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湖北阳新《中华王氏家谱》序

2013-01-23 22:18:44来源:王大良

打印 字号: T|T

    家是社会的细胞,家谱是家的生命史,具有非常悠久的修撰历史和丰富的内容、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加以关注。尤其是对王姓这样一个大姓来说更是如此。
    如所周知,王姓一向被认为是我国数一数二的大姓。据一项人口普查材料表明,王姓人口已经接近一亿,是中国第一大姓。另外,有人对北京、陕西、辽宁、上海、四川、广东、福建等7省市的17多万人口的姓氏分布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737个姓氏中,王姓人口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如在被抽样调查的25029个辽宁人中,有3033人姓王,约占调查总数的12.1%,位居辽宁第一位;在24948个北京人中,有2569人姓王,约占人数的10.3%,位居北京大姓的第一位;在23795个陕西人中,有2436个人姓王,约占人数的百分之10.2%,位居陕西大姓的第一位;在25239个四川人中,有1552个人姓王,占总数的百分之6.1%,位居四川大姓的第三位;在25092个上海人中,有1399人姓王,占总数的百分之5.6%,居上海大姓的第三位。
    王姓人口虽然很多,或者被认为是王者之后,但在历史上称王称霸、建立了王朝并当上皇帝的人并不多,经常被提到的只有西汉末年的王莽和他的新朝、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建和他的前蜀,以及同一个时期的王审知和他的闽国,另外最多再加上隋朝末年的王世充和他的郑国。他们在位的时间和所建立国家存在的历史都很短,并没有给家族带来更多的荣华富贵。相反,在各王朝灭亡的时候,所遭受的大多是阖族遇祸,完全可以说是王气不振。王姓在这种情况下能繁衍成为一个著名大姓,显然有它自己的原因,其中源流众多、历史地位高等都经常为人们所提及。如仅从源流上看,王姓中的一些人出自姬姓,发源地在琅琊(山东临沂);另一些人出自子姓,是商朝比干之后;还有一些出自姜姓,是齐国国君的后代;再有一些人出自少数民族,例如匈奴休屠王之后,就改姓了王姓。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支派,总是“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若琅邪、太原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若北京、河间之王,则曰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于)魏,后分晋为诸侯。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或言:魏至昭王彤,生无忌,封信陵君。信陵君生间忧。间忧生卑子。秦灭魏,卑子逃于泰山。汉高帝名为中涓,封兰陵侯。时人以其王族也,谓之‘王家’。此皆姬姓之王也;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出于河南者,则为可频氏;出于冯翊者,则为钳耳氏所改,出于营州者,本高丽;出于安东者,本阿布思。此皆虏姓之王也。”又金时完颜氏,汉姓曰“王”,此出自女真族;元代王,或本为耶律氏,避难江西,改姓王,此王出自契丹族。明赐元人姓名:默色特穆尔叫王麟,阿达纳叫王义,音济布哈叫王忠,奈曼岱叫王存礼,呼顺叫王彪,此诸王则出自蒙古族。又,或为其它氏族、家族所改:五代王镕,本是回纥后裔,为王武陵养子;王殷,本姓蒋,为王重盈养子;王都,本姓刘,为王处直养子;王宗结,本姓甘,为王健养子。都改从王姓。则此诸王或出自回纥族、或为蒋、刘、甘等姓所改。又,或称:燕王丹之玄孙嘉,王莽时献符命,赐姓王;再,隋末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改而为王姓;五代时王保义,即刘去非,“冒姓”为王。又,清代满洲八旗姓完颜、伊喇等氏,或改为王姓。今天,除汉族外,满、蒙、回、藏、苗、瑶、彝、水、壮、黎、佤、羌、朝鲜、布依、土家、高山、基诺、仡佬、傈僳、拉祜、纳西、景颇、普米、德昂、哈尼、撒拉、保安、东乡、阿昌、锡伯、达斡尔等30多个民族也都有王姓。在这些众多来源中,以出自姬姓的王姓人最多,他们都自认是东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代。
    在发展中,王姓还创造了辉煌的家族文化,诞生了无数政治名人、文学名人、艺术名人、科技名人。如王莽、王建、王审知等都曾是一国之主,王允、王导、王安石都是名臣贤相,王剪、王离、王浚都是著名将帅,王充、王粲、王羲之、王维、王守仁、王国维等都是享有盛誉的学者、思想家、艺术家,王昭君是女中豪杰,王赣骏则是第一位华裔航天员。据有人统计,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也居全国第一位。难怪有人要说:“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蕃盛云。”
    至于家谱,作为以姓氏相区分的家族档案,在王姓中也有悠久的修撰历史。早在汉唐时期,王姓就编修了自己的家谱,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谱学世家。其中如当时名扬天下的琅邪王氏和东海王氏,都是著名的谱学世家。由于当时的谱学主要集中他们两族和平阳贾氏等几家世族中,由其开创的一代风气也被称为“贾王之学”。尤其是琅邪王氏,作为当时的“侨姓首族”,为适应从政为官的需要,族中不仅很早就编定了自己的家谱,而且还有多人精通谱学。如在南朝初年,裴松之注释《三国志》时,两次引用《王氏谱》,说明其最迟在这时已有了自己的家谱,后人也说“晋丞相王文献公导,渡江始立家谱”。所以,至梁朝人刘孝标注释《世说新语》时,不仅多次引用其家谱,还分别利用了王敦等13人别传,以及《王丞相(导)德音记》、《王司徒(珣)传》等书籍,这些也都有家谱的性质。至于精通谱学者,如宋宰相王弘,对修撰于晋太元中的《百家谱》有很深的研究,能够作到“日对千客,不犯一人之讳”;他的从子王僧绰任吏部郎,“究识流晶,谙悉人物”,在谱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僧绰子王俭在齐初任宰相,在精通谱学的基础上,对传世《百家谱》“复加去取,得繁省之中”,在谱学上的修养超过了先人。与他们同族的人王晏继任宰相,也曾因太子“不谙百氏”而反对他接任吏部尚书,显然也是熟悉谱学的。
家谱之学经过琅邪王氏等的提倡,从东晋南朝开始逐步兴盛起来,而王姓家谱也从那时开始流传,其中的一些还流传到今天。如宋人汪藻根据史书编成的《琅邪临沂王氏谱》和《太原晋阳王氏谱》,都是今天所见早期王姓家谱中有代表性的两种。在前一种家谱中,包括世系图、正文和附录3部分,涵盖了汉唐间这支王姓人12世、247人的简单谱传。其中世系图把上述世系和人员按血缘关系远近排列,以世相分,每世都有属于该世者的名字,下列其父姓名。若一世之中有兄弟数人,则在长兄之下注出父名,其余名下不重注,条理十分清楚。该谱的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世系编纂的,分别介绍其字号、父讳、行次、时代、官职、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娅等,是全谱的核心。在第一世开篇之文中,又追溯其家族来源及早期世系,使人知其本源,见其发展。附录则是一些考证性文字,主要考证其与当时另一个王姓著名支派太原王氏的关系。由于该谱是作者从汉唐间多种史书中辑录而成的,所列诸人大都见于正史,具有将史书中有关诸人联系在一起的作用,为研究这一时期琅邪王氏的家族史提供了不少便利。加以编撰者作风严谨,皆有所据,因此也更加显得可贵。
    《太原晋阳王氏谱》也是由汪藻编订的王姓家谱,体例与《琅邪临沂王氏谱》相同,收录后汉至南北朝时期这一王姓支派10世、51人。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支王姓人始于后汉王柔、王泽兄弟,三国时有司空王昶、西晋有司徒王浑、东晋有尚书令王坦之、大将军王恭等著名人物,又是两晋三位皇后的母族。在这部家谱中,作者不仅如实反映了这支王姓人的有关辉煌历史,而且还考订出其它书籍中的一些不准确之处,突出了自己的特色。如谱中把王柔和王泽兄弟当作第二世,认为在二人之前,即汉征士王霸子王咸19世孙某,亦即二人生父,应是这支人的第一世。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古今姓氏书辩证》等书则认为二人是王咸19世孙,并非王咸19世孙生了他们,与此显然不同。又如在二人的10世孙中,有王和、王慧龙等人,其中王慧龙即太原王氏在北朝的开基者和隋唐时期五大郡姓中的王姓奠基人,世系自北魏起联绵不断。但作者没有列入此后的任何世系,而是到王慧龙为止,并且有违自定的“用诸史谱至陈隋”的惯例。究其原因,大约是出于与《魏书》作者魏收同样的考虑,不相信王慧龙自己编造的“自叙”。这种实事求是的认真态度,显然是明清以后的大多数家谱修撰者所不及的。另外,该谱的附录部分中还对有关人员的名号、别称等进行了考证,进一步增加了实用价值。
    当然,早期的王姓家谱与后来编修的家谱还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看,家谱由于受本身的独特性质所决定,一向被认为是一家一姓的生命史,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切于此”。也就是说,家谱具有辨别血统、敦亲穆族的特殊作用,不由人们不重视。不仅如此,历史上各朝代也重视家谱,专门设立有掌谱官员,一些朝代还在选拔人才、任用官吏时查询家谱,社会上婚丧嫁娶更离不开家谱,以至几乎发展到“家家有谱”的地步。而在不同时期修撰的家谱,大都具有较多的价值: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家族发展演变的历史,为研究相关姓氏和家族的迁徙繁衍情况提供线索。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知有关姓氏或家族的源流、繁衍与分布情况,而且还可以了解其丰富的姓族文化,一部家谱也就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历史记录;其次,家谱还可以作为研究某些问题的资料。如研究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人口学、遗传学等,家谱都有其它文献不能代替的作用;再者,家谱还可以作为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教材,能够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关于这点,主要是在家谱的族规家法中反映出来的。族规家法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族人伦理道德方面的说教,比如上尊天地,下奉祖先;服礼教,维护尊卑等级秩序,防止犯上作乱;谨祭祀,对祖先不容怠慢;崇孝行,笃友爱,严教子,族内人须做到子孝、父慈、兄弟友爱,宗族和睦,亲善友邻,谨慎交游不与奸邪之人来往,不信奉妖邪之道;耕种田地,勤俭持家,在自己本职范围内尽职尽责,女子应当守妇道名节,对于孝子、悌弟、义夫、节妇之人进行奖励,等等。其中既有维护传统礼制秩序的规定,也有规劝族人努力进取、尊老爱幼、睦邻友善等传统美德的内容,尤其是后者,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家谱还可以起到联系团结海外华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这些年来,我国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一种寻根热潮,寻根的依据许多都是家谱。在这时,家谱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总之,通过上述可以看出,家谱作为反映姓氏和家族发展历史的重要典籍,其价值是多方面的,至今仍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着影响,我们在使用或评价它时要从多方面着眼,对它有一个客观公正的态度。

   [作者简介:王大良,男,1963年生,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姓名民俗研究,已出版相关著作近50种,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奖多项。历任中央电视台《百家姓》特别节目总顾问,“中华姓氏通史”、“百家姓寻根探秘”、“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丛书主编,“华夏姓氏丛书”、“中华姓氏谱”丛书编委。主要成果有《百家姓(电视片)》、《解读百家姓》、《当代百家姓》、《姓氏探源与取名艺术》、《华夏姓氏丛书·杨》、《百家姓寻根探秘·周》、《中华姓氏通史·谢姓》、《赵钱孙李: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中华姓氏谱·郑姓》、《取名百事通》等,以及《中华姓氏通书·王姓》、《中华姓氏通史·王姓》、《百家姓寻根探秘·王》、《周吴郑王: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中国古代家族与国家形态——以汉唐时期琅邪王氏为主的研究》等5种王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