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邪王氏五·三王开闽建勋与安息地泉州、福州
王潮、王审邽、王审知昆仲祖籍琅邪临沂,乃东晋名相王导第十七世孙,武则天宰相王方庆第六世孙。唐末,“三王”于家乡光州固始参加义军,掌握领导权后,于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率军入闽,先后克泉州、福州,统一全闽,建立了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三王”开闽后广施德政,保境安民,采取了许多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教育、商贸、海交发展的方略、举措,为当时及日后宋、元时期福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功勋卓著,民颂千载,史称“开闽三王”。“三王”及其后裔治闽60余载,其事绩在国史与当地方志中多有记载,但因年久月深,其文化遗存荒废倾圮甚多。改革开放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文化界和闽台及海外琅邪(开闽)王氏后裔同心协力,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闽地“三王”文化遗存作了抢救性的整理与修复。现将泉州和福州这两个“三王”长期生活与安息之地的代表性文化遗存与纪念物,作一简要述记。
[寺庙与祠堂]
一、王潮故宅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所辖惠安县城南5公里盘龙村。据清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载:寂光寺旧为唐刺史王潮宅。南唐保大年间(公元942~957年),节度使留从效于王潮旧宅建寺,名寂光寺。北宋秘书郎惠安人王献臣游该寺时留下诗文:“霸业何劳问废兴,前人楼阁后人登。山海有籍归真主,云物无情属野僧。饮鹿澄潭环细浪,啼猿拱木网寒藤。纷华不是旧时事,惟有禅龛空报灯。”诗中既有对王潮开闽殊勋的称誉,又有对这一名人故宅转建为寺的感叹。元代寺毁。明永乐五年(1407年),僧人惠日重建。嘉靖年间重修,祀海神妈祖。1999年进行大修,面貌焕然一新。寺为三开间,二进深,砖石木歇山顶结构。大门两边厢向垛的石雕,刻有龙凤麒麟等吉祥物,风格类宋,应系明初原物。
二、开闽三王祠
位于福建省泉州承天寺西侧,始建于五代末。因泉州刺史王延彬(王审邽长子)献田千顷于承天寺,住持感其德,乃于寺侧建武肃王祠,亦称檀樾王公祠,后称开闽三王祠。该祠初建于法堂之东,后毁于燹,明万历年间重建于今址。上世纪三十年代,王氏后裔曾于祠区范围内设“武肃小学”,教化邻近子弟。后房舍因年久失修,日渐倾圯。“文革”期间,成为广播站和企业厂区。1999年,王氏宗亲捐资百万元重建,供奉开闽三王。
开闽三王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系悬山式、燕尾脊、穿斗架构。主祠为三开间,中有天井及两庑。附属建筑有垂花埕围大门、画廊、上下护厝、面向花厅等,整个建筑具有鲜明的闽南古建筑特色。主祠正门额以青石横刻篆书“开闽三王祠”,门廊两边角牌保存明清砖雕两幅,祠厅两边石柱雕刻有颂扬三王开闽治泉功绩的联文三对。灯梁及松梁木雕狮子、梁柱木雕纹饰及斗拱花木,保存原建筑构件。厅堂中央雕花坐龛供奉着王潮、王审邽、王审知昆仲雕像。祠厅前梁上悬挂着新加坡前总统王鼎昌所题的“开闽第一” 匾额, 后梁上悬挂着宋代书画家米芾所题的“一本三宗”匾额。主祠外石埕西侧画廊内,嵌有青石影雕“五代闽国三王史画”12幅,以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简约明了的文字,再现了三王的历史功绩。石埕东侧有门通承天寺法堂,门额横刻“檀樾王公祠”系重修承天寺时所发现的原始构件。重修的三王祠与承天寺相依相傍,互为映衬,已成为泉州的一大景观和海内外琅邪王氏宗亲的祭拜瞻仰之所。
三、闽王祠
位于福州市庆城路,坐北朝南。原为闽王王审知的故居。王审知逝世后,闽人念其开闽功勋,于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将其故居改为祠庙,称“忠懿王庙”,亦称“闽王祠”,奉旨祀典。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太祖下诏,命经年春季必祀牲醪。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朝廷又下诏鼎建祠宇,敕春秋祀典,称该祠为“忠懿闽王祠”。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闽王祠。道光七年(1827年)宋碑崩,祠亦破损,得款整修祠宇。1981年,当地政府又拨款重加修葺,使之整备一新。
闽王祠南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为门墙、前庭、祀门、后庭和正殿,两侧夹墙,组成了一个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院落。
门墙高大结实,粉以朱色,顶作燕尾脊,轻盈高挑,墙开三个圆拱形门洞,中门宽2.1米,高3.2米,左右仪门各宽1.5米,高2.5米。左门上嵌额“报功”、右门上嵌额“崇德”,中嵌“奉旨祀典”“忠懿闽王祠”。墙门前修有石坪,前立两尊石狮,高2米,岁月沧桑,虽渐去往日风采,然仍不失之威严与拙朴之态。
前庭间有一亭翼然,亭中竖立“恩赐琅邪郡王德政碑”。碑高4.9米,宽1.87米,碑身作圭形,碑文由礼部侍郎于竞撰,弘文馆王倜书。碑文记述了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前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政绩,是研究五代史、福建通史的重要文物。该碑系唐天三年(公元906)敕建的,清郭柏苍著《竹间十日话》称它为“天下四大碑之一”。庭左还保留一方明万历年间“重修忠懿王祠碑记”,右墙上嵌“乞土胜地”碑,系福建人民为纪念闽王开疆功勋而立。每年立春,由郡守率群僚来祠中致祭,在此碑前乞取一丸泥土捏制春牛,发动春耕。自宋迄清,相沿成俗。
祀墙横立亭后,墙上镌有“绍越开疆”4个大字,赞誉之辞溢美其上。墙后即为后庭,庭两侧设厢房,正殿为硬山顶土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15米,进深三间11米,祀门上横挂一块“功垂闽峤”木匾,殿中祀供闽王王审知塑像。周围陈列着从王审知宫殿遗址和陵墓中出土的墓志铭、青瓷和白瓷的唐碗等文物,还陈有关于闽国史的文字与图片资料。
四、泉州开元寺
位于泉州市区西街中段北侧,新华西路以东。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后易名“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李隆基下令全国诸州各建一所开元寺以纪年,此寺遂改名为“开元寺”。历经五代至宋,“旁创支院一百廿区,支离不相属”。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将诸寺合为一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僧众多达千余人,是为该寺最盛时期。元末,寺被烧毁。明万历年间又行修复。现存大殿系明崇祯年间郑芝龙所重修。开元寺占地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主中轴线由紫云屏、天王殿、拜亭、拜庭、大雄宝殿(又名百柱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组成。副中轴线包括东西两廊:东侧有檀樾祠、小开元寺(又名准提禅寺);西侧有功德堂、尊胜院、弘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以及东西相距约200米的镇国、仁寿二石塔,从而形成福建省最大的佛教建筑群。
开元寺与开闽三王之一的武肃王王审邽父子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泉州府志·拾遗》引《稗史汇编》载:三王率军入泉之初,王审邽领兵“舍于开元寺,始生延彬于寺之堂,既生而有白雀一栖于堂中,迄延彬之终,方失其所在。”因开元寺乃王审邽得子之处,故先后任泉州刺史的王审邽、王延彬父子均崇佛敬僧,对闽地佛教的发展予以大力支持。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时任泉州刺史、检校工部尚书的王审邽大兴土木,修葺开元寺。塑四佛像,中尊为玄宗御赐像,有僧人曰朝悟,持辟支佛舍利纳塑像中。当年王延彬出生于该寺支院的一所堂屋之内,这所唐代所建的“寺之堂”,在明代便湮没不存,今已无从确考其遗址所处方位。王延彬任泉州刺史时,在寺中所建的“建法院”、“清凉精舍”、“慈恩院”、“法兴院”、“清吟院”、“新法华院”、“报劬戒律院”等,在《泉州开元寺志》中均有记载。开元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王陵墓]
一、王潮墓
位于泉州市所辖惠安县螺阳镇盘龙村西北800米的凤旗山东麓。陵区东为盘龙山,西为五虎山,背靠凤旗山,面对鼓山。呈“东龙、西虎、后旗、前鼓”之势,颇具胜概。碣形曰“龙船出海”。墓为“干”字形石构地宫。墓室坐北朝南,南北长18.24米,东西宽7.39米,高5米。上堆封土1.5米。分为封门、甬道、前厅、前室、中室、后室等部分。门以楔形石起券,门扉系用两片高1.8米,宽1米,厚0.2米,上为围孤花瓣形花岗岩做成。甬道深1.9米,通前厅,厅深3.7米,宽2.15米,高4.62米,上为八角九层钻尖顶式。经1米许,入二道门进前室,室为横券顶,深2.52米,宽7.39米。又进半米过道,入中室,室系券顶,深6米,宽3.15米。在距铺地石板2.5米高的东西两壁石缝中,前后各有一对对称的大铁钉,应为悬棺之用。再进半米深的过道即为后室,室为横券顶,深2.06米,宽7.08米。地上通铺长1.7米、宽0.1米、厚0.2米的石砖,有的砖横侧一面浮雕莲花两朵。墓室正中有砖沟一条,用作填充木炭,以吸收室内污水之物。此墓的墓室形制结构保存比较完整,为福建已知地下墓室规模最大的一座, 是了解唐末五代惠安石构建筑技术和石雕工艺的重要实例。 王潮墓前立有硕大墓碑,墓碑书“唐封广武王王潮公陵”9字。在距墓前约15米处,分左右排到着文官、武士、马、羊各一对。现王潮陵系1998年由福建五代闽国三王文物史迹修复委员会按旧族谱线图结构样式维修。此陵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持单位。
二、王审邽墓
位于泉州市区东郊清源山支脉大旗山东之凤山南麓,因王审邽陵墓在此,故此山又名“皇绩山”。该山于山坡间突兀涌出一座小山头,形状绝似凤凰头,有眼、有喙、有凤髻。陵墓正视草邦水库(距水库北岸约300米)。王审邽墓恰好建于凤头之下,左右两旁山坡犹如凤凰展翅欲飞。此墓建于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墓地长100.85米,宽27.05米,占地面积2728平方米。墓堆成马鞍形,砖石结构,上部封土。墓碑高耸,上用楷书刻“唐武肃王王公审邽墓”9字。墓道宽阔,长8.03米,宽2.93米,系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墓园山门建有三开间石质牌坊一座,匾额上刻“武肃王陵”4个大字。由牌坊至墓室建有四级石砌平台,中夹58级石台阶的墓道。二层平台墓道两旁立有石翁仲两对,石羊、石狮、石猨猊及望柱各一对。第三层平台左右两旁各建石亭一座,内竖“重建碑铭”及“墓道碑铭”各一方。其中墓(神)道碑由乾宁进士修职郎、秘书省正字蒲阳徐寅撰文,碑文开首即写道:“公讳审邽,姓王氏,字次都。其先琅邪人也,以太祖就禄光州,因家是郡。”鲜明地指出了王审邽的郡望是琅邪,乃琅邪王氏裔孙。此碑立于唐天四年丁卯冬十一月,离王审邽病故的唐天元年只隔3年。
此墓后被毁坏。1991年10月至1996年3月,由福建省五代闽国三王文物史迹修复委员会主持,对王审邽陵墓进行了修复。1998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王审知墓
位于福州市北郊莲花峰下斗顶南麓。作为五代时期闽国的创立者,王审知于后唐同光三年 (公元925年)卒后,先葬于凤池山。长兴三年(公元932年)九月十九日,迁葬于今址。陵墓占地面积2599平方米,坐北朝南,面对五虎,闽江横亘,旗鼓对列,气势宏伟。闽王陵迁莲花山下后,在陵旁建莲花、永兴二寺,招8名僧人颂经守冢,给田15顷,作为香灯费用。陵园内原建有殿堂、碑亭、牌坊,闽亡后均废。明宣德五年(1430年),陵墓被30名屯军盗掘,出土王审知像、玉带、玻璃碗等器物。万历三十年(1602年),裔孙王亮重修陵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物部门对陵墓进行过数次修缮。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4月,省、市考古工作者对墓室进行了科学清理,出土有侈口白瓷碗、青瓷唾壶、青瓷莲瓣杯、白瓷匣钵(缺盖)、玻璃碎片,以及王审知墓志、王审知夫人任内明墓志各一方。
王审知墓平面呈钟形,砖石结构,三层墓埕。面宽27米,深31米。最高层墓埕中并列两个封土堆(宝顶),石砌勒脚,上叠以砖,内实杂土,平顶,高2.8米,长11米许,前宽4.9米,尾部收敛为弧形,两宝顶间隔2.03米。墓室建在各自宝顶的下方,石构,券顶,进深7.26米,宽2.52米,高2.96米,用方整条石叠砌封门。东为闽王王审知墓室,西为其夫人任内明墓室。墓的内部廓制类似官房,前后两跨。前室祀闽王绘像,后室并悬王审知夫妇一对红棺。棺吊于空中,推之能动。两墓室前均有斜坡墓道,长8.8米,宽2.52米,坡度5度。沿两墓道两侧与墓室之间各有一条宽、深约0.2米的石砌排水沟,自北而南通向墓坪边沿。王审知墓埕前方正中有一条长63米、宽3.7米的石铺墓道,两旁有文武石雕翁仲各二。文臣高冠秉笏,身高2.23米,阔0.67米;武将着盔、披甲按剑,高1.61米,阔0.72米。石兽有虎、羊、 狮各二。 封土后有弧形挡土墙,基座用条石叠砌,上砌砖以防坡土滑落。山坡上方竖有一块高2.87米、宽0.94米、厚0.2米的墓碑。碑额琢有双龙戏珠浮雕,碑正中楷书刻“唐闽忠懿王墓”6字,右镌“万历三十年岁次壬寅季春吉日”,左刻“福建都运使司副使、前兵科给事中裔孙亮重立”,字径分别为0.35和0.12米。
[三王经济与文化建树遗存]
一、泉州招贤院
位于泉州市鲤城北峰之招贤村。始建于唐末。当时,中原战乱频仍,闽国偏处一隅,在三王的治理下,经济日渐繁荣,社会相对稳定。大批中原士族和文化名人为避乱而相继入闽来泉。为了招纳四方流寓泉州之名贤,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王审邽任泉州刺史后,即“遣延彬作招贤院礼之,振赋以财。如唐右省常侍李洵、翰林承旨制诰兵部侍郎韩偓、中书舍人王涤、右补阙崔道融、大司农王标、吏部郎中夏侯淑、司勋员外郎王拯、刑部员外郎杨戬等,皆束负免祸”。先后出入招贤院者有黄滔、徐寅、杨承休、翁承赞、归德懿、杨赞图、王倜等。招贤设立后,泉州一时文人荟萃,蔚为海滨邹鲁。
招贤院地依大小二潘山,南临黄龙溪,一条古大道从北面穿过。院内筑有馆舍、亭轩、水榭等,与周围苍松翠竹相映成趣。王延彬主政泉州后,逐步完善招贤院规制,使其规模与条件不断得到提升。衣食住行无忧的文人名士在此处探讨学问,切磋文章,不少人在这里创作了大量佳篇。据不完全统计,仅诗歌一项作品即流传下来340余首。招贤院后废,现仅存村名“招贤村”,及村头一口古井,村民称之为“招贤井”。原保留下来的招贤古桥,在改建公路时亦被折除。馆舍、碑、坊等零构件,也被村民拿去建了房舍、猪栏等。至今在附近村中的现代建筑物中,仍可依稀寻见部分与招贤院有关的历史文化遗存。
二、福州四门学
创办于后梁龙德元年(公元921年)。是年,王审知采纳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留晖门外(即福州文庙)建“四门学”。王审知深知“学校之设,是为教化之源”,故在其主政闽国后,在境内各地广设学校,培养人才,使教育从门阀子弟专有变为民间共有。当时闽国境内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有私学,呈现出“幼已佩以师训,长者置于国庠”的局面。“四门学”即是在八闽各级均已开办教育的基础上,为“教育闽中之秀者”所创办的一所最高层次的高等学府。所谓“四门学”,系唐国子监所掌“七学”之一(“七学”有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等)。四门馆置博士、助教、直讲各若干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之子为生员者,以及庶人子为俊士生者,教法如太学。王审知仿照唐中央制度,然后根据闽地社会的实际情况,置“四门学”,从州县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前来“四门学”深造。知名人士黄滔、周璞等人担任四门博士,为培养优秀高等人才竭尽心力。需要指出的是,王审知所创办的“四门学”,与唐中央的四门学有着很大不同:一是多数生员并非豪门子弟,而是面向社会,以才择录。二是闽国的“四门学”系国库财政拨款,学生在此学习不收学费,这为当时世界各国所仅有。由于王审知的倡导,八闽五州兴学读书蔚然成风,一时间,“俊造相望,廉秀特盛”。人才济济,几为十国之冠。
三、连江甘棠港
位于福州市连江黄崎半岛。福建多高山丘陵,陆路交通不便,加之受地方割据和战乱影响,商贸交往不畅。但福建东、南两面濒临东海和南海,具有发展海上运输的优越条件。早在唐中后期,福州和泉州两大海港就已通商国内外,为东南重要港口。王审知主闽后,为进一步发展对外商贸,除疏浚河道、港口,充分挖掘福州、泉州两港的潜力外,还于唐天二年(公元905年),将福州连江的黄岐半岛,开辟为新的对外贸易港口。据《福建通志》载:黄岐(亦作崎)港旧有巨石屹立于波间,“坚石惊涛,覆舟为害”。为开辟新港,王审知“祷于神,将刊之”。“一夕,风雨雷电震击,开以为港。闽人以为审知德政所致,号为‘甘棠港’。”这段文字虽然带有较浓的神话传说色彩,但它却向后人透道出一条真实的史料信息,即当年王审知指挥万千工匠开山炸石,拓宽航道,发展海贸,造福于民的感人壮举。从此,福州成为东南地区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与新罗(朝鲜古国)、日本、三佛齐、印度和东南亚诸国均有着较为频繁的商贸往来。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琅琊王氏世系表
- · 溯源山东的“王姓世家”——神奇的“进士家
- · 琅琊王氏
- · 阳新王氏起源概述
- · 琅邪新安王氏祖王壁公世系探考
- · 江西赣州信丰小河王氏世德堂宗支溯源
- · 槐荫堂王氏属于新安琅琊王
- · 麻城王氏世系表
- · 新安琅琊王氏
- · 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