琼州乐善居建立于须涯律30号。

1903

龙氏公会成立。

1904

据说:首位琼籍女性乘船到新加坡。

1910

  • 黄义华等倡组琼崖黄氏公会。
  • 王绍经、黄可辉等创办育英学校。

1911

当年琼州人数为10,504名。

1913

同文书报社由陈开国等创立。

1918

陈如斗、林鸿光等倡办振群学校。

1920

镇南俱乐部成立。

1921

禁止妇女出洋的习俗不再存在,琼籍女性来新加坡的人数在增加。

1924

梁安琨等倡组琼州梁氏公会。

1926

  • 王绍经等合创琼崖王氏祠。
  • 朱儒焕等倡组琼崖朱氏社。
  • 郭荣、林明伦等倡办星华公学。

1931

当年琼籍人数增加到19,896名。

1932

琼州天后宫登记为“免注册社团”。

1933

  • 英属琼州会馆联合会成立,会址设在新加坡琼州会馆内。
  • 周德仁等合创琼崖周氏公会。
  • 黄才源、梁定仁昌组琼侨咖啡公会。

1934

  • 勤益社成立。
  • 琼帮人士创办培群学校。

1935

  • 陈有经、陈行琼等合创琼崖陈氏公会。
  • 琼帮人士创办醒华学校。
  • 云茂悦等创组新加坡云氏公会。

1936

  • 由钱开云等创组琼崖沙港同乡会。
  • 许文华等创组琼崖许氏公会。
  • 吴升春等倡立琼州吴氏公会。
  • 郑尊五等倡组琼崖郑氏公会。
  • 光武国术团成立。

1937

  • 泰家南旅同乡会由梁安钦、云逢锴等倡组。
  • 林猷瑞等倡组琼崖林氏公会。
  • 琼侨人士创办化蒙学校。

1938

  • 翁德盛倡组琼崖翁氏公会。
  • 星华培进公会获准注册。
  • 星洲银河音乐会成立。
  • 王昌运、李清泉等倡办英汉学校。

1939

  • 孟里同乡会成立。
  • 吴乾厚、林明伦等倡组南壁同乡会。
  • 邢天安等倡组琼侨邢氏公会。
  • 琼侨汇兑公会成立。
  • 谢氏公会成立。
  • 琼崖杨氏公会成立。

1940

  • 莫玉琛、符邦喜等倡组重兴同乡会。
  •  李大枋等倡组琼崖李氏公会。

 

新加坡海南族群组织活动大事记 (1941 – 1989) 

 

年份

大事

1941

  • 邓焕豪、黄闻漠等倡组溪北同乡会。
  • 琼崖信伟同乡会成立。

1942

日军侵占新加坡,各社团停止活动三年八个月。

1945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新加坡光复后,各社团先后恢复会务活动。
  • 新加坡琼籍侨民因战乱返琼或流落外地,一时无法返回新加坡。符致逢出面交涉及签保申请复员,千余名同乡才获准返回新加坡。

1946

  • 育英学校添办初中。
  • 符鸿美、林英秉、王昌连等倡办培达学校。
  • 符致逢氏向英军政府行政官麦加伦及英国运输部,提出交涉,请其依照盟国规定待遇抚恤死难的同乡海员家属,结果约200多死难家属受惠,全部恤金十万元。

1947

  • 詹所习等创立南洋詹氏公会。
  • 知行俱乐部获准注册。
  • 新加坡琼籍人士达52,000名。

1948

  • 琼州会馆、天后宫董事部倡议重建计划。
  • 林鉴波等倡组琼崖南梅同乡会。
  • 南洋卢氏总会成立。
  • 何辉浓、何华浓等倡组琼乐同乡会。
  • 琼崖何氏公会成立。

1949

  • 林日标、林廷柱等创立琼崖南湖同乡会。
  • 琼侨咖啡公会易名“琼侨咖啡酒餐商公会”。

1953

  • 德侨社成立。
  • 新加坡琼州会馆主席符致逢担任琼联会主席期间(1953-1956),针对巴素博士著《东南亚华侨》、米勒著《马来亚动乱》两本书中对海南人的纪述歪曲事实,措词荒唐,予以言词斥责。

1955

  • 张传钦、陈文谟等创立军港琼侨同乡会。
  • 善志社成立。

1956

  • 琼州青年会成立。
  • 琼崖潘氏社成立。
  • 育英中学增办高中。

1957

  • 钟亚潮、王万勋等创立新合盛同乡会。
  • 琼南音乐剧社成立。
  • 琼联声举社成立。

1958

  • 仙林同乡会成立。
  • 樟宜琼侨同乡会成立 。
  • 后港琼崖同乡会成立。
  • 武吉智马琼崖联谊会成立。
  • 森巴旺琼崖同乡会成立。
  • 琼联友剧社成立。
  • 新加坡琼籍人口为79,000名。

1960

王先强、林尤轮等创立东陵琼崖同乡会。

1961

善志社购置新会所。

1962

·        琼州会馆重建工程落成。

·        华友会获准注册。

1963

·        琼州会馆大厦于4月7日举行开幕大典。

·        陈治倬、符亚城等创组杨厝港琼崖同乡会。

·        庄严宗亲会成立。

·        马来西亚于9月16日成立。

1964

·        艺光剧社成立。

·        天后宫重新注册为非营利慈善事业有限公司,但乃以“琼州天后宫及义山”的名称向政府申请注册。

1965

·        新马于8月9日分家,新加坡独立自主。

·        11月14日,武吉智马琼崖联谊会会所开幕。

1966

  • 7月2日东陵琼崖同乡会新会所开幕。
  • 11月27日庄严宗亲会新会所由庄竹林博士主持开幕。

1970

  • 新加坡琼籍人口为115,460名。
  • 10月18日孟里同乡会新会所开幕。

1971

琼州舞台戏剧会获准注册。

1973

琼州会馆设立大学奖助学金。

1974

5月1日大芭窑昭应祠举行重建落成开光大典。

1975

大芭窑昭应祠注册为社团。

1976

琼州会馆设立互助部。

1977

琼崖李氏公会购置佘街31-A为会所。

1978

琼州会馆成立敬老委员会。

1979

琼崖林氏公会会所大厦落成。

1980

据统计局公布1980年全国人口调查,琼州人士131,975名。

1983

育英学校停办小学。

1984

琼州会馆出版会讯。

1985

  • 10月10日琼侨咖啡酒餐商公会迁入新址。
  • 琼州乐善居易名“琼州乐善居老人院”。

1986

  • 光武国术团迁入8A, Lorong 9, Geylang Road 现址。
  • 琼南音乐戏剧社易名“新兴港琼南剧社”。
  • 育英中学迁到罗弄亚苏新校舍,成为政府中学。

1987

龙氏公会进行重建会所工程。

1988

善志社成立乐龄中心。

1989

  • 琼州会馆庆祝成立135周年纪念,倡议与举办首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
  •  1月22日琼崖潘氏社迁入No.35-A Seah St. 自置会所。

 

新加坡海南族群组织活动大事记 (1990 – 2008 ) 

 

年份

大事

1991

10月22日至23日琼州会馆代表团出席参加在曼谷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

1992

琼州青年会易名为“海南协会”。

1993

11月28日至30日,琼州会馆代表处出席参加在海口市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

1994

琼州会馆易名“海南会馆”。

1995

  • 符氏社以133万元购下芽笼24A巷52号为会所。
  • 12月11日至12日,海南会馆代表团出席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

1997

10月23日至24日,海南会馆代表团出席在澳门举行的第五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

1998

  • 琼乐同乡会易名为“琼海同乡会”今名。
  • 新兴港琼南剧社购置永久会所。

1999

  • 琼州天后宫拨800万元在淡滨尼兴建“乐善居之家”。
  • 琼联声剧社应中国文化部之邀到北京及海口市访问演出。
  • 11月18至20日,海南会馆代表团出席在马来西亚云顶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

2000

琼侨邢氏公会解散。

2001

  • 武吉智马琼崖联谊会创立“海南作家作品研究室”。
  • 4月28日海南吴氏公会庆祝65周年会庆暨自置会所开幕典礼。
  • 琼崖谢氏公会解散。
  • 3月27日琼州乐善居老人院新厦落成开幕。
  • 11月23至24日海南会馆代表出席在曼谷举行的第七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

2002

  • 设在淡滨尼4道的“琼州乐善居”新厦落成。
  • 新加坡海南文化学会成立。

2003

琼海同乡会庆祝55周年会庆出版纪念特刊《琼海心韵》一册。

2004

  • 海南会馆庆祝成立150周年会庆,举办专题讲座“妈祖文化与新加坡社团”。
  • 重兴同乡会组织“文昌义诊访问团”前往海南省文昌市为贫困人士义诊,此后每年都有举办义诊团。
  • 3月30至31日,海南会馆代表团出席在海南省博鳌 举行的第八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

2005

  • 海南会馆于10月4日召开“海南乡团座谈会”。
  • 11月13日海南陈氏公会庆祝70周年会庆暨新厦落成开幕典礼。
  • 南壁同乡会结束活动。
  • 11月26至27日,海南会馆代表团出席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九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

2006

  • 海南会馆庆祝成立152周年会庆,主办“首届新加坡海南传统文化节”。
  • 2月11日至17日海南会馆组联谊考察团访问海南省。

2007

10月14至16日,海南会馆代表团出席在文莱 举行的第十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

2008

  • 5月12日中国四川发生地震,海南会馆及属下19个团体为川震共筹得34万余元。
  • 符氏社设立“符氏社关怀助学金”。
  • 12月12日,韩氏祠庆祝108周年会庆暨新厦开幕暨主办第三届世界韩氏恳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