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会的理论支柱崩溃了
近期将在太原召开的“第八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会”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宣传世代生长于河南洛阳的太子晋是“太原王氏”的始祖,而“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神话却在史实的映照下崩溃。还在说太子晋被封赐于“狄都”太原是专业和道德的失败!
春秋时代的中国北方戎狄非常活跃。《左传》中“戎狄”本来是一个泛称,在陕、晋、冀地区主要是指群狄。自炎黄始创中华以来,群狄向有白狄、赤狄、长狄之分,赤狄又有廧咎如、潞氏、甲氏……之分,史中“群狄”伐邢、入卫、灭温、伐郑、败周师、侵齐、侵鲁等记载不绝。晋国长期处于群狄围绕的形势,所谓“狄之广漠,於晋为都。”(《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故对狄战争尤为频繁。
周师终于在前594-593年灭了今晋东南地区的赤狄中的黎氏、甲氏等国,齐师也在前541年在今晋北“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周齐大军至此才取得了对狄的决定性胜利。想必,在此之前(前541年)的今太原地区是群狄纵肆之区,不可能有周王朝的太子(太子晋)、宰相(王宗敬)分封或隐居到那里,否则只能给他们做人质去。
卒于前549年的太子晋是河南洛阳人,因身体羸弱,喜欢约人在宫中求仙问道,终生未去过“狄都”今太原地区。太子晋的死,也可以理解为仙去和归隐,但是他仙去的地方是猴氏山,即今洛阳偃师,归处却是山东境内的“吴地”,丝毫没有去狄都太原或晋都绛县 的可能。
笔者根据家谱和典籍所载的记录,在二00七年的春节以后,终于找到了他访问他的师父浮丘公时所在的场所,那是一个令人崇敬、心生向往的所在,并没有喧嚣、伪饰、尘嘈和浮华。这个默默的背负过许许多多的古籍和名典出处的所在,较之于后人杜撰和附会出的晋祠或子侨祠,不知要多多少真诚和坚韧,不知要少多少矫横和浅陋。
当然,作为优秀的旅游景点,晋祠的学者们只要稍微修改了解说词,就仍是全国最好的古迹之一。太子晋的“儿子”宗敬,或宗敬的“,儿子”王凤,则是琅琊成父之子王森无疑。王森比太子晋早出生两年。用比琅琊王子成父十余世孙王森还小两岁的太子晋做王氏始祖是缺乏历史和算术常识的人所为。
把太原王氏诞生的背景放在公元前565年出生的太子晋和公元前543年出生的王宗敬身上,而刻意要回避公元前800年前出生的王子成父和他的后代、公元前567年出生的王森的存在,不能不说是一种专业伦理和学术能力的失败。
说世代生长于河南洛阳的太子晋是“太原王氏”始祖的叫信口雌黄,因为太子晋去世前后的太原是“狄都”,也就是仇敌之都,那时到那里不是发疯就是送死。如果说有周天子储君身份的太子晋一定要去晋国,则那时的晋都并非太原,而是是与太原有千里之遥的绛城,与太原一点关糸也没有。所以无知的人不会说这些,无耻的人说这些才不脸红。 晋平公时,齐国派叛逃来的晋国大夫栾逞偷袭晋国。结果齐军和栾逞包围了晋国首都绛城。晋平公绝望得要自杀,齐王“间晋”成功。
全球唯一有史可证的生长于宋代以后的山西灵石的《静升王氏族谱》中的王实等人,在原谱中载记了他们来自山东,是王子成父后代的史实,而近期却有刀斧手利用改编《静升王氏族谱》的机会,强行撤换掉不愿造假的原修谱班子,将始祖彻底改换为河南洛阳的太子晋,这真的叫人哭笑不得地发现这些人地理常识缺乏的同时,他们的世理或大脑也许也不太明白。
用河南洛阳的太子晋,换掉山东琅琊的王子成父,就能证明王氏“赐氏太原”--天下王氏出太原了吗?为什么不去看一下出处:“王氏皆王者之后,在太原为姬姓,春秋时王子成父败狄有功,因赐氏,后(世)居太原”。琅琊王子成父的“后世居太原”,琅琊和太原孰先后还不够说的很明白吗?为什么有的人还要指鹿为马地说什么“天下王氏出太原”他们到底想干什么呢? 附:专业和道德失败的产物-“太原王氏”世糸:“抄”“凑”而来的证据
一、前言
所谓的太原王氏世糸,是后人“编”“撰”“凑”出来的,类似这种“恶搞”出来的产品,在中科院姓氏研究群系统的学者专著中很多,甚至到了几乎没有一本沒有大毛病和原则性问题的。他们以国家级权威机构的名义,出版自己研究成果的论文,把这些古人的失误,传播给广大的寻根人群,那些旧著中的错谬,居然能使那么多从事姓氏研究的“专家”“学者”“教授”“博士”深信不疑,看不出任何破绽吗?笔者说决不尽然,因为这事关了一些人的“学风”“学力”甚或“学术伦理”和“职业道德”的“不济”和沦丧。他们在未受人指斥时“以已昏昏、使人昭昭”好象别人都不如他,他自已不明白的,别人就永远也弄不明白,他们的自我感觉:真的是太良好啦!
因为他们的误导,全世界数亿册新编王氏谱和其它出版物,都在乐此不疲地重复这个类似中世纪前西方“地心说”的谣言,以维护骗子们的神权和王权的统治。他们这种不负责任、偷工减料的“研究”后果,还造成了对中华文明“五千年说”的具体否定,在他们列出的所谓“太原王氏世系表”中,从黄帝到太子晋的三千年中只有四十二代,相当于一千二百年。而太子晋至今,只有二千五百年,也就是说:在他们的“研究”下,中华文明只有三千七百年的历史,从黄帝至今只有三千七百年。
自从戳穿他们的“学术成果”的骗局的王耿等人出现,就成了他们眼中人神共愤、千夫所指的恶棍,笔者“伏羲、神农、黄帝不是一人、一地、一代的人物,而是各自持续了数百年近二十代的家族、氏族和部落”琅琊王子城父早于太原太子晋“太子晋不是太原是洛阳人”等“新论述”问世以来,所受到的攻击、污陷和诽谤,也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每一次有新论述的专著要出版,都会受到形形色色的阻挠和危言耸听的破坏,但是我绝不相信经过奋斗和努力,这个谣言还永远不会被寿终正寝。好在己经有不少学者和同宗,正在逐步认识和支持笔者“新论述”的基本原则。
问题是:自从笔者找出了他们惊人一致的问题后,他们先是惊人一致地故作高深状地不予置评,好象这只是一个蜘蛛吹来的一口气,不能怎么样他们这些大鸟。然后就煽动或授意一些沒有文化的人起哄,说是祖坟被王耿挖了,祖宗被王耿否定了,御笔司马迁和欧阳修也被王耿侵犯了,王耿就是恶棍,谁相信王耿当然也就是恶棍。但是他们能拿出证据来驳倒或否定笔者吗?这就使他们太为难了。他们的浅薄和轻率,毁灭和倾圯了他们自己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他们成堆的著作或“研究”,他们那些“伟大”“光荣”“正确”的学术成果,立即暴露出劣质产品和豆腐渣工程的本质。面对王耿的质疑,他们怯懦的闪避和缄默,证明了他们已逃不掉从这个领域消失和淡出的宿命。
我们必须放弃对他们的期待和渴望,他们中的一部分本来就是机会主义者,是一不小心窜进来混饭吃的,如果发现他们不再涉足姓氏谱牒的研究,那一定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我们相信和坚信大部份洽学严谨的学者,会在“王耿现象”的启发帮助下,用新的思路去探索,用新的步伐进步,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我们的姓氏文化的研究,和谱牒整理的事业,才会有新的局面,才会有更广阔、更丰富和更可靠的未来。
“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王耿和南京望族文化研究所的全体同仁,在这场对前姓氏研究群的置疑过程中,由于语言的偏激,口气的沉重和气势的狂蛮等失误,也导致了一些人的愤怒和反感,我们不准备说声抱歉,因为得利者依然是他们。我们耗时耗资并呕心沥血地找到的标准答案,无偿地奉献给各位了,他们还要以裁判和评委的身份来检视和监察我们,请问他们又为各位做了什么有益的事情了吗?他们除了指手划脚地乱说,当然什么都沒有做!他们只是几个失去人道的家伙,甚至用激将法来“骗”“偷”别人的成果,这些人才是可恶并可怜的。
最后,为了感谢那些默默地为我们加油,真诚地为我们叫好,并积极地信赖我们的研究的同宗,我们要捧出这个最隆重的礼物,向各位介绍所谓的“太原王氏世糸”,是怎样拼凑出来的。在有关太原王氏的“世糸”中,从太子晋到王元王威,基本只有一个版本,王森(又叫王凤)以前,就是十代王子成父,此前就没有其他版本了,但是我们将会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推出一个虽然来自正史和古谱,但是从未有人介绍的世糸。而王离以后至王勃的“世系”,则是全世界姓氏研究中,最具代表性而过份“离谱”的,特别是在太原王氏二十一世这个“关键点”的处理上(因为所有版本的太原王氏世糸都经过了这三兄弟),前姓氏研究群的“无知和大胆”、“荒唐与无奈”,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二、短序
从王威出生的前220年,到王勃出生的650年,共870年,二十九代,每代三十年间隔,也符合“三十而立”的古箴。所以我们在“合理的出生日期一栏”,填上了每代三十年的参照,实在是因为这个被“创作”出来的世系太烂。各位在看谱时,经常会看到一些“无籍贯、无生卒、无事迹”的“三无”人士,这一情况如果在斯谱太多出现,则可证明此谱有问题,至少这些段落无效以外,斯谱对他人的描述在采用时也要小心,最好重新再找,多找几个版本参考后分析再定。以下是不存在的“太原王氏”被人为“加工”出来的“世糸”,相信在各位看到这些问题和毛病之后,就会同意我们的证据和结论中的观点。下面的世糸,出自《王氏通谱》《太原王氏通谱》《密县王氏谱志》《太原郡王氏大宗谱》等数百种王氏谱牒,和司马迁、欧阳修、前姓氏研究群和中科院姓氏研究群的太原王氏世糸。这样的世系不是真的,是“撰”的,也就是假的,是不能用的,如果有学者再向同宗推荐这样的世糸,那将是极其可耻的。
三、“抄”“凑”而来的太原王氏世糸正文
基本的情况 找到的问题 合理的出生日期
19、王 威:与兄避乱 1、无居太原机会和理由 前220
居琅琊,前190任秦左 2、约前220出生
长史、汉扬州刺史。 3、应为扬州太守
20、王 志:耄耋征为 4、证明后世仍居扬州 前190
扬州刺史 5、此时治所为南京
21、王 珣:秦末(前 6、如果隐时50岁、则此 前160
207)隐居躬耕 子约生于前257年、比其
王玕:琅琊不淇王氏祖 爷爷王威年长约37岁。
为琅琊分河南的一支 7、明明还是山东琅琊的,
注:王 琪:王珣弟、 却被撰此谱者硬拉进此
其子王舒为琅琊王氏 “太原王氏世系”
22、王 言:隐居躬耕 8、完整的琅琊王氏家族 前130
注:王 舒:家山东东
平、仍称琅琊王氏。
注:王 琮:墓在愚公 9、典型的琅琊世家
山,志曰:齐有王琮者
,琅琊高士也。
23、王山寿:前63年 10、21世王珣前257生、 前100
任代郡太守 至山寿约生于前100年,
注:王 璜:王舒子、 三代人每代均隔52年太
“受易于费长君”(见 太离谱。更证明此谱为
于《山东通志》,活跃于 编、凑而成。
前100年前)
24、王 士:汉宣帝 11、“异枝”嫁接应该是 前70
(前73-前49)官博士 发生在王珣那里,找不
注:王 嵚:山寿子 到太原世糸了、用琅琊
约生于前70 的充顶
25、王 壮:明经不 12、还是琅琊的。 前40
仕葬峄山(山东邹城)
同辈王彝 约生于前40年
26、王 温:居东海 13、琊琊当路王氏。 前10
兰陵(琊琊当路王氏)
同辈王勗 约生于前10年
基本情况 找到的问题 合理的出生日期
27、王 霸:初居广武 14、这里又嫁接了,广武 公元20年
(河南郑州或山西溯州 接琅琊等于太原
)前20-59,隐于晋阳 15、比其“父”早生十年
28、王 殷:中山太守 50
王咸:云门太守居晋阳
约生于公元初年
29、王 源:抱经不仕 80
王甲:86年屡征不仕
30、王岱、王甫、王申 16、全部“三无”定有问题 110
31、王 卓:字仲达 17、乱接。此为太孙赤后人 140
?-134官司空 18、无祖籍、无事迹、无生
王畊、王畟、王肱 卒,又是三无,有问题
32、王 述:著《春秋 170
义疏》府辟不就
33、王 允:尚书令 200
137-192.居祁县 19、从28世王殷至33世
王懋:幽州刺史 王允六代共87年、每代间隔
王柔:北中郎将 才不到十五年,“拼”“凑”
王泽:雁、代太守 痕迹很重啊。
34、王 机:东郡太守 230
约生于170
王昶:?-259生晋阳
官司空、假节
35、王 浑:223-297 260
都督扬州诸军事
王湛:尚书。
约230-295
36、王 承:兰田侯 290
?-312后
王浚:?-314大司马
37、王 述:303-368 320
王导以为门茅辟尚书令
基本情况 找到的问题 正确的出生时间
38、王坦之:330-375 350
39、王国宝:被刘裕灭 380
全家
40、王 殷: 410
云中(大同)太守
王玄侧:仕宋(420-
479)官国子博士
41、王慧龙:385-440 440
王焕:江州刺史
42、王兴宝:长社侯 20、应为琅琊王氏生于 470
王虬:478官并州刺史 440年
43、王 琼:(471-528 500
)官长社伯
王茂:502官至太尉
王彦:同州刺史 21、琅琊王氏生于470
44、王 杰: 约生于510 530
大宗谱载为兰州金城
人、515-579官柱国。
注:密县谱载为王一、周
武帝566-578安康献公
隋文帝(581-604)时开
国公
45、王 隆:581官昌乐 约生于545 560
令居河汾
46、王 通:584-617 590
谧文中子
47、王福畤:居绛州龙 约生于615 620
门,六合县令
48、王 勃:650-676 650 不到三十代,出了二十多处问题,这种本应是父传子的世系,多处孙子比爷爷的出生年代早,父亲比儿子的出生年代迟,这还没说他们所谓“太原王氏”的“始祖”太子晋,比他所谓的孙子“王森”(王子成即王子城父)居然出生日期也晚了两年。也就是说,太原王氏的始祖太子晋出生于公原前565年,而他的孙子王子成却出生于公元前567年,太原王氏的诞生,就是如此的荒诞!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太原王氏的迁徙和分布
- · 山西人姓王的最多 十个里有一个
- · 太原王氏的故事
- · 王友明·王通故里探析
- · 大唐与太原王氏的姻亲关系
- · 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精彩故事(中)
- · 周戊丁·王通故里考略
- · 平阳是王姓先祖的故土之一
- · 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精彩故事(上)
- · 太原王氏在北宋的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