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懿荣·清末中国第一个甲骨文发现者
王懿荣(1845-1900.8.15),字正孺,一字廉生、莲生,清·福山县(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古现镇东村人。出身书香官宦世家,其祖父王兆琛官至山西巡抚;其父王祖源,四川按察使司按察使。幼承家学,聪颖勤奋,泛涉书史。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并历3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国子监祭酒,掌管全国教育。中国清末著名金石专家,甲骨文发现者和爱国志士。
幼承家学,6岁入古现镇东村王氏家塾,先后受业于母舅谢琴南、谢虞臣,表伯张墨林等人。15岁随父进京,拜翰林院编修崔清如、礼部主事周孟伯等人为师。聪颖勤奋,泛涉书史,有过目不忘之誉。青年时代性“笃好旧椠本书、古彝器、碑版图画之属”,尤潜心于金石文字之学。为搜求文物古籍,足迹遍及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四川等地,“凡书籍字画、三代以来之铜器印章、泉货残石片瓦无不珍藏而秘玩之”。自清·同治元年至光绪七年(1862-1881年),先后拜访当时著名的收藏家、金石文字学者潘祖荫、吴大澄、巨鹤泉、陈介祺、缪荃孙、王孝禹等,同他们考订违合,剔抉幽隐,历时19年撰成《汉石存目》、《南北朝存石目》等书,成为当时著名的金石文字专家。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光绪九年(1883年)任翰林院编修。是一位富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敬仰民族英雄戚继光。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印了戚继光的《止止堂集》,并为作序,弘扬戚继光杀敌御侮的爱国精神。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据威海,分陷荣成,登州大震”的消息传到北京,忧心如焚,毅然上疏请缨,要求回山东故乡办团练,御日寇。光绪帝准其奏请,并拨给饷银2.5万两以为资助。迅速赶赴济南,会同山东巡抚商酌防务后,又赴登州,周览形势,组成一支初具规模的抗日团练。正当准备率团迎击日寇时,李鸿章已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壮志未酬,写下了七绝《偶感》一首:“岂有雄心辄请缨,念家山破自魂惊。归来整旅虾夷散,五夜犹闻匣剑鸣。”变卖家产,缴还国家饷银,遣散抗日将士。山东巡抚馈以千金,自己却分文不受。光绪十年(1894年)升迁侍读并入值南书房。先后历3任翰林院庶常馆教习,3为国子监祭酒,“诸生得其指授,皆相勉为实学”,时人称其为“太学师”。在学术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第一个发现甲骨文。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首先发现甲骨文。其时因患疟疾,家人从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常药店买回“龙骨”,发现上面刻有刀痕,与铜器铭文颇为相似,大为惊讶,立即到药店拣出那些刻有文字的“龙骨”,高价买回。后经考释,断定为商代文字。并认为大都是商王室的“档案”,“至其文字,则确在篆籀之前”。甲骨文的发现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年的殷商时代,这一重大发现开创了文字学、历史学研究的新局面,为中国文字和中国文明古代史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被后人誉为“甲骨文之父” 。并第一个将其考订为商代文字,搜采甲骨1500片,辑成《天垠阁王氏甲骨拓片录》。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王室及文官武将纷纷敛财逃命,危难之时,以一介文官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使,负责保卫北京,“勉为其难,殚竭精力”。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月15日侵略军攻入东便门,率团练奋勇抵抗,终因寡难敌众败回私宅。遂书绝命词:“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于止知其所止,此为近之。”偕继室谢夫人、长媳张夫人,从容投井殉国,时年55岁,谥文敏。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