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帝国的兴亡

赵匡胤挥戈跃马叱咤风云图
前 言
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当朝都称万岁,但是,改朝换代却在不断地更迭。被统治的阶级集团向往美好、寻求改变现状,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办好事。它在夺取政权的前后是革命的、是蓬勃向上的。坐了天下,成了统治阶级集团的一部分人就开始贪图享乐,有的逐步走向贪渎腐败,如果越来越大面积的漫延,得不到遏制,而走向腐朽没落,失去民心的最终,将被新兴的革命集团所推翻。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失人心者失天下。
无论夺得政权或者失去政权,还有其它诸多原因,如:治国方略、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科技和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各个朝代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下面我仅谈谈赵宋王朝是怎样兴起、又是如何灭亡的。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手头史料又不丰富,谬误在所难免,恭请专家、学者以及广大史学爱好者们不吝雅正。谢谢!
一、北宋的兴起与繁荣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1、武装夺取政权
兵燹四起的五代十国时期,谁的兵多将广谁就可以去争当皇帝。郭威奉命北上抗击契丹。中途说是有人把黄旗披到郭威身上,拥其返回都城,郭威登上了帝位。时任后周殿前都检点的赵匡胤亲自参与了这场兵变。后来,赵匡胤和他的谋士们通过陈桥驿兵变,又从后周的弧儿寡母手里夺得了政权,于公元960年建立了赵宋王朝,后人称其为北宋。接下来,宋太祖诏令张永德、慕容延钊、李处耘、王全斌、刘廷让、曹彬、潘美等大将分别率兵剿灭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地区,与辽和西夏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2、从建立中央集权到个人独裁统治
北宋疆域图 宋太祖模似像
宋太祖及其赵普、赵光义智囊团骨干,都是从军阀混乱中摸爬滚打中闯出来的。他们知道蕃镇的权力过大,削弱了中央政权,导致了唐帝国的灭亡。所以,他们夺得了政权以后,就着手削弱蕃镇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此举为巩固宋帝国的统治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通过兵变登上帝位的赵匡胤,最害怕手下的武将、特别是高级将领也用兵变把他赶下台。为此,围绕以加强个人极权为目的的政治军事体制的改革中,他想尽了办法、采取了各种举措,对国家机器、特别是军事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变革。首先用经济赎买政策,收回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高级将领的兵权。这就是所说的“杯酒释兵权”。
还有明升暗降贬职等妙招。从中央禁军调往地方而打入冷宫的,如:立了大功的武将,慕容延钊贬到了襄州,李处耘贬到了淄州。北宋杰出将领王全斌统帅五万军队,用66天时间灭亡了建国40年、拥有20万军队的后蜀。创造了以少胜多、神速进兵战例的卓越军事家,非但不给奖赏,险些以罪该大辟而丧命。
宋太祖为了个人独裁,把权力集中到他一个人手里。还采取了很多削权、分权和相互钳制等措施。A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三帅)统领。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而由枢密院(文官)负责军务亦直接对皇帝负责。而枢密院虽可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统军是战前由皇帝临时授命的。亦常常更换,打完仗就得交回兵权。这样就导致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B分割宰相权力;宰相下增设“参知政事”。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政大权。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财政大权。C削减长官的权力;州郡长官不能兼任一个以上州郡长官。州郡的兵权、财政和司法大权归朝廷所有。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另设“通判”牵制。宋太祖的加强中央集权举措前阶段确实起到了稳定政权、巩固政权的作用。但是,后来一味发展到由皇帝一人总揽大权,则降低了施政效率和军事实力。
3、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
由于宋太祖害怕武将兵变,制定了“抑武重文”的根本国策,使宋朝成了文人的天堂、从客观上说这种政策,为发展文化科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而宋太宗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在发展科举制度方面,在位二十一年通过科举而得官者将近万人。宋仁宗在位四十一年单由进士而得官者就有4517人。吸纳造就了数量庞大的地主阶段知识分子成为封建帝国忠顺臣仆,进一步巩固了宋朝的统治基础。
北宋的文学艺术名人辈出、作品济济。宋朝的科举制度为文人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著名的文人有: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苏轼、欧阳修等等。而宋朝的词作品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它与唐诗成为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宝。在绘画、书法艺术上首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跃然600人的长卷,生动地描绘了汴京的风貌。
北宋称得上中国文学方面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其中雕板印刷术在北宋飞速发展,广泛用来刻印书籍。开封、杭州、建阳、眉山都是印刷业的中心。北宋纸的种类很多,竹、藤、楮、麻等都是造纸原料,它们为北宋的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北宋年间,由于统一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在相对安宁环境下,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我国四大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和发扬的。由于战争的需要,在宋朝火药被首次应用于军事。西方各国现代战争武器就是由北宋经西亚各国传播的火药制造工艺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北宋建国后虽剿灭了五代十国的那些地方割据政权。但与“辽”和“西夏”进行着旷日持久的长期战争。败多胜少、一直未能收复失地。直至公元1004年,宋真宗与辽国澶州订立停战和议,结为兄弟之邦。虽然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岁币”委曲求全,但随着边疆战事的解除,国内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期间,西夏对宋又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双方损失都很大,无奈之时,双方订立了“庆历和议”。规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宋朝册封。和上次要当辽的兄长一样,得到了面子,却要每年付给西夏大量的“岁赐”。这样使西北边境平静了二十多年。虽然用金钱买和平屈辱,但客观上却有利于开展政治改革和发展经济。后来就有了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仁宗、英宗、神宗时期的社会稳定,带来了经济进一步发展,文化盛极一时。农业、手工业、采矿冶炼业、漕运造船业和商业等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唐玄宗天宝年间年铸币才32万贯。而从宋太宗时起年铸钱达80万贯。亦逐年增加,至神宗熙宁六年竟变达600余万贯。国民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此时产生了全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非常发达,处于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其社会经济生产总值达到当时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
北宋都域汴梁
5、北宋都城汴梁,世界第一大城市
北宋经过太祖、太宗年间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蓄精图治,以及仁宗、英宗、神宗时期上百年的全国上下努力拼博,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文化最发达、科学技术最先进、经济最富裕的帝国。这时帝国的都城汴梁其规模甚至超过了盛唐的长安城。它由宫城、内城、外城三重城相套、非常齐整。外城南北长5800米,东西宽4800米。称作“御街”的中心街道宽200步,路两边是御廊。允许市民在御廊开店铺和沿街做买卖。城中店铺达6400家之多,为了活跃经济文化生活,还开辟了“瓦肆”,简单的瓦房或由竹、木、席等材料搭成的大棚,棚内有勾栏界定演出场地,最大的棚内可容纳数千人,配置有餐饮、酒肆、茶楼、杂耍等,可谓文艺、娱乐、餐饮的大世界。汴梁城市人口26万户,约140万人,为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第一大都市。汴梁的繁荣景象,“清明上河图”为其提供了形象而有力的证据。
汴梁不仅是中国第一座文艺复兴的“不夜城”,而且是座国际商业大都市,你看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在瓦肆里,到处可见外国人的身影,尤其是中亚各国的见多。北宋建国不久,远在西亚的大食国(阿拉伯帝国)就向北宋遣使入贡。在公元968——1116年的一百五十年共入贡达四十八次之多。东南亚诸国也积极向北宋入贡,交趾国进献的贡品有七宝装交椅等数十种。中南半岛的真腊国、苏门答腊的三佛齐国、爪哇的阇婆国等都献了珍稀贡品。列国来朝的盛况,使北宋在外交往来中出尽了风头。
徽、钦宗二帝被掠金国
二、北宋的腐朽与灭亡
北宋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宋徽宗统治时期,文化、科技、经济还是非常发达的。但是,宋徽宗是个有名的昏君。到处乞求和平,为此要向“西夏”、“辽国”、“金国”支付大量的岁币,宋徽宗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就于1111年设立“西城括田所”专门搜刮民财。梁山泊的农、渔民交不起沉重的赋税,就武装抗租抗税,爆发了以替天行道、杀富济贫的“宋江起义”。1120年方腊又率众在安徽歙县七贤村发动了“方腊农民起义”,后来虽被宋徽宗镇压下去,但元气大大受到了损伤。
百多年来宋廷从未忘记收复燕云十六州。早在政和元年(1111)宋徽宗就派大宦官童贯出使辽国,带回的燕人马植(李良嗣)奏女真对“辽”恨之入骨。若与女真结好,相约攻辽,则燕地可取。宣和二年(1120)宋再遣李良嗣使“金”订立“海上之盟”。相约共同伐“辽”。经过讨价还价,宋年付给40万岁币及赋税,金才把燕云六州的二十四县交给宋朝。辽朝被灭亡了,但在联合伐辽的军事行动中,金朝统治集团看透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乘机侵犯北宋。
宋徽宗听到金兵南下消息后,不敢亲自担当领导抗战的责任,急忙传位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宋钦宗迫于形势起用主战派李纲为亲征行营使守备京城,此时金兵已兵临城下。在坚守的宋军击退金兵的情况下,惧战的昏君竟派使臣去金营议和,答应割地赔款。李纲等反对议和又被罢免,这时宋朝各路勤王兵二十万人已陆续赶到了前线支援。
三十万将士决心浴血奋战,汴京尚未攻破的情况下,钦宗竟然亲自到金营求降,卑躬屈膝地献上降表,还下令各路王兵停止向京城进发,甚至镇压自发组织起来抵抗的军民。任凭金兵肆无忌惮地抢刮,汴京民众遭受着巨大的灾难。就连两位皇帝、后妃、宗室、贵戚等3000余人连同大量宝玺、珍宝、财物也被掳去金国。北宋从此灭亡,徽钦宗二帝也屈死金国。这就是奇耻大辱的“靖康之变”。
三、南宋的复燃与覆灭
1、怕打吓破胆苟且偷安
宋高宗赵构模似像
北宋亡国前后,赵构奉钦宗之命,与张邦昌一道出使金国求和。路过磁州(冀?磁县)时,州官宗泽劝阻他说“金国已兵临城下,求和还有何用,岂不自投罗网”。百姓也拦住他的马,不让他北去。赵构自己也害怕被金国扣留。便顺势驻留相州(豫?安阳市)。号河北兵马大元帅。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豫?开封),北宋灭亡。赵构在南京应天府(豫?商丘县南)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年号“建炎”。赵构即位后,在金兵追击下,不断地南逃。
高宗即位初期,虽曾起用李纲为相、宗泽为东京留守,发动军民抗金。但不久就罢了李纲,启用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把宋军防线从黄河一线撤至淮、汉、长江一线,从而使抗战形势逆转。使得金兵分三路轻易渡过黄河,不到三个月占领了西自秦州(甘?天水市)东至青州(鲁?益都市)一线的广大地区。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八年(1138年)的十余年间,高宗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军。他否定了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南逃至临安(浙?杭州市)定都。高宗置之不理宗泽力劝其回汴京坐镇的建议,沉迷于偏安一隅。
宋高宗逃抵临安后,为形势所逼,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将领抗金,后又任用秦桧为宰相,对金以求和为主,并一味屈膝妥协。岳家军抗击金兵,经河北之战,威名远扬。牛头山救驾、朱仙镇大捷。直捣黄龙府之际,朝廷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回京。不久,因岳飞坚决反对议和投降,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父子杀害于杭州大理寺风波亭,制造了这起千古奇冤。赵构这位昏君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与金朝订立了“绍兴和议”对外称儿子,对内称老子,他们残酷地镇压了洞庭湖地区的钟相、杨么农民起义。绍兴三十一年,金废帝撕毁和议,再次大举南侵,当难以为继时,赵构宣告退位,禅位于太子赵慎,退居德夺宫。
2、经济繁荣富而不强
笔者在北宋的章节里,大量谈到过宋朝文化发达,科技先进、经济繁荣,打造了当时世界上无以伦比的唯一超级经济大国。经过北宋百多年的努力经营,无疑为南宋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南宋的历届统治者单纯发展经济还是煞尽苦心成绩斐然的。他们不但埋头搞好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国内经济,还会造就万国货物云集,对招商引资业绩卓著者授给“承信郞”。宋室南渡后继承发展了这个当时最富裕的国家。但是,作为当时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反遭科技落后,经济贫穷的西夏、辽国、金国、元帝国的欺侮、侵略和灭亡。这是为什么?简单一句话:“富而不强照样挨打”。
3、崖山一战全军覆没南宋亡国
文天祥大义凛然 广东江门 崖山海战旧址
公元1276年二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粤?江门市)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数十万兵力、战船两千余艘,最终宋军全军覆没,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九岁的皇帝赵昺蹈海殉国,赵宋王朝灭亡。
1276年初蒙古铁骑挥军南下,临安沦陷、南宋朝庭土崩瓦解。是年五月,旧臣陸秀夫、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拥立赵昰即位,是为端宗。当时南宋虽投降元朝,但福建、两广大片地区仍处流亡小朝庭的控制之下,李庭芝也在淮东、淮西顽强搞元。十一月元军逼近拥有17万正规军、30万民兵、万名淮兵的福州。本可大战一场,但主持朝政的左丞相兼枢密使陈宜中胆小怕事,不战自撤四下逃亡,转辗泉州、潮州、惠州等地后,借口联络占城一去不返。
景炎三年(1278)四月,年仅11岁的端宗病死而群龙无首。陆秀夫等眼看小朝庭又将分崩离析,再拥立年仅七岁的赵昺为帝。元军步步进逼,张世杰雷州失守后,将流亡政权迁到崖山,此时,宋军尚有正规军加上民兵20万人,而进攻元军仅数万且不善水战。占有优势的宋军,由于张世杰指挥失误:一错、放弃对入海口的控制。二错、把千余战船贯以大索结成水寨。由于丧失了主动性,后来大批元军赶到、控制了崖山之南的出海口,切断了宋军退路,使其陷入孤立无援的待毙境地。此后十多天中,靠干粮充饥,无淡水以海水解渴,严重削弱了战斗力,当元军发起总攻、宋军便全军覆没。
说崖山海战空前惨烈,更多体现在为了不使战舰落入敌手,宋军将数百艘战舰自行凿沉。为不被残暴的蒙古政权所奴役,超过十万南宋军民纷纷韬海自尽。在震古烁今海战中,他们输得如此大义凛然!正如文天祥所作、千古传诵的《过零丁洋》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住丹心照汗青”。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虽然张世杰、陸秀夫等人对战术层面负有指挥失当责任。但是,战略决策上的投降路线所造成的罪责,则应由宋朝最高统治者的老祖宗来承担。
四、两宋亡国原因关键在于战略决策错误
北宋从太祖到钦宗计9位皇帝,历时167年被推翻了。南宋从高宗到帝昺计9位皇帝,历时152年又被赶下了台。所有地球人都知道经济贫穷会挨打,科技落后也会挨。而两宋文化科技非常先进,国民经济高度发达。这样一个富得流油的泱泱大国,一开始就受到经济、科技都落后许多的西夏和辽国的侵扰及讹诈。后来,北宋被金国所灭。南宋又死在蒙古草原民族建立的元帝国手里。这些都属于历史特例。
一个个国家被消灭,原因多多且不尽相同。什么土地兼并严重,税赋负担太重激起农民起义。什么宦官当道、奸臣专权、勾心斗角、政治腐败致民不聊生等等,这些都是现象、都是战术层面的问题,本文暂且不讨论。这里只从战略层面探讨两宋亡国的核心原因。笔者以为两宋之所以被消灭,来自三个形势认识的错误,导致三个战略决策的错误。总的病根在于封建独裁体制,凡事皇帝一人说了算。下面一一进行阐明:
1、三个形势认识的错误
第一个形势认识的错误是:由于赵匡胤是五代十国时期涌现出来的战将,他熟知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唐朝灭亡。同时他又亲眼所见一个个皇帝被推翻。而推翻的争段都是通过兵变来实现的。并且,他与赵普、赵光义还参加了郭威兵变的军事行动。还从中学得经验并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成功地登上了北宋开国皇帝的宝座。他深知兵权的重要性,也就担心别人用兵权夺他的权。于是通过杯酒成功地释了一些重要将领的兵权。继而采取了一系列抑制武将的措施,开始确实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后来他在兵权形势认识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钻进了死胡同。对昔日的老战友百般猜忌,甚至把国家军队也看做对自已的威胁。所以,只有把所有兵权都集中到他一个人手里才肯罢手、才放心。
第二个形势认识的错误是:实际上从北宋到南宋,无论西夏、辽国、金国还是蒙古这些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都在程度不同地从畜牧业经济结构逐步向农耕经济结构转化。有的早在唐末就开始进行农耕生产,到了宋代他们积存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宋朝的最高统治者对形势的认识却停留在老皇历上,没有把土地看做生命线。以为这些游牧民族南下战争的目的只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宝货物,抢了就会北撤。既是讹诈支付他们一些岁币也能打发他走。以为他们不想要土地、也不会在中原建立国家。还以为会像以往那样,游牧民族与汉民族的战争最终都是以汉民族的胜利而告终。
第三个形势认识的错误是:宋朝最高统治者的“宁赠友邦,不予家奴”,“攘外心先安内”和“宁不攘外也要安内”等错误认识。朝庭对国民缺乏民族感情和责任。对农民起义则坚决镇压,根本不去反省自已的国内政策。
2、战略决策的错误
第一个战略决策错误是:错误抑武、自残国防力量,处处挨打。北、南宋的科技、经济是高度发达的。但没有把强大的经济实力转化、整合为包括强大军事实力的综合国力。由于宋太祖无时不刻都在担心兵变,对掌握兵权的武将、特别是高级军事将领猜忌、监控、打压、甚至迫害。大批像北宋名将王全斌那样创造以少胜多、高速推进战例的军事奇才被边缘化、被埋没、被赶出中央禁军、被贬职到地方任闲职去了。有的还关在监牢里。中央禁军由不懂军事的(外行)文官充任枢密使。有的简直就是胡乱指挥。为了抑武竟不惜牺牲国防力量 。此抑武错误行为成了赵宋王朝的祖传家法,一直延续到亡国。另外,从国防角度京城建在汴梁(豫?开封)就是一个特大错误,这里一马平川、没有天然屏障、没有战略纵深而易攻难守。加上宋朝最高统治者的“抑武重文”和“守内虚外”的错误政策进行军事部署,禁军的一半驻防京师及附近。小半分戍全国各地要冲。只有很少禁军驻防边境。所以,辽军、金兵、蒙古骑兵随时冲过边境就兵临汴京城下。抑武降低了部队的战斗力。削弱了抵御外敌的国防力量,使宋军不堪一击。
第二个战略决策错误是:投降主义外交深陷四面楚歌。纵观两宋外交,很难看到像“合纵联横”或三国鼎立等那样对敌国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成功外交。宋朝的军事成语我只知道一个愚弄百姓的“泥马渡康王”。两宋外交一开始死要脸活受罪,图虚不图实,只要你承认大宋是正统的真命天子、那怕是名义的,接受册封对宋称臣,他们就慷民之慨,大把地撒票子、美其名曰:恩赐岁币。那怕称宋庭为大哥,也大量给钱。遇上天灾或人祸,老百姓已经活不下去,还说有的是钱。他们强挺腰杆动不动就给钱,吃大了辽国、金国、蒙古铁骑的胃口,这时不给宋大哥面子、他们要价越来越高,最后还大量掠夺土地。宋朝的最高统治者就耍眼了。他们手上的军队也被抑武折腾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不能打仗的常败军队。于是他们就妥协退让、屈辱求和、赔款割地,走上了一条彻头彻尾的投降主义外交道路。
第三个战略决策的错误是:“攘外必先安内”。消极抗战、积极压内。宋朝的最高统治者,把“攘外必先安内”、甚至“宁不攘外也要安内”和“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当做施政法宝。宋太祖带的这个坏头到了虽不甚懂得打仗、但善于出鬼点子的宋太宗手里进一步得到了发挥,他把外患比作一般的边事,却把内忧当作心腹之疾。不言而喻对外卑躬膝称儿子,对内强横霸道称老子,他们把重点放在内部、防范武将镇压民众,有时为了满足外敌竟杀害自己的武将文臣。失去了民心、军心,又进一步削弱了自己抵御外敌的整体实力。
3、亡国的总根在封建独裁专制统治
以上已详述了两宋亡国原因关键在于三个形势认识的错误,导致了三个战略决策的错误;宋帝国这个巨人先天不足,从生下来就患上了致命的畸形绝症。不要看他个子长得高大 ,文化发达、科技先进、经济富裕好比上身长得肥胖。由于负责决策的大脑导致国防力量的下身瘦得承不起人,上重下轻,不但跑不过人家,一摔跤就难爬起来,最后躺在地上一动不动了。
错误的决策好比大脑紊乱。后来的宋军,这支中国历史上最衰弱的国防军好比瘦得承不起人的下身。两宋之所以亡国,最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当年北宋名将王全斌率领五万宋军征战后蜀不是威震敌胆、所向披靡而无敌于天下吗?为什么后来的宋军在经济不断富裕的情况下,反而变得越来越不堪一击,甚至兵力强于敌军数倍、上十倍的优势,意会吓得不战而退或束手就擒呢!关键是宋太祖抑武的战略决策错误反而作为所谓祖传成功家法长期延续,这个恶性肿瘤越长越大,毁坏了宋军健康的机体,敲响了宋朝的丧钟。
为什么宋太祖会有这么大的能量,一个人隔代都可以断送赵宋王朝,其根源就在皇帝一人说了算的封建独裁体制。个人的脑容量再大总是有限的,包括聪明绝顶的伟大历史人物。要杜绝上述此类悲剧发生。就要有一部百分之百君臣民众必须共同恪守的“国家大法”及一整套与其保持高度一致的“制度”人人都要受该制度的约束。不许任何人凌驾于国家与法律之上。如果时空可以回转的话。就应该引进千年之后的今天、越来越被普遍采用的共和国体制。实行既有竞争机制、又有监督机制、还有充分民主的集体领导体制。如此之说,只是一句戏言。或者说是广大民众的一个美好期望。
笔者 王雄文2000年与学者进行交流
笔者简介
王雄文,字文萃,号文庙居士。男性,南昌人氏,一九四零年生。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理事。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副研究员。曾任江西省摩托车商会常务副会长,南昌长江物资工贸公司董事长。江西省诗词学会、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西省电影家电视艺术家协会、南昌市音乐家协会、南昌市楹联家协会、南昌市作者协会等会员。作品主要有《王雄文诗文选》、《王雄文诗歌记实系列电视作品汇集》,史学、谱牒(姓氏)文化论文等。联系方式 手机:13907087840 电子邮箱hzwxw8888@sina.com
主要参考依据
【1】中华书局出版,元脱脱等撰《宋史》全套
【2】《钦定四库全书》宋史部份
【3】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通史》宋朝部份
【4】中共党史出版社 李蒙著《帝国的黄昏》
【5】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蔡东藩著《宋史演义》
【6】江苏文艺出版社李元亮著《赵宋王朝》
【7】时代文艺出版社余耀华著《这才是宋史》
【8】笔者论文:《北宋名帅王全斌本末考》及其参考资料
【9】笔者论文:《呼吁:秉公为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翻案》及其参考资料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