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王升大字号

旧时的王升大号用来量米的升子。
在建的鄞州酒文化博物馆和王升大传统粮油加工展示馆。
2012年06月03日01:21 来源:东南商报 。对于老底子的宁波人来讲,“王升大”并不陌生,“升大米足,老少无欺”这句话也是耳熟能详的。可是,就跟许多宁波的老字号一样,它曾经也没落过,甚至消失过一段时间。如今,再度重生,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里。
近日,记者见到了宁波陆宝食品有限公司掌门人、“王升大”的第四代传人王贤定,并看到了在建的鄞州酒文化博物馆和王升大传统粮油加工展示馆。这一栋小楼,仿古建筑风格,素墙黑瓦,三层楼高,并不十分特别,却有可能对老字号“王升大”的传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建成后,馆内将设立参观区、互动参与区、品尝区、精品收藏区等。展示馆将会重现酿酒的原料和工具,以及劳动人民创造的独特的酿酒技艺。”王贤定侃侃而谈。对于“王升大”这个老牌子,也许没有人比他更珍惜和爱护的了。
记者 张落雁 通讯员 陈素君/文
1 声名鹊起
清末民初,鄞西平原上的桃源乡青垫一带,河塘纵横成网,其间有一古朴小村,村民皆姓王,种田捕鱼,多蓄养鸬鹚,故该村被唤作“鸬鹚王”。几百年过去,“鸬鹚王”顺应潮流改名为“王家”,今属鄞州区集士港镇万众村王家自然村。
清光绪年间,鸬鹚王家族中出了一位杰出人物王兴儒,起初他与鸬鹚王村民一样,亦农亦渔,闲暇时,驾一叶扁舟,赶一群鸬鹚去河里捕鱼。当时,甲鱼的价值是一般鱼类的数倍,更能赚钱。于是,勤劳聪明的王兴儒,对自家的鸬鹚进行捕捉甲鱼的特殊驯养。王兴儒早出晚归,收获颇丰,慢慢地积攒了一些钱财,渐渐成了鸬鹚王的首富。
王兴儒为富且仁,从不夸富炫耀。乡亲们如有急用,可随时用稻谷来他家兑取现金。自此,王兴儒积存的稻谷越来越多,在青垫设置了粮库,加工成大米,摆摊售米。后来扩大经营,就移师到交通便利的鄞西凤岙。凤岙老街两侧商铺林立,熙熙攘攘绵延二里多路,成了鄞西乡村中的繁华商埠。王兴儒瞄准商机,毫不犹豫地将“王记”米店开到了凤岙上街。
那么“王记”米店后来又怎么成了“王升大”这块响当当的牌子呢?原来,这还有一个典故。旧时,米店量米时,先舀起满满一升,再用米尺沿口抹平。王兴儒叮嘱伙计:米尺将要刮平时,戛然而止,将小小的一角米奉送给顾客,对穷人来说,这就是实惠!
“王记”米店升子大的消息传扬开去,不胫而走,人们纷纷来王记米店买米。“升大米足,老少无欺”,“王升大”在坊间声名鹊起,于是,王记米店更名“王升大”米店。
2 成就辉煌
当地有民谣:“十八大岙里山人,广德湖边种田汉。买米要买王升大,衬衫袖子当米袋。”说的是,穿着破旧衣衫的贫苦百姓,买米时连米袋子都没有,往往是脱下衣衫,用绳子将袖管两端扎紧,借以盛米。每当此时,王升大的掌柜不但给足分量,还要满上加满,以示同情和帮助。
到上世纪20年代时,王升大已有三间门面的店铺,基本的经营模式是前店后厂。为防粮食受潮,王升大的谷仓均设置了五层地板。当时王家的产业有楼房八间,平房五间,粮田一百多亩,田脚(就是有种植权没有所有权的田)五十余亩。这时的王升大米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有田户专为米店种植水稻,也有专业负责加工大米、收购粮食、送货的工人,还配套建造了凤岙溪闸埠头,这相当于现在的企业专用码头。可见,王升大已经初具生产、加工、仓储、运输以及销售等类似现代产业链的规模。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江南农耕时代,这样规模的米店足以形成一方商业的核心。
“王升大”开始声名远扬,那时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王升大米店生意旺,隔桥脚板背米忙,那年来个陈大炮,赤膊自背到店旁,老板见了付现钞。”这是对当时王升大生意的真实写照。后来凤岙十二家老板共同出资从宁波市区直接拉了一根电话线到凤岙,王升大是其中之一份;为了及时了解市场物价信息,王升大米行还购置了一台无线电五灯收音机。王升大还算得上是西乡较早涉足金融业务的店家,当时王升大到宁波源康布店、郭滋生酒庄、楼茂记等各家著名商行去买东西可以记账,事后用银票结算。
3 无奈没落
1930年,年近古稀的王兴儒去世,隆重的葬礼成了四乡八邻的一件大事。王家请了十六个戏班子来唱戏,村民吃了五天五夜的斋饭,以示纪念。临终前王兴儒将米店交给儿子王阿林和孙子王阿其叔侄两人打理,他再三叮嘱做生意不要光图眼前利益,要让对方得利自己才能赚到更多的钱;钱多了不要乱花,要懂得回报社会。王兴儒这些遗嘱后来一直成为王家子孙创业进取的宗旨。
然而,世事难料,王升大第二代传人王阿林,在40岁那年,不幸被土匪“劫财神”绑架到深山作人质,一去就是一年。其间为了赎出阿林,王升大不遗余力花费了41000元,这场灾难使王升大元气大伤。1941年农历三月十二,正是凤岙集市,日军突然入侵,百余家商店遭日军洗劫,王升大再次受到重创,从此经营惨淡。抗日战争胜利后,又是三年内战,国内经济崩溃,王升大米店奄奄一息。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私有制改造的展开,王升大米店并入大集体所有制的凤岙合作商店。王升大米号消失了,但是“王升大”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形象是不会轻易被抹去的。当地上了年纪的人常常习惯地把王阿其称作王老板,他的合作商店叫作“王升大”。这不仅是因为记忆,还因为商店里那位总是笑眼眯眯和和气气的店员王升大第三代传人、王兴儒的孙子王阿其。王阿其幼年失父,12岁起就在自家的祖产里做生意,最后以公家人的身份退休。但是,王阿其在“王升大”暂时消失的那些日子里,担当的是一家老字号特别守护者的角色。
4 浴火重生
正当“王升大”淡出人们的视线,渐渐远去的时候,王升大的第四代排行第六的传人王贤定,碰上了一个划时代的机遇。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风起云涌,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想的时代,过去在梦中追逐的东西都有可能变为现实。1989年,王贤定买断了凤岙合作商店的经营权,这使得“王升大”在游离祖业40年后,又回到了王家传人手中。
雄心勃勃的王升大传人决心光复祖业,重续前缘。在经过数年的蓄势之后,1996年,成立了宁波陆宝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公司注册了“百年王升大”商标;2008年,百年王升大获评首批“浙江老字号”牌子,专业经营粮油食品,公司占地6000多平方米,拥有5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这样的业绩,虽不及当年的王升大,但王贤定对祖先可以有一个交代了,“王升大”又回来了。
如今的王贤定是一个很会折腾的人,王升大如今不仅是一家专业从事粮油食品加工经营的民营企业,产品涵盖大米,味精,食用油、麻油,酱醋,老酒、葡萄酒等5大类、100多种规格的品种,2011年,他还在高桥镇新庄村建造了面积2200平方米的“王升大传统粮油加工展示馆”,这不仅是传承,更是一种开创。王贤定说,这个展示馆预定今年“十一”就能开馆,有兴趣的市民到时候可以去参观一下,或许能勾起尘封已久的记忆。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