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名人与聊城:三槐堂下有阴凉

2013-01-23 22:57:16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2012-09-22 23:25:58 来源:聊城日报

  [导读]  王旦,北宋名相,山东莘县人,三槐王氏的标志性人物。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苏轼撰《三槐堂铭》中盛赞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

  王旦,北宋名相,山东莘县人,三槐王氏的标志性人物。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苏轼撰《三槐堂铭》中盛赞“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说的就是王旦和他父亲王祜。“三槐王氏”祖先留给莘县有三件宝:三槐堂石碑、一代名相王旦之墓和三槐堂匾。三件实物以及正史的明确记载加上各地王氏后裔的一致认同,可以推断山东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是三槐故里无疑。

  书香门第有遗风

  三槐王氏以入居莘县的王言为第一代,从小小县令(王言)到状元及第(王彻),自兵部大臣(王祜)到王旦的横空出世,王氏家族才得到了发展良机。

  王旦的父亲王祜,一生中最值得称道的一件事并不是官至兵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而是“尝手植三槐于庭”,被贬襄州的前一天,王祜在老家莘县的庭院里栽下三棵槐树,并说了一句话:“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我的后代,一定会有位列三公的人才出现。果不其然,几十年后,有“平世宰相”美誉的王旦横空出世。王旦以后,莘县一代的王氏便以“三槐堂”为祠堂名,繁衍至今。

  年幼的王旦即有大志,当别的小朋友都在玩耍的时候,王旦已经在自家槐树下勤奋向学了。王祜很器重儿子,他用自己的政治前途,换来了王旦仕履的一帆风顺。王旦进士及第,去平江县当知县被时任转运使的赵昌言看中,纳为东床快婿。后来一路被被推荐保举到朝中任职,当上了皇帝的新闻发言人,负责起草诏书,宣布命令一类的活动。

  受其父影响,王旦少年老成,沉稳大气。公元九百九十七年三月,宋太宗病逝,宋真宗即位,此时的王旦已官至兵部郎中,距离内忧外患不断的宋朝短暂的太平盛世里新一代执政大臣,已是咫尺之遥。

  初登政坛露峥嵘

  宋真宗一朝二十六年间,先后共有十六人担任宰相,既包括前朝老臣吕端,又有数次起落的寇准。这之中,王旦作为宰相在位时间最长,几乎贯穿了宋真宗正常执务的全过程。

  真宗即位之初,钱若水告老还乡,君臣之间曾有一番密谈。上问:“近臣谁人可大用者?”若水言:“中书舍人王旦有德望,宜任大事。”上曰:“此固朕心之所属也。”皇帝说:你看这些人中,有谁可堪大用啊?钱若水说:我看王旦这个人不错,可以重用。皇帝说:我也打心眼里这样认为啊。一边是同僚们一致推荐“宜任大事”,一边是权力中心皇帝首肯的“朕心所属”,不几日,王旦被召为翰林学士。三年后,王旦补缺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上任一年,又被授予相当于副宰相的参知政事。王旦离核心掌权集团也越来越近。

  王旦担任参知政事的第四年,迎来了他命运的转折点,这就是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公元一零零四年七月,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契丹二十万大军南下,祸不单行,老宰相李沆又突然病逝,守业皇帝赵恒不像其父辈那样刀光剑影地活过,面对契丹的进犯,一时手足无措。以王钦若为首的主和派力主南逃成都或迁都金陵,但以毕士安和寇准为首的主战派则力排众议,谏言真宗御驾亲征。一番权衡,真宗勉强答应。

  皇帝亲征,按例要选一个可靠之人在京主持日常事务,实际上是以备不测。选来选去,都不放心,所以真宗秘密委派“堪任大事”的王旦,立即返回东京,全权负责留守事宜。不过,老辣的王旦却将了皇帝一军,据《宋史》记载,王旦在返京前,曾要求皇帝宣召寇准,寇准来到后,王旦直言:倘若十日之内听不到我军胜利的消息,该怎么办呢?实际上,王旦这是让真宗当着宰相寇准的面交代后事呢。史书记载真宗“默然良久”,面色铁青地放出一句话来:“立皇太子。”就这样,刚刚随军出征的王旦秘密潜回了东京,暗中监视朝中各皇兄弟,皇子们的动向,既为真宗保全了皇位,也稳定了政局。

  再说皇帝御驾亲征,虽然是不得已而硬着头皮上,但将士们听说皇帝来了,还不三军用命,士气大振,这一下不要紧,不仅大挫了辽军锐气,甚至辽军统帅也被宋军乱箭射死,只得求和。结果,双方缔为兄弟之国,宋每年援助辽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在当时,宋朝用金钱购买和平的方式,不过是唐朝和亲政策的一种替代品,至于二三十万钱物,用王旦的话说,还不到与契丹战争所用军费开支的百分之一。

  通过这件事,真宗真宗愈加觉得王旦“堪任大事”,并把其视为心腹。公元一零零六年,寇准罢相的当天,王旦就被任命为宰相,从而开启了他长达十二年之久的权相生涯,并且最初六年居然是他一个人单独为相。

 执掌相位有勇谋

  宋王朝到了真宗时期,经过太祖、太宗两朝经营,各种制度已臻于完备。王旦担任宰相之后,受李沆影响很大,不仅自己“务行故事,慎所改变”,还经常告诫其他人少生事端。然而,王旦并不是绝对墨守陈规,拒绝一切变革的。特别是有些对于不合理的制度或法令,他主张慎重从事,稳步改革,逐渐完善。对于将要实行的改革或新政策,王旦也主张经过缜密调查之后施行。

  王旦的稳健,维持了宋朝政策的一贯性达十余年,宋王朝就这样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

  论才能和魄力,王旦也许不如寇准,但论胸怀和气度,寇准则远逊王旦。就连寇准本人也对此心悦诚服。《宋史》记载寇准多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不是,王旦却总是极力维护寇准,皇帝越发觉得王旦这个人贤明可用。而这样的例子在史书中更是不胜枚举,就连范仲淹都借天下之口以“大雅”盛赞王旦的胸襟。作为政治家,有时候,胸怀比才华更重要。寇准虽忠心耿耿,却心胸狭隘,刚愎自用,就连真宗也不大喜欢他。这直接导致他一生坎坷曲折,数度起落,最终落得个为奸人所谗,贬死异乡。而王旦则是十数年为相,享尽荣华,得以老死相位。在北宋的历史上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人来。

  王旦晚年病重,真宗让人把王旦抬进宫中,问以后事:“卿万一有不讳,使朕以天下事付之谁乎?”王旦开始并不表态。在真宗的再三坚持下,王旦才说:“以臣之愚,莫若寇准。”但偏偏真宗对寇准不感冒,说:要不你再想想?王旦固执地坚持:“他人,臣不知也。”果然,王旦死后,皇帝遂用寇准为相。

  王旦不仅对臣僚们刚直不阿,即使是宋真宗的不当决定和错误言行,王旦也敢于抵制和制止。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王旦亦曾作过违心事。善于投机钻营的王钦若抓住了真宗皇帝,巧妙地导演了一出天书封禅的闹剧。宋真宗不是长子而即位,内心不安,加之澶渊之盟后一心想挽回与契丹人城下议和的颜面,竟不惜伪造“天书”,花费巨资举行泰山封禅大典,想以此“镇服四海,夸示外国”。身为宰相,王旦顶不住真宗的压力,也参与了这场闹剧,遂悔恨终生,临终时给儿子留下遗嘱:“我没有其他过错,只有不劝阻天书这件事,是赎不了的罪。死后要剃掉头发,穿上黑衣服下葬。”死前吩咐子弟按照僧门的规矩殓葬自己,以期稍减其不曾劝谏的过错。不过从此事中,亦可看出王旦毕竟是王旦,偶尔犯了错,却至死也不肯原谅自己,更不用说一味遮掩或巧言辩解了。

  王旦病故后,葬于河南开封,遵王旦遗嘱,葬仪从简,甚至墓碑也未立。后来辽兵进犯,京城一带战事不断,加之黄河不断泛滥,祖坟面临厄运,王素之子王巩也将祖父王旦的遗骨迁至故里莘县群贤堡村重新安葬,石碑、翁仲、石兽、墓表的设置皆与开封之墓相同,并请他的老师苏轼为为自家的宗祠题了“三槐堂”三字,并作《三槐堂铭》,三槐王氏的名声由此愈加被众人熟知。

  王旦一生清廉,居住简陋,终生只娶赵氏一妻,从未纳妾。这在封建社会纳妾狎妓成风的官场中是绝无仅有的。作为太平盛世里的千古良相,王旦执权、掌权而不擅权、专权,给后世的宰相做出了良好的表率。作为三槐堂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为三槐堂家族11人留传《宋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聊城市莘县作为三槐王氏起源地,王旦墓地所在地,值得所有聊城人为其骄傲。■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