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成龙:见证京城茶叶第一街的华丽转身

2013-01-24 14:40:25来源:雷顺号

打印 字号: T|T

         虽然马连道规模不算最大,但由于地处首都北京,又相继被冠之以“京城茶叶一条街”、“中国特色商业街”等美誉,早已声名远播。各地的茶商都来这里进货,精明的供货商们也纷纷进驻这里。就是在这条街上,说起王成龙,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熟悉他的人会说:王成龙是个地地道道的“京城茶叶第一街”创始人之一,“中国特色商业街”的辉煌发展史离不开他的成功招商。尽管他没有读过MBA,甚至不曾上过中学;他不是“海归”,也没有四六级英语证书,算不上是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然而他却可谓众多来京闯荡的福鼎籍商人的代表,白手起家,跌倒过,受挫过,迷茫过,但屡败屡战,从不言弃,他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那个时代中国商人的缩影。
  □靠着借来的五百块
  他参与缔造了“京城茶叶第一街”
  今年刚刚进入不惑之年的王成龙出生于福鼎市店下镇溪美村。小学毕业后便开始自谋出路,依靠借来的几千块钱从事茶叶买卖,没有成功。随后又到了晋江,在一个鞋厂里打工。23岁的时候,他回福鼎办了一家鞋厂,但又因为年轻气盛,经商不大成熟而亏本。结婚之后,迫于生活的压力到北京打拼,身上除了借来的500元钱以外便一无所有。但他就是凭着这仅有的500元一路走了过来。
  万事开头难,初涉商海,王成龙便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初到京城,东西南北都分不清,而且当时的北京市场,已有不少茶商捷足先登,人家看你初来乍到,根本就不理会你,几百斤茶叶一斤也没有推销出去。”走破了鞋、磨破了嘴皮子,茶叶仍然没有卖出去多少,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王成龙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关键的时候,他突然想起“能不能把京城零散的茶叶零售商集中起来办个专业市场,象王府井商业街一样呢”,让陷入困境的他顿时豁然开朗。
  一闪而过的点子竟成了王成龙人生的转折点。“1996年前,马连道作为茶叶市场的作用还不被茶商所认知,也谈不上是一个市场。”王成龙说,当时的马连道与其他街道并没有两样,除北京茶叶总公司外,总共加起来只有4、5家茶商,主要以零售为主,基本上是社区零售市场,为周边市民服务,极少批发,偶尔向北京茶叶总公司供货。另一方面,当时的马连道市场采购商少,采购量小,品种单一。据调查,除北京茶叶总公司外,马连道茶庄全年交易总量不过200万。但王成龙认为,马连道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为其成为北京市茶叶市场创造了条件,租金低,门面临街,交通和存储都十分方便。于是,他注册成立了北京市马连道京闽茶叶批发市场有限公司和福茗春茶叶有限公司,到福建、浙江等茶叶主产区招商,在极力推销家乡茶叶的同时也推动了马连道采购商群体的形成。
  2001年以来,在王成龙等人的推动下,马连道茶叶特色街的招商进入了全盛的发展时期,以各类茶叶批发市场的建立为标志,形成了完整的茶叶市场体系。其间,在马连道相继建立了六大茶叶批发市场,主要是马连道茶城,京鼎隆茶叶批发市场,京闽茶城,京马茶叶市场,信裕太茶叶市场及临街茶商形成的自由市场。王成龙说,这些批发市场共同构成了马连道特有的茶叶市场体系,马连道在北京乃至在华北地区茶叶批发的主导地位业已确立。在这一阶段,马连道茶叶市场的茶商数量急剧扩大,门类越来越多,茶商数量由原4、5家,发展为上千家;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北京市零售商转来的,有茶厂(场)在马连道设立销售点,还有一部分北京市民投资经营茶叶。在这一时期,除卖茶叶的茶商外,其他服务企业也纷纷进驻马连道。尤其是在王成龙的发展下,仅京闽茶城就有福建茶商200多家,而来自福鼎的就有30家。
  □依靠团结力量
   他坚信强大的鼎商团体终会形成  依靠自己不懈的拼搏与努力,王成龙从过去的跌跌撞撞渐渐地走向成稳,慢慢地有了今天自己的事业,轻松地游走于商场中。可他却总强调:“我确实没什么难的,我这一生都挺平稳的。”且不论其经历是否坎坷,因为这只代表他的过去。更准确地识人应看其当前的想法。无疑,在这一点上王成龙是出色的,至少在两个问题上,他比许多人思考地更为长远深刻。
  第一个便是团结,晋商、徽商的传奇所最为倚仗的团结。而眼下,我们更为实际的比较对象恐怕非温州商人莫属了。他们堪称是鼎商们的老大哥。他们的拼搏与进取,他们的坚忍与耐劳,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王成龙从他们身上还挖掘出了另一块更耀眼的金子,那便是团结。王成龙告诉记者,相比于温州商人,我们福鼎乃至整个闽东商人们的团结意识都还比较淡薄,相互间的合作还不充分,而这,也制约了我们福鼎企业的发展。诚然,从昔日的晋商、徽商到今天的温州商人、闽南商人,团结的意义早已超越时空的局限而成为真理。古人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他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局限的,你一个人干得过我三个人、五个人吗?”语言虽朴实无华,但其意义却深刻不凡。
  王成龙感慨,福鼎茶商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很不容易,这是茶商集体努力和智慧的结晶。他认为,福鼎茶商在京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家单打独斗,分散营销;第二阶段是开店或者进入超市,第三阶段是开展品牌化运作,除开茶店外,还双管齐下开设茶馆,成为茶叶销售的通路。而福鼎北京商会的成立正是增强鼎商凝聚力的一剂良药,它为促进鼎商间的合作创造了很好的平台。此外,据悉,另一个旨在帮助会员解绝经营困难,促进共同发展的互助基金项目也正在筹划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类似的项目还会不断涌现,一个强大的鼎商团体终会形成。
  而另一个更具前瞻性的思考则在于人才。在理论上,人才的推动力早已得到肯定,然而实际上,依然不乏屈才之例。目前人们对人才的重视尚还不足,可包括王成龙在内的福鼎北京商会却绝不甘犯屈才的谬误。2007年,在他的支持下,福鼎北京商会在京大学生联谊会挂牌成立,将家乡的人才资源纳入商会运作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要想将企业做大做强,首先就应学会尊重人才。”:王成龙这样勉励福鼎在京大学生:“我要向你们学习”,“以后都要靠你们。”这正是新时期的商人应有的气魄。
  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我们无法很全面地展现王成龙会长,但“一斑窥全豹,一叶知金秋”,且让我们管窥蠡测一番:笑看过去的王成龙是乐观的,注重团结的王成龙是大气的,珍视人才的王成龙是睿智的,而能同时兼具这三者,无疑,他又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