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孝河气脉人杰地灵

2013-01-23 23:06:25来源:临沂琅琊王氏网闫从舜

打印 字号: T|T

                               

    史书有记:

    “孝圣”王祥为中国二十四孝之首,他为人杰,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孝河,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处之域。
    孝河,一名孝感河,又叫王祥河。孝河上有王祥“卧冰求鲤”的典故,留有“孝河凝冰”的景观,为古国“琅琊八景”之一。孝河使人触景生情,敬仰王祥。
    孝河,位于临沂城北,茶山南麓之阳。兰山区白沙埠镇北四里处孝友村之前。为临沂名胜重要的名胜景点。
     琅琊王氏家族之远祖有王吉(前?——前48年),为西汉经学家,系周太子晋的后裔。传到了二十世,到王元时,迁移琅琊,又传到了王元的四世孙王吉。王吉又是汉朝的谏议大夫,开始王氏住琅琊皋虞,移居临沂都乡(诸葛城)南仁里,是王氏居住临沂的开始。故《汉书·王吉列传》称他为“皋虞”人。

    都乡南仁里:

    王祥,出身琅琊临沂王氏高门大族,系王吉六世孙。王氏居住临沂都乡南仁里,在今孝河北岸,传到晋代至明代析置分别叫“王家双湖”和“管家双湖”二村。这里是王祥、王览出生地,因孝河著称。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命名“孝友村”。又一分为二:“王家双湖”为东孝友(村),“管家双湖”为西孝友(村),二村的源头就是都乡南仁里——王祥故里。
    南仁里,据史传有一定的来历,是受儒家思想“仁”的影响,命名都乡南仁里。
   《论语·里仁第四》载:里仁——仁都所居之里。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孔子是说:仁者安仁(安居),知者利仁(聪明)。人如果能居住在行仁道的地方,是最好的。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仁者安仁,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初始,南仁里由此而得名,说明王祥远祖是有仁德的人。据《古代文化常识》载: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为阴;王祥远祖之坟墓在河(孝河)南之阴。这就是王祥故里的风土气脉,王氏家族之府第。

    孝河:

    据志书载:孝河系源出城北桃岭。孝河的名称来源系晋孝子王祥而得名,于是由王祥而得名,于是由王祥“人杰”因而孝河之域“地灵”了。孝河由西向东南又直东经东西“孝友”二村,至孝感都乡至诸葛城(诸葛亮生于斯居此)流入大沂河。由于王元公的缘故,不但给琅琊国(沂州府)临沂城增添了光彩,而且也给这条小河赋予了千秋美名。天有天的灵性,地有地的灵性,人有人的灵性。“三才者,天地人”,天人一体。山有山的灵性,水有水的灵性,山水之间的“孝友村”,因王祥、王览兄友弟恭而得名;孝河因王祥“卧冰求鲤”有千秋名望。

    王祥人杰——孝河地灵:

    王元公,即王祥,字休征,魏晋时人,史书记:“初仕魏,入晋,拜太保,进爵为公。”显赫历史一世,是琅琊国王氏族中的关键人物,其平生功过史书多有记载,而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则是他少年时期的“孝行”。
   《晋书》载:“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怎谮之……母尝欲生鱼,时天寒地冻,祥解衣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破冰下水捕鱼,是渔民的家常便饭,不足为奇,赤身卧冰为演绎。但王祥为一介书生,为了满足继母吃鲤食欲,这样做是一种很可贵的精神。于是这个夸大粉饰的神话故事,就在民间普遍传颂。继母想吃鱼,三九严寒,王祥脱去上衣,赤条条地卧在冰上去求鲤,“纯孝天格”,感动了天神,不但命龙王献鲤,并使卧冰处永不结冰,以表彰孝行。

     王祥:

    在河(孝河)卧冰的事迹,也被列入中国《二十四孝》,成为千古美谈。村名为“孝友”,河称“孝感”,历代以来成为游人墨客凭吊歌咏的名胜之地。孝河上留下了“卧冰”遗迹:约二平方米的河面可容一人的地方不结冰。王祥“卧冰求鲤”处有千古神奇地灵。
    孝河岸边“王祥卧冰处”的石碑早已毁,但凭其“灵迹”,足以使行人指名,令人赞叹不已。该地下临深潭,有小温泉,故其下不结冰。孝河十分美丽,一湾水绿,半河菱莲,夏天荷花粉红,满湾塘鹅鸭,真是“物华天宝”,景物美好,使人心旷神怡。又盛产鲤鱼,不但可奉顺孝亲,又可供应集市。孝河虽小,但自然风光惹人喜爱,孝河的传奇性故事,大有古老文明艺术形象,成为名胜古迹的“灵性”圣地。

     南仁里风土:

    王祥远祖居住地都乡南仁里(后孝友村),人杰地灵,来脉气势因茶山揽怀,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孝河水为血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琅琊王氏名门望族发于汉,经魏、晋南北朝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汉至唐有600多人的名字刻在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同时出了92位宰相(丞相)。古人云:茶山与孝河之间的南仁里为人杰地灵之府第:

    茶山:

    地脉风水灵气悠悠,与孝河同一方向,坐北朝南的气势。历代风水人士认为,阴阳是天地之祖、孕育之宗;临沂的山河来脉气势宜人,山水交汇为全气之地。茶山地势,史传来自天山为源,昆仑山脉在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之上,山回水曲逶迤东南山脉,顺水势万里而行,聚于齐鲁,地脉大气半壁于泰山,一半又顺地势向沂蒙山区迈进,山水相聚,大气盘旋,琅琊国迎接千山万水,被拥护环抱,重叠往复,古为北方一都会——琅琊国都。司马睿为琅琊王时,诸多大臣均已王导、王旷为首的王氏家族属员辅佐,保佑江山有功。
    茶山:有“镇山”之称,民间相传茶山有神茶,地脉成功,大气随地脉盘聚而不散,故为东方大江之北人杰地灵之最。据史传王母娘娘听从天神之命从昆仑山移居来到泰山,从此泰山有“三大”神灵——东岳大帝天下第一男神、碧霞元君泰山奶奶、王母娘娘。茶山寺庙受“三大”神灵所钟,茶山一草一木都有灵气,盘旋于茶山与孝河之间。
    《临沂县志·山川》:茶芽山,临沂之镇山也。山上建有文昌宫,古松昭彰,苍黝隐然。山有阴石洞,山南麓为诸葛城,内有诸葛书院。茶芽山之南为桃花岭,孝河之源出于此,又南为八字山。诸葛城为武侯故里。孝河北岸的孝友村乃为王祥旧居,而八字山史传为王祥墓地,均在茶山之阳。因此,历代风鉴家认为:泰山山脉迤逦东南行,连绵数百里结聚为茶山,灵气所钟,不但出了诸葛亮、王祥这样的忠臣孝子,并且琅琊王氏代产伟人。如被誉为“江左夷吾”的王导、“书圣”王羲之等,莫不是茶山风水所致。这样以来,地以人传,这些历史巨人给山川增添了光辉,茶山被神话起来,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给人以神秘之感……
    据《临沂县志》与《临沂市地名志》载:山顶有文昌宫,山腰建有白云寺,寺前有澄金泉,每日所澄之金适供寺僧生活之资。寺僧欲其多澄,将泉眼凿大,神灵恶其贪,金遂绝迹。山有阴石洞,则称王敖洞,据说王敖修炼之所,后被人说破,遂迁走……又一说山间有青石一片和白石一片,为“文武两块印”,主出忠臣孝子和名将一百零八人,果然出了诸葛亮和王祥这样的大忠大孝。王氏家族出了不少名将和文化名人。茶山有许多神话传说,茶山其东的小山,说是杨二郎担山至此休息,抖落鞋中积土而成。茶山至诸葛城一段,沿途多露出地面的孤石,则说是诸葛亮驱石修城,竣工后解了法术,因此都停在原地不动。茶山之所以在历史上给人神奇之感,由于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功绩被其颂扬神化了。诸葛祖墓(诸葛亮祖母墓)有种种逸事之说。“砌以碎石,灌以铁汁,扣之有声,坚固如昔”等等……

    王元公:

    王元公,即王祥(184年——268年),晋琅琊临沂人,汉末隐居庐江(今安徽舒城)二十年,对继母朱氏仍尽孝至顺,对弟王览更加关怀,教育成才。王览对兄恭有佳。王祥被重用,后任温令(今河南温县西),累千大司农、司空、太尉。英明传千古,他的功绩,史书多有记载,少年行孝之事,南仁里村都夸他是好孩子,是南仁里人的自豪。

    王祥“卧冰求鲤”纪事:

    有一年冬天,古代的冬天十分寒冷,继母想吃鲤鱼,河水结冰很厚(有冰冻三尺之说),王祥心里想:自己年少无钱,上哪里去买鲤鱼?于是上庄前的小河去,解衣卧冰,用身体把冰暖化,抓住了两条鲤鱼,拿回家献给了继母。这就是传说中的王祥“卧冰求鲤”的典故,史书有实记。

    对“卧冰求鲤”典故的诠释:

    一、王祥“卧冰求鲤”是真实的事情,有演义的传说,史书记载的也是确实的真相,后来成神话故事了。王祥继母想吃鲤鱼,鲤鱼在琅琊临沂属于最珍贵的礼物,属上等鱼类。三九寒天,王祥上村前小河去,脱去上衣,赤身“卧冰求鲤”,大孝感动了上苍,命龙王献出双鲤。并使王祥“卧冰处”水不结冰,以彰孝行。因此,王祥“卧冰求鲤”的事迹,成为千古美谈。“卧冰”是真事,赤身是被神化了。
    二、王祥,上村前小河,解衣刚要“卧冰求鲤”时,冰忽然自开,一个白胡子老头手托双鲤跃出送给王祥,并说:“孝心感天地!”王祥刚要说什么,白胡子老头忽地不见了。王祥双手持鲤一对回家,感动了父母。这小河“卧冰处”,自此地下深潭有一小温泉在其下不结冰。这“孝感河”就传开了,叫至今天。
    三、王祥上村前小河,从西上东转悠,学渔民捕鱼的办法“求鲤”,王祥很有心数,按照渔民冬天捕鱼的常识来捕鱼。古代人烟稀少,鱼类满河,多得出奇,严冬风雪时节,冰厚封河,鱼类在冰下,空气稀薄,鱼类闷得很不好受。渔民用大槌打开冰层,鱼类得到空气马上过来,大鲤鱼在上,渔民不用脱衣卧在冰口沿边伸双手,鲤鱼顺手温卧居手上,感觉很好。渔民不用费劲捞上鱼来。用这种办法不用脱衣,卧在打开的冰口边求鲤,把鲤鱼出来。王祥学着这种办法的“卧冰求鲤”,持双鲤回家,父母高兴。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了多少代,故有“王祥故里孝子多”之说,以后成了神话被传至今天。
    四、王祥,为了继母吃鲤鱼,上村前结冰的河上抓鱼。看见渔翁趴在打开的冰口边抓鱼,不大费劲,心里高兴,说:我也这样干。他回家拿来工具打冰,年少力不足,怎么也打不开冰块。古代天寒,俗语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急得他趴在冰上,卧得时间长了,被一老渔翁看见了,过来问清了王祥“卧冰”的原由,好心的老人帮他打开冰冻,有一块冰口,过来一些鱼,老渔翁说:“这回看你的了,自己干吧。”老渔翁走了。王祥看见最上层的大鲤鱼,高兴极了,双手伸向水面,托出一对鲤鱼,回家送给父母…… 
    王祥,关于“卧冰求鲤”的事迹故事,尚有许多趣闻轶事,不再赘述。 

     孝友村之根源:  

     王祥——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王览,王祥大他二十一岁。王祥不但孝顺父母,而且对弟弟王览有爱、友好、友善、亲近、和气。王览懂事后,王祥对王览更加如此,事事以身作则,给王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哥哥王祥十分恭顺,二人手足之情与日俱增。
    王览——同情哥哥王祥,认为母亲虐待哥哥太无道理,也不公平,就常劝母说情。兄弟二人相处融洽,王祥发奋努力读书,有很大的成就,对王览有良好的影响。他们的父亲死了以后,王祥更加孝敬继母,兄弟二人更加团结和谐,奋发努力,王祥的学问有了更大的进步,在社会上也有名气。
    王览母亲:王祥继母,心怀狭窄,据史书记载:有一次竟在酒里偷偷下了毒药给王祥喝,王览因常有提防,他知道后,为了救哥哥,自己故意拿酒要先喝下去,他母亲急了,又不好说明,赶紧夺下酒杯收起酒瓶。从此以后,每逢吃饭,王览总是要先亲口尝尝,母亲怕毒死亲生儿子,这样就慢慢改了不少歹心。王祥从很长一段时间知道了王览对自己的行为,曾对王览说:“吾弟必成大器!”
    王祥,成了有名气的人物,行孝是他从少年时代到成人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他走向社会以后,通过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和社会实践,有了治国的才能,为国尽忠,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魏晋两朝都深受重用,也惠及子孙后代。王祥仕进也惠及王览,应本郡征召,又迁官司徒西曹掾(旧时长官、属员),清河太守等诸多官职,最高为正卿(古时高级官员)。王览后又封光禄大夫,于西晋咸宁四年(278年)病卒,谥号“贞”(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对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王览有六子:裁,基,会,正,彦,琛。其后代人才辈出,家族继起,也均不同程度地受王祥惠及。
     古人云:对父母,孝之理,天性之恩。兄弟——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同根一本。兄则友爱其弟,弟则恭其兄,是谓手足之谊。王祥、王览如此,乃“孝友村”之根源。

    皇上颂扬王祥之说:

    自古颂扬王祥的诗书如山(今之戏剧、影视也连连不断),方志记载正本很多,今记述二则:
    1、王祥是贤人,古代有人赋诗赞佩他。据《沂州志》载:

     镇日东风鼓翠澜,长日吹遍水如乾。
     银屏皎洁连川合,碎石棱层映月寒。
     堤半鹭联飞始见,波心鱼隐钓犹难。
     王祥一去今多载,留得冰模与后看。

    这是古人对王祥的一种心情,这诗有特殊人物,有古情古意,是历史时代的一面镜子,永放光亮。

     2、临沂地方记载皇上赞诗:
    大清乾隆皇帝下江南私访,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路兰山县(临沂),正月三十日驻跸黄土埝(今临沂市罗庄区罗西办事处),知道了临沂“五贤”人物,为此写了一首七言诗赞扬“五贤”,后人刻于碑,叫“御碑诗”,立于“五贤祠”(原临沂县图书馆院内,今移王羲之故居东南端)。原诗为:

    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真。
    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

    这“五贤”是晋孝王祥和王览兄弟,唐忠臣颜杲卿和颜真卿叔兄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全人。但“首贤”为王祥孝人。

    王氏家族,历代文武名人辈出百余人,王览曾孙王羲之为一文人代表。

    说明:2005年8月16日《临沂广播电视报》第33期14版发表了《孝河人杰地灵》一文,在原稿基础上增添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