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堂华处长在族谱文化数字化研讨会上的讲话
为满足中华儿女的文化生活需要,将族谱文化推向数字化网络化新时代
——在族谱文化数字化研讨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中根源姓氏文化数字化推广中心和江西省谱牒研究会联合召开这次为期三天的族谱文化数字化研讨会,旨在族谱文化领域贯彻胡锦涛主席的指示“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在上午的会议上,我先开个头抛砖引玉,对族谱文化数字化,讲如下三点认识和体会。
一、族谱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能满足中华儿女的文化生活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为突破对谱牒文化的封禁,大众传媒一般回避报道民间修谱活动,只宣传已修家谱的社会功能,因此缺乏对包括修谱活动在内的家谱文化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对亿万华人参修族谱动机和目的的研究,即是说缺乏对谱文化的核心价值的研究。根据我专职从事民间修谱活动多年的经验,我认为作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族谱文化,其核心价值在于它能满足中华儿女的文化生活的需求。在此,我想引述2003年一位名叫吴厚荣的先生在《彭氏宗谱》序言中的一段话:“家谱的最大特点是以记载血缘相承的世系为主要内容,其实是一座古今同族人群有序刻名的巨碑,它为芸芸众生集体留名,以最广泛的人众为书写对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以人为本’,堪称天下最具人情味的大书,谱上留名,使人在生前获得精神寄托和一定利益,在身后则为子孙长久怀念尊敬。只要是同一祖先的裔孙,不论官民贫富都在世系图上占有一席之地......”。接着他写道:“据学者研究,人的多层次需求之上有一种最高需求,即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的承认,而最希望的是获得故乡亲人的承认、获得宗亲赞誉的愿望。古代,刘邦称帝后回到沛县豪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喜颜于色;达官贵人也以‘衣锦荣贵’为最大乐事;在当代,不少事业、学业有成的人士,也乐意在宗谱里载上自己的业绩,并不因早就在书报上有名,国际上有誉而淡漠宗谱。至于更多的人,难以扬名海内外,留名国史,但能在族史上占点篇幅, 使自己成为后世子孙传扬的祖宗、景仰的榜样,也是争取的目标。”吴厚荣先生的这些叙述说明,当今时代是广大族众多层次的心理需求,尤其是留名和扬名的心理需求,推动着各姓氏家谱的编修。可见中华大地的修谱热正是炎黄子孙特有的文化需求得以满足的表征,它甚至符合三十年前极左思潮影响下,经济学界认定的我们这个社会的生产目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毋容置疑,谱牒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将对中华儿女更好地“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二、民间修谱活动是族谱文化信息的唯一源泉。
近些年,我常与一些文化界在职的官员谈及谱牒文化,得知他们上级的态度是提倡和支持收集、整理、研究家谱,但对修谱活动却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听到这些,我感到茫然。改革开放都几十年了,这些文化官员竟还如此对修谱讳莫如深,非要装作自己不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常识!试想不去种瓜、种豆,哪来的瓜豆?离开了民间修谱活动,哪来的谱牒,哪来的谱牒文化信息?
与文化界某些地方官员这种有悖常理的态度相反,胡锦涛主席却对姓氏文化作了充分的肯定,他曾在政协五十五周年会议上指出“以姓氏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四年前,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得好:“中国人有个非常良好的传统,代代修史,每个家族都要修谱。”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的修谱热一直在不断升温升级,近十年来又显现出如下新的态势。
1、统修族谱的规模越来越大——地市统修,一省、数省联修以至全国统修(亦称修天下谱)的姓氏谱局日益增多。
2、谱局领导班子中,家族精英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有的谱局几乎全由本族中声望最高、财力最强以及文字功底最深的族人但任主要负责人,甚至不少在位的党政军领导也进入谱局但任荣誉职务。
3、修谱已逐渐成为姓氏文化活动中的首选项目,成为不少宗亲联谊组织利用本族血脉资源、汇聚人气、积累资金,全面开展姓氏文化活动的启动工程。
4、族谱文化正走向科学传承与发展的健康道路,——仅本人直接参与的族谱数字化试点已在湖北、江西、浙江、河南、安徽、湖南等省展开,所涉及的姓氏有王、刘、陈、胡、方、黄、袁、涂、詹、冯、鄢、邓等近二十个姓氏,入谱在生人数超过五十万人,世系图总节点人数超过200万人。族谱信息载体也相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是单一的纸质谱,而今是纸质谱、光牒谱、网络谱并存。
在族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的道路上,数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民间修谱活动是族谱信息的唯一源泉,离开了这个源泉我们面对的只能是馆藏谱书这类“无源之死水”,而要激活这潭死水,仅仅是实现中华谱书信息(而非族谱文化信息!)数字化,我初步估算首期约需投入数十亿巨资,以后每年还约需追加投入上十亿资金,倘若这一笔笔巨额投资没有着落就只好等待哪一天,忘却了传统的中国人象西洋人那样在各自的计算机上,面对同一的信息数据库敲击键盘,参与构建西方的树形图。
三、浅谈族谱信息数字化、网络化
中华大地民间修谱热方兴未艾,海量的族谱文化信息从这个源泉中湧流出来,零成本地收集这些信息,使之数字化、网络化正是我们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任务就是全方位地为民间修谱活动提供系列服务,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为之提供数字化技术服务,——为一个个谱局提供优质的族谱世系图自动编排系统等族谱软件,使之将格式化了的族谱信息下载转换成纸质谱、光盘谱并上传为网络谱。
上个月,有一位叫刘赓的先生在修水县谱牒文化研讨会上说:“数字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它以传播迅速、技术规范、成本低廉等诸多优势,逐步取代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与其它文化形态一样,谱牒文化也终将步入数字化行列,无法绕行。”接着,刘先生从五个方面来论述谱牒数字化是必由之路——只有走数字化之路,才能拥有更多的关注度、才能获得更广的参与度、才能使体例规范化、才能使检索人口便捷化、才能使谱牒更新快捷化。就如何实现族谱数字化问题,刘先生认为要从源头抓起,他指出:“目前虽然不少大型图书馆推出了谱牒数字化工程,但大多数停留在对现有馆藏纸质谱牒的复制处理层面.......,并非真正的数字化,充其量只能算半数字化,要实现真正的数字化,必须从源头抓起,即从每个家族的新谱编修开始采用数字化技术,使原始谱牒的每一个字符都采用数据库技术存储信息,使文字、图像真正数字化。”他强调指出:首先,要提高家谱编撰机构的认识,“目前各族谱编纂者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对数字技术知之较少,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因而墨守成规,甚至抱残守缺。”其次,便是软件解决方案,即逐步完善谱牒数字化技术,他认为“鉴于馆藏机构、编撰机构、家族网站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很难形成一个技术标准,这就需要有第三方机构脱颖而出,来引领技术方向”。
今天刘赓先生也应邀参加我们的研讨会,他对谱牒文化数字化的上述见解着实令人折服。关于族谱数字化这个题目我们商定还是请他来讲。在此我想先说明一点,他在上述文章中所希望的“有第三方机构脱颖而出,来引领技术方向”,这一希望已基本成为现实——中根源姓氏文化数字化推广中心这个高级别的国家事业单位正在肩负起这一重大史命。“中心”将不断更新完善国内自主研发的族谱软件系统,与各地、各姓氏谱牒文化研究机构一道,致力于族谱软件系统的推广使用,共同努力将族谱文化推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时代。
给会议呈上月初收到的一份来自马来西亚10月24日的《寺华日报》,上面专版报道了第七届世界刘氏联谊大会的消息,通栏标题是“世劉順應時代潮流——大會通過創修數字族譜”。顺带告诉各位,类似刘姓这样作出创修全族数字族谱决定的单位还有中华王氏文史研究中心,中华胡氏文化研究会,中华袁氏文史委员会等民间机构,形势喜人。
最后我想借此机会给各位送上我们“中心”的族谱文化数字化宣传资料(光牒),希望大家能喜欢。
愿古老的中华族谱文化早日焕发出新的生机,祝在坐各位身体健康!
谢谢大家!
中根源姓氏文化数字化推广中心族谱处处长
江西省谱牒研究会 副会长 彭堂华(18970839039)
2010年11月10日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