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枢密院 九子进士宫
——中原历史名人王博文家族
郑州市文物保护对象的上街区马固王氏家庙,建在临路的高台上,院内和门楼前植着挺拔的柏树,加上高大的门楼,“贪狼吞日”的影壁,供奉祖宗牌位和神道碑的无梁寝殿,供族人祭拜的卷帘拜殿,存放碑碣、文物档案的偏殿和休息室组成,显得古老、完整、器宇不凡。因此成为荥汜乡间较为规范的民间宗祠。门楼的连檐下和户对上悬挂着两块醒目的匾额:一曰“三朝枢密”,一曰“九子进士”。看到这两块匾额,庙内所供王氏先祖的不凡业绩和美好家风亦能揣测一二。
(一) 始祖王谏亦文亦武,官任宋太宗作坊副使,后赠太子太傅
马固王氏始祖王谏,祖籍太原府太原县西门外西南五里王家庄,据考证,就是现在的太原市。《王氏家簿》载:“……其高祖考,自太原徙魏之元城;又徙曹之济阴;继迁洛阳;又迁京师;后卜居汜水。”可见王氏的家数次搬迁,先由太原迁到现在的河北省大名县;又迁到现在的山东曹县一带;再后来居住在西京洛阳;又后定居在宋朝的京都开封清和坊。王谏的祖上把家搬来搬去是为避战乱,还是另有原因?建于清初的家庙影壁两边的对联“大梁清和状元古门第,京洛鱼陵枢副旧世家”告诉我们该族乃是官宦门第,祖上曾状元及第,才居无定所,来回搬家。至于其祖上做了什么官,目前缺少资料可查,暂且不论,现只从王氏始祖王谏谈起。
《宋史》载:“谏,给事太宗藩邸,为西京作坊副使。”也就是说,在太宗皇帝登基前,王谏在他府里供职、处理事务,后来做了西京作坊副使。西京也就是现在的洛阳。作坊是宋机构名,并非单指手工业生产的场所。主要掌管制造兵器、旗帜、戎帐、油衣、藤漆什器等五十一作,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生产武器装备的兵工厂。从五十一作可知,王谏手下管辖的人员和事务之多。西京作坊副使在北宋是中等的武官。
宋朝的官制非常复杂,分为阶官和职官两种。阶官,对于武将来说就是现在军衔制度,如上校之类;而职官,就是团长营长之类。例如,狄青曾经做过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秦州刺史是虚衔,代表他的官职大小,说明他是从五品的官员,而泾原路副都总管是职官,是负责统领泾原路兵马的指挥官。两名武将比较官的大小,一般来说,是比较阶官。“政和”之后“太尉”是武官之首,正二品,武阶排第一;武官级别最低的是承信郎和三班借职,从九品,武阶是五十二,而王谏的武阶是三十七,从七品,属于武德郎的级别,自然属于中等的武官。
王谏虽是武官,他还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唐史。《宋史》载王谏著有《唐史名贤断论》20卷,流传后世。由于在西京做官,王谏把家安在洛阳,他的儿子王士安就生在洛阳。至于王谏死后的“赠太子太傅”职衔,可能是因其孙王博文的功名而追赠的。
(二)二世祖王士安,精通阴阳之术,参与宋陵选址、占卜千年古龙泉村。
王士安生在武官家中,本该习练武功,以武传家,将来在军营中行走,子承父业。然而,在宋朝时期,重文轻武现象愈演愈烈。于是王士安主动背离父亲的职业,埋头习其文来,“五经四书”,“诸子百家”,什么书都读,尤其是对《易经》情有独钟,发展到痴迷的程度。
《易经》是指导如何提高生命能量,教导人们处事及适应生活的书。它涉及了修行学、哲学、占卜学。因此,成为道教、儒教、阴阳术数的经典。而王士安由于自小聪明过人,再加上刻苦钻研,几年工夫下来,对《易经》占卜学不但颇有研究,且能够灵活运用,对各类人、事、物相生相克的规律,见解非常独特,年纪轻轻就在方圆左近享有名气。不知怎么消息就传入了皇宫,他的老家曹县离东京汴梁不足二百里,他父亲又在朝中做官,所以,很快被皇上钦定为勘察皇陵的人选之一。
王士安等人得到圣旨,即在北方广袤的土地上行走,寻找龙脉。最后把目标放在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之间。选在两京之间有其优势,其一每年祭祀、扫墓较近,避免皇家千里赶路的劳累之苦。其二,因在两京之间,看守皇陵比较容易。王士安等人看中了两处地方:一个是现在的郑州以西的原孟州汜水县城东南十五里,现在的上街区北峡窝村到东郊段的一片开阔地。此地南部是嵩山余脉的五云山、三山、万山三座山,北部远处是邙山余脉的大丕山,放眼望去南部略高于北部,且西部有汜水河自西南向东北蜿蜒流过,依山傍水,是比较理想的风水宝地。不足之处是地面太窄,且东南北三面都有大小不等的沟壕。另一处在巩义市西南部,和上街区这片地脉极其相似,也是南有嵩山,北有邙山,西有伊洛河。两处地方,都是坐北向南,东南穹窿,西北低垂,正好符合宋时的“山高水来”的风水习惯。只是巩义这处比较辽阔,又离西京洛阳较近。
王士安等人将两处地址的利弊如实向皇家禀报,请求皇室定夺。由于宋太宗生在洛阳,长在洛阳,对洛阳一直有一种留恋和亲切感。宋太祖也早有“东京无险可守”,欲迁都洛阳的打算。加上汜水历来是兵家打仗的战场,选在这里也不安全,皇室内部随定巩义西南的一处为皇陵。
此事虽是传说,而王士安把家安在马固却是真。王世安心想:这片宝地作为皇陵虽不甚合适,但作为自己百年后的长眠之地,还是上好的选择。因为他仔细推算过,如果谁葬在这里,其子孙必世掌兵符。于是,王士安在这块宝地周围反复踏勘,发现北峡窝至东郊段的这块宝地以西五里许,有一土山,土山的上部形如马头,远远望去,土山酷似一匹骏马,在行进中停步回首遥望西北,故此山人谓之“马头山”。马头山下向北是逐级下降的丘陵,其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壕沟,犹如一条巨龙蜿蜒向北延伸。丘陵的北边,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向北离丘陵地一里许有一泉池,一亩上下,泉水终年不绝,由于挨着这条似龙的沟壕,此泉名为“龙泉”(现长铝自备电厂中,原五龙口处)。
王士安看中了这块丘陵和平原交界的地方,此地南高中凹北坦,乃藏龙卧虎之地,预言居于此处人丁兴旺、千年不衰。于是决定在这里长久居住。在他看来,定居此处有以下几条好处:第一、将家安在丘陵下的壕沟间,可以建房,也可以筑窑,且冬天能抵御寒冷的西北风,解决了住的问题。出沟不远即是平原,只要手不闲着,勤于农耕,吃的问题也不在话下,况且龙泉池水就在村口不远处,西边不远又有汜河长年流淌,生活起来非常方便。第二、整个村舍南高北低,排水优良,建村多少年,也不会有水灾。第三、站在北部平原向南望去,南边丘陵郁郁葱葱,深林一片,只能看见山林,看不到村庄,非常隐蔽,能够藏龙卧虎,更便于隐身。第四、此地离官家驿道五里之遥,交通方便,又在两京之间,自己的父亲在西京做官,要到京城开封办事,可以在此停留、歇息。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久居此地,子孙对周围进行开垦、管理,自己死后葬于北峡窝那块宝地是顺理成章的事体。新选的住处离龙泉很近,就顺口叫做“龙泉村”。
后来,汜河冲开大丕山,流入黄河,形成缺口(就是现在的“口子”),于是,汜河河床下降,龙泉干涸,人们为了纪念“龙泉”,将此村叫做“古龙泉乡”。大概在清朝前期,村名更改为“马固”,意为马头山永固此地之灵气。
凡是到过马固村的人,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街道文化蕴含之深。它不同于别的村庄,一两条街道直窟龙通,没有蕴含的内容,站在街这头,就能看到街那头,一点都不隐蔽。还有的村,街道拐弯十七,给人以迷糊之感。而马固村就像一座城池,棋盘大街,非常规整,共有八条街道之多。街的顶头处全都是椅子圈形。而每条街又是瓦坛型,或曰蛇形,中间宽,两头窄,其意是“聚”的意思。而八条街把整个村庄分成了龟背上的八块:南街、南北拐、东拐都是南北走向,是龟背上隆起的两条主线。而前街、西拐、大街、南台、北拐是东西走向,把主线分割成龟背上的八块。龟头向北,有下山进取之意,或曰猛虎下山。“龟”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是“四灵”之一,吉祥的象征,它代表着长寿。现在,你仔细端详卫星拍摄的马固村原寨门以里的地形,其形状真像龟蛇呀。可见,王士安在建村之时是下一番功夫的。
王士安的美好计划实现了,他死后确实埋在了上街四所楼东原。而他的“谁葬在这里,其子孙必世掌兵符”的预料及居于此处“人丁兴旺、千年不衰” 的预言应验了吗?
(三)三世王博文,为官四十余载履任三十多职,卒封郑国公。
王士安定居马固,其子博文就出生在龙泉村。马固前街路北中央有一高大的门楼,门台两边蹲踞着威武的石狮。门楼高可过丈,乃是跑马门楼。门匾上黑底的金字是“枢副轩”,这就是王博文故居。现在年老的村人在茶余饭后,还在一起闲聊祖辈口传的“他”家后花园及辘轳井的位置。在古老的围墙根仍能找到足有二三百斤重的练功石锁……
王博文,字仲明,生于宋开宝八年(975年),卒于宋宝元元年(1038年)。《宋史·列传》用1044字的篇幅,记述了他的生平事迹。
王庸敬《王氏通簿》载,博文少时勤学,乃宋初三大勤童之一。《宋史》亦说:“年十六,善属文,举进士开封府,以回文诗百篇为公卷……”
由于勤奋好学,16岁的少年王博文,就以回文诗百篇作为进士考试的试卷上交礼部,轰动朝廷内外,人们给他起个绰号叫“王回文”。回文,有回文诗和回文对之分。回文对是从前、从后都能读的对联,如:“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岩中岩隐龙”“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而回文诗是一种能够来回读的诗歌体,极不好驾驭,王博文年纪轻轻能写成100篇这样的诗,足见其人的文采和聪明程度。
《宋史》列举了王博文所担任的职务和事迹。他从不足20岁做安丰主簿,到64岁担任同知枢密院事的四十多年间,所任的职务有三十多种,在宋朝历史上实属少见。
王博文所担任的职务大体划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初任地方幕僚阶段。
“州守刘蒙叟为言,召试舍人院,为安丰主簿,历南丰尉,有能名。调南剑州军事推官,改大理寺丞……”
主簿是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是封建社会众多士人从政的开始。王博文就是从做扬州属地的安丰主簿开始的。“主簿”主要掌管文书、簿籍和印鉴,相当于现在的秘书或秘书长。不久,调任江西抚州的南丰做县尉。县尉与县丞都是县令的佐官,分管治安捕盗之事,由于做得出色,升任今福建南台县当时叫南剑州的军事推官,负责军事上的事务。后又改任司法长官的佐官大理寺丞,分管大理寺的各项事务。一段时间之后,又调任负责荆南食粮、金帛的长官“监荆南榷货务”。判官是辅助地方官处理公事的人员,王博文担任过开封府判官、三司户部判官。
二、任地方行政长官阶段。
“试中书,赐进士第,擢知濠州,历真州……”
知州是宋朝以朝臣充任各州的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一把手”。王博文被宋太宗钦点进士后,提升为知濠州。濠州在安徽凤阳东。他担任知州、知府的地方有七八个之多。“知真州”,真州在江苏仪征市真州镇;“知海州”,海州是江苏连云港市的前身;“知密州”,密州即现在的山东诸城;“知永兴军”,永兴军治所在京兆府(今西安),辖今陕甘一部,豫西一小部;两次“知秦州”,秦州即甘肃天水,系边防重地,第一次在晋升龙图阁直学士后知秦州,另一次以枢密直学士复知秦州。还就任过“知大名府”,大名府在河北大名县,北方重镇,军事要地。“知凤翔府”,凤翔府在今陕西凤翔县或宝鸡市。两次“知开封府”,首次在天圣七年二月(1029年)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五年以后(景佑元年1034年),以龙图阁直学士复知开封府。现在你到开封旅游,在“开封府”清心楼二层,仍能看到以历任府君事迹为主体的府尹人文文化区,记载着王博文的名字和事迹:“都城豪右邸舍侵通衢,博文制表木按籍,命左右判官分撤之,月余毕……”可以看出王博文担任开封府尹时是如何处理大户侵占街道并收到预期效果的。
“出为河北转运使、陕西转运使……”
宋朝初期为集中财权,设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实际是府州以上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王博文担任的转运使有:梓州路转运使,梓州在四川三台,是与四川和成都齐名的川北重镇。河北转运使,陕西转运使等。
“真宗幸亳,权江、淮制置司事……” 真宗皇帝考察徽州时,委任王博文“权江、淮制置司事”。意思是让其担任经营、管理江、淮边防军务,控制地方秩序的官职,实际就是相当于后来的封疆大吏。
三、任职中央政府机关阶段。
“迁尚书兵部员外郎,为三司户部副使,再迁户部郎中、判吏部流内铨……”
兵部是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籍、军令等,王博文担任的是尚书兵部员外郎,属尚书省管辖的24司其中一司的副司长。
唐宋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在户部王博文还担任过三司户部副使,后升任户部郎中职务。
宋代还有一种选人制度叫“磨勘”制度,京朝官磨勘由审官院主管,选人磨勘由“吏部流内铨”主管,王博文就担任过判吏部流内铨,也就是选拨、考察干部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的官员。
王博文担任河北转运使后升迁为“侍御史”。侍御史受命于御史中丞,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有时受命办案,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的“副手”。在此之前还担任过“监察御史”和“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隶属察院,品秩虽不算高,但权限很广,掌管分察百官,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祀营作,太府出纳等事务。殿中侍御史,掌纠察朝仪,兼知库藏出纳及宫门内事,及京畿纠察事宜,较侍御史(从六品下)低。由此看来,王博文担任的职务是非常繁杂的。
四、担任中央行政长官阶段。
“迁给事中,召权三司使,遂同知枢密院事……”
“给事中”,以在殿中给事(执事)得名。主要职责是读署奏抄,驳正违失,诏敕若有不当,亦可于涂改后奏还,号为“涂归”。又还可以同御史、中书舍人审理天下冤滞,是正五品的官职,王博文曾担任过这一职务。“谏议大夫”,是北宋前期的寄禄官,那时设置谏院,以左右谏议大夫为长官,从四品,专掌讽喻规谏。王博文曾升迁为“右谏议大夫”。
“三司使”是北宋前期最高的财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它总理财政成为仅次于中书、枢密院的重要机构。三司使被称为“计相”,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权发遣三司使事”说明王博文年纪较轻又提拔较快,按资历不应担任如此重任,而皇帝信任,故其衔前加“权发遣”以示区别。后来,提升为“召权三司使”,意思是正式揽权三司使的事务,行使三司使的职权。
“龙图阁”是北宋初年开封宫城中所建的一座馆阁,存放皇帝御书御画、皇家重要文献及宝瑞等物。龙图阁里配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人员,为皇帝出入侍从,并备作顾问,得到这种职衔,表示皇帝给予恩宠,就会身份厚重,地位显赫。王博文先是得到龙图阁待制职衔,后晋升为龙图阁直学士。还得过枢密直学士衔。
“枢密院”,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它的长官叫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系一品大员,职同丞相。它的副官叫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是执政官二品,也在“宰辅”范畴。宝元元年(1038年),仁宗皇帝令王博文、陈执中同知枢密院事。
“帝临奠,赠尚书吏部侍郎……”
可是,非常惋惜,王博文担任同知枢密院事一个多月,就不幸因病辞世。仁宗皇帝听到消息,异常哀痛,亲临哭奠这位历太宗、真宗、仁宗的三朝老臣,赠尚书吏部侍郎,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郑国公。先葬于竹川逍遥观,后移葬上街区四所楼东原。
《宋史·列传》在总结王博文一生时如是说:“博文以吏事进,多任剧繁,为政务平恕……”
意思可以理解为:王博文是为国为民做事而步步升迁的。他担任的职务繁多,事务繁忙,在执政过程中处事公平、公正,待人宽厚、仁慈,不愧为中原历史名人。
纵观王博文一生所担任的职务记录,从幕僚到地方行政长官,从中央职能部门到最后的国府最高军事部门,都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从任职的地区而言,既有东南沿海州县,又有西北边陲重镇;既有偏远的军事要地,也有天子脚下的皇城。就任的部门,有关系着国计民生的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也有巡按州县,分察百僚的监察官;有掌管全国刑狱的司法官,也有专掌讽喻规谏的知谏官;有文馆高职的直学士,也有主管军事的枢密副使;有负责皇帝服御的殿中丞,还有负责读署奏抄的给事中;有掌管一路财赋的地方长官,还有作具体工作的下属幕僚。可谓方方面面、各个部门都留下了王博文任职的足迹,其人的能力和人格不言而喻。
当然,宋朝官员可按官阶依年资升迁。一个平庸之辈,为人口碑不好的人,是不会连连升迁,更不会受到一任任皇帝的试用、重用的。
难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将其收入《隆平集》名臣五十人之中。中华博物审编委员会将其收录《中国古代名人录》,同时还收入《名人大辞典》。历史和现代都对他的生平事迹做了详尽的记录。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