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

2013-01-23 22:57:06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王士禛(1634-1711),本名王士缜,诏改王士禛,字子真,又字贻士,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祖籍元·青州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县)人,出生于新城(今桓台县)书香门第、官宦之家。4世祖王重光明朝第1个进士,其是第8世。历代科甲蝉联,先后出进士31人,举人46人,出仕为官者112人,有文学著述者50余人。自幼受家庭熏陶,被誉为神童。官至刑部尚书,公务之余致力于诗文著述,独创诗论“神韵”说,主持诗坛50年之久,康熙帝征其诗300首定为《御览集》,其诗、文、词共数十种560多卷,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代诗宗、文坛领袖。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文学家。
  自幼受家庭熏陶,很早就显示了聪明才智。6岁入学,8岁能诗,15岁就有诗文出版,17岁应童子试,3试皆是第一名,被誉为“神童”。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25岁时中戊戌科进士,任扬州府推官,掌管司法,勘问刑狱。5年时间完钦部件83件,使民无株连之苦,僚属惊叹,士庶称绝。政绩显赫,擢升京城。以博学善诗被举荐,得到最高统治者—圣祖玄烨的赏识,入值南书房。还亲征其精华之作,定名为《御览集》,这在朝士中极为罕见。更加巩固了诗坛领袖地位,当之无愧的被推为“诗坛盟主”,“文坛领袖”。历扬州府推官16任,以清、慎、勤为做官准则,是一个反腐倡廉的楷模,累官至刑部尚书,飞黄腾达。至康熙晚年,诸子争位,礼密亲王胤衱被立为太子后,遭到几立几废,成为高层政治生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因与废太子礼密亲王诗酒唱和,被康熙得知后,触犯了康熙大忌,借题罢黜。降三级调用,成为封建王朝的牺牲品。却认为“以微罪被贬,于愿足矣”。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十月离京回归。送行者堵塞街巷,无为攀辕哭泣。随身携带仅是“图书数麓,万首诗”,两袖清风回归了故里新城。从政从文,都有成绩。从政政声清明,人品高洁。从文是更重要的一面,以诗论“神韵”鸣响海内,时与朱彝尊齐名,被称为“朱王”两大家;又与彭孙号称“彭王”,在文学史上有诗坛宗匠的地位。与诗缠绵一生,先是以诗受命至上,位极人显,诗作也身价倍增。最后离京回乡,也是因诗而起。可以说与康熙始于诗,终于诗。由于才学出众,康熙念念不忘这位御前诗人“深可悯念”,在其77岁高龄时,诏予官复原职。此时已重病在身,不能前往,使几辈扶掖向阙谢恩。至此为官45年,最后7年居家著书,吟咏不辍,至老不倦。著述浩繁,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带经堂》集是重病卧床,不能起的情况下,枕上口授,命儿子启开帮助编写成册92卷,收入诗4000余首。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在新城病卒,终年77岁。身后因避雍正(胤缜)讳追改士正,到乾隆时,乾隆认为“正”“缜”相差太远,恐流传日久,后人不知为何人,诏改王士禛,补谥文简。平生著作极多,著有《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古诗选·凡例》、《带经堂诗话》、《渔洋精华录》、《渔洋诗话》、《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皆收《带经堂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