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国史为魂 世源必清——再说三槐王的上源

2013-01-23 22:49:30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中华王氏文化研究通讯(以下简称通讯),就三槐王氏上源属琅琊王,已上千年历史,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最近几年《通讯》用所谓的考证,不查史料,不查方志,不查国史,专门考证零散家谱,在王通至王乾段有《二十五史》的史载资料为证“做幌子”,因此以永泰谱的世系为主线,通过拼凑、填入,去伪存真,适当修正,把三槐王氏上源归属为太原王。这不是对太原、琅琊两大系统的真实写照。事实胜于雄辩,以史料为依据,国史定乾坤,比较对照明是非。运用具体事例,证明三槐王的上源是琅琊王,不是太原王。王言的父亲是王抟,不是王乾。

(一)

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记载“曒生宠,宠生仲连,生绍,生玙,生及,生钅岁,生抟,生倜、倓、伦”并王言。

二、王庸敬的《琅琊王氏通谱》中对三槐王氏源自王导的一个流传较广的记述是说三槐开基祖王言是唐末宰相王抟的儿子。

三、在王庸敬所编著的《王氏通谱》卷二、三(2册),卷七(5册),卷八(6册)等谱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王言出自琅琊世系王导的阐述为:太子晋33世:导—34世;洽—35世;珣—36世;昙首—37世;僧绰—38世;俭—39世;骞—40世;规—41世;褒—42世;鼒—43世;宏直—44世;綝—45世;曒—46世;宠—47世;仲连48世;绍—49世;玙—50世;及—51世;钅岁                  —52世;抟—53世;言。

上述三项,是《通讯》43期上刊用的史料原文。

四、《三槐王氏通谱》卷一的第一句“唐相抟四子”,即唐朝宰相王抟的第四子言,是五十三世,生平事迹在谱上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五、《琅琊三槐王氏宗谱》……王氏自周灵王太子晋受姓十八传至武成候离,生二子,长曰元,次曰威。避秦乱,元居即墨为琅琊王氏,威居晋阳为太原王氏。太原之后自另有专谱。琅琊自元四传至汉谏大夫王吉为临沂之祖;吉九传至晋丞相导为江左之祖;导十一传至唐石泉公綝,家咸阳为渭南之祖;綝九传至唐黎阳公言,居莘县为大名之祖;言之孙宋晋国公祜,自大名而汴梁,手植三槐于庭,为三槐王氏之祖……。

六、《琅琊王氏宗谱》卷之二(王国楝纂),从王吉—王骏—王崇—王遵—王音—王仁—王融—王览……。

七、《琅琊王氏宗谱》(王事历朝先正事畧),以王览为始祖,王裁为二世祖,三世祖王导……二十世祖彦平(即王抟),二十一世祖节(即王言),二十二世祖泽,二十三世祖祜……。

八、《王祜传》王祜是北周王褒的后代,三槐王氏的始祖。褒长子鼒,鼒次子弘直,弘直第四子綝,綝第三子曒,曒长子宠,宠子仲连。仲连子绍,绍子玙,玙长子及,及长子钅岁                  ,钅岁        子抟,抟第四子言,是王祜的祖父。言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年),初为滑令,世居渭南,因父抟遭人陷害,被赐死于蓝田驿,言遂迁居魏州莘亭县。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卒,年六十二岁。

上述八种史料,样样都是记载为王抟的四子言或叫抟生倜、倓、伦、言。

当代姓氏学专家王大良先生著的《中华姓氏通书·王姓》第151页,表十三琅琊王氏世系表,从王吉至王言共二十九世,其世系是:王吉—王骏—王崇—王遵—王仁—王融—王览—王裁—王导—王洽—王珣—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王鼒—王弘直—王綝—王曒—王宠—王仲连—王绍—王玙—王及—王钅岁            —王抟—倜、倓、伦、言。

《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中》对琅琊三槐王氏世系源流的记述为:从太子晋一直记述到18世王离,与太原王氏的祖宗世系名录是一致的。19世元—元四传至吉为24世—25世骏—26世崇—27世遵—28世音—29世融—30世览—31世裁—32世导—33世洽—34世珣—35世昙首—36世僧绰—37世俭—38世骞—39世规—40世褒—41世鼒—42世弘直—43世綝—44世曒—45世宠—46世仲连—47世绍—48世玙—49世及—50世钅岁                  —51世抟—52世倜、倓、伦。这是新唐书从太子晋记至52世,中间只缺王仁一个世系。(新唐书1927页至1992页)。

综观上述八种史料及当代专家学者的著述,与国史《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中》记载的琅琊三槐王氏世系源流,从太子晋起一直记述到三槐王氏祖王祜的55个世系,与新唐书比,只差王仁一个世系,与八种史料及当代专家学者的著述比,一个不缺,完全吻合。这充分说明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不是太原王,王言的父亲是王抟,不是王乾。这全是国史《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中》的记载,原文照搬,不容质疑。

(二)

太原三槐王氏的世系源流,是以永泰谱的世系为主线,在三沙、上梅、永泰等三谱中适当去伪存真。又参考三沙、上梅、后港等谱进行严格考证和修正,通过拼凑、填入的世系源流,没有历史证据,很不真实。下面,用四方面的史载资料与太原三槐王氏的58个世系源流作对比,其世系为:

①太原王氏历史名人传有:

《王允传》从34世王述(新唐书记述为王实),35世懋,36世宏。

《王僧辩传》从19世威、29世霸、30世殷……34世述,35世懋。

《王通传》从42世玄则、43世焕、44世虬、45世彦、46世杰、47世隆、48世通、49世福祚、50世勉、51世怡、52世潜、53世质。去掉两个重复的,实际只有十八个世系。

②史载文献,王庸敬著的《王氏通谱》中王威至王通的世系源流为:19世威、20世志、21世珣……29世霸、30世殷、31世亥、32世岱、33世卓、34世述、35世懋、36世宏、37世0、38世0、39世寓、40世牢、41世秀、42世元则、43世焕、44世虬、45世彦、46世杰、47世隆、48世通,共21个世系。

③当代姓氏学专家王大良先生著的《中华姓氏通书·王姓》上只记王霸长子殷,殷四世孙实(述),实生三子,允、隗、懋。就是29世霸、30世殷、34世实、35世懋。以后就没有与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相吻合的世系了。

④《新唐书·宰相世系二中》(1955页至1969页),对太原王氏的世系源流记述为:从一世祖太子晋至18世祖王离,太原、琅琊两系的祖宗世系名录的记载是一致的。19世威,威至9世孙霸,霸为29世,30世殷,殷四世孙实为34世,懋35世。加太子晋至王离的18个世系,新唐书上共有23个世系与太原三槐王氏的世系源流相吻合。

上述史料中,新唐书没有王乾的记载,《王通传》没有王乾的记载,《王允传》、《王僧辩传》没有王乾的记载,王庸敬著的《王氏通谱》没有王乾的记载。除赵孟頫在《宋尚书……王公纪畧》中称:王祜的曾祖为乾,即王言的父亲谓王乾。这句话是“孤证”。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史载资料上都查不出来有王乾的记载。更不用说王乾的儿子是王言的记载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对太原王氏的世系源流,都是在史载文献、历史名人传、当代专家学者的著述和新唐书上的记载抄录过来的,原文照搬。社会散存家谱错乱太多,只能做参考,不能作为定性的依据,更不能搞填入、拼凑世系。

《琅琊三槐王氏宗谱》开头的一段文字记载:从来家谱之失实,大率于前代之。有勳望者则入之,有行慝者则出之,有并非同宗,因其附攀曲为联合,是实之诬祖。有本系嫡支,因其式微置勿收录,是实之弃祖。甚至各私其祖,混淆其派,纷然各相角立者,此家谱之所以可憑而不可憑也……(标点符号系编者所注)。这里讲得非常明白,以永泰谱为主线是失实,绝对不准确,是实之诬祖。

(三)

①关于王乾、王庆存和王言他们的出生时间和地点,从一些史料上看是有矛盾的。王庆存根本没有出生时间和地点。王乾也只有出生地,即山东大名莘县人,没有出生时间。《通讯》上说王言出生在山西省太原祁县人,《三槐王氏通谱》卷一记载,王言世居渭南。《王祜传》记载,言生于唐咸通十年(869年),初为滑令,世居渭南,因父抟遭人陷害,被赐死于蓝田驿,言遂迁居魏州莘亭县,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卒,年六十二岁。从上述三个人的出生时间和地点看矛盾重重。王言始定居山东莘县,定居绝不等于是王乾的儿子,就是出生在山西省祁县,更不等于就是山东莘县人王乾的儿子。

中华王氏网2011年7月17日载:“山东莘县说王言是王练之后纯属臆造,不能说王练在那里做过官,以后当地的王姓就是他后人;比如琅琊东晋的王珣王珉两兄弟曾在虎丘建舍,总不能说整个三沙王氏都是王珣王珉之后而不是南渡而来的吧?”由此而论,不能说王言始定居山东莘县,就是莘县人王乾的儿子吧。王乾和王庆存的出生时间和地点,究竟是什么地方,至今未弄清楚,怎么能说王言是王乾的儿子呢?

②《通讯》在考证总结报告上的一、二例说明什么?第一例的《三沙王氏全谱》中,从20世忠到37世坦,先琅琊后太原混在一起,其中20世忠到31世是琅琊王氏,32世泽至37世坦是王霸次子“咸”的后裔,为晋阳派,不属祁县支。

第二例的《上梅王氏通谱》中,从20世忠到27世崧都是琅琊王氏世系。

上述两例说明,平均都在10代人以上,多的12代,间隔时间在300年上下,这是《通讯》在考证总结报告上讲的。实际上远远不止十二代,王元至王抟就有34世,琅琊王的记载超过三槐王祖王祜,一直记述到现在。这样的世系源流,怎么能说成是先琅琊后太原混在一起呢?清一色的琅琊王氏,插色的都没有,历时上千年,实实在在的琅琊王氏世系,为什么现在要归属为太原王氏呢?不符合历史规律,没有科学依据。

③太原王氏以永泰谱为主线,背离《通讯》自己规定的考证方法和依据:一是史、志、谱综合考证:凡国史、方志中有记载的则先以国史为准,次以方志为准。凡国史与方志中无记载的,则参考经典谱或有关比较严谨的支谱的记载,当不同谱有不同记述时,则以多数谱的记述为准。此规定,做的与说的完全搞颠倒了。根本不是依国史、方志在先为准,而是以永泰谱为准,是有意识的颠倒。《通讯》收集的史料比较齐全,就是不查、不用、不敢公开。专找错乱甚多的零散家谱为考证依据。只有如此,才能在少数家谱中,找出三槐王氏的上源是太原王的记载。找国史、方志和经典谱,找不出三槐王的上源是太原王的记载,达不到改变三槐王氏上源的目的。二是统一郡望始祖。为便于考证辩析,琅琊王氏以王元为始祖,太原王氏以王威为始祖,二者世系图均以太子晋为一世祖。《通讯》45期对太原王氏中划分为前太原王和后太原王等进行确切的定义。《通讯》55期又决定取消“前太原王”的提法,对此世系段中的“太子晋至王元、王威”的世系就作为太原王氏中的一个分段世系。琅琊王的上源又如何提法?《通讯》为把三槐王归属为太原王,对王氏族姓的名称,改过去改过来,搞得很乱。《通讯》还好意思说,决定取消“前太原王”的提法,有利于宗族团结,这是在说“疯话”,有利于哪个宗族团结?

④新唐书从王威至王霸段,中间空缺九代,《王氏通谱》补上20世志,21世珣两个,尚缺7个世系。殷四世孙实(述)中间空缺三个世系,也由《王氏通谱》补起来了。《王氏通谱》记载的37世和38世两个世系是空缺,54世至58世共5个世系是空缺,三项相加共缺14个世系。现在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从太子晋起至王祜止,共58个世系,一个空缺都没有了。这些尚缺的世系,是用民间相应的人物填入、拼凑补满起来的。《王氏通谱》记载37世、38世是空缺,现在用括号填入(并)和(杨)。《通讯》55期有人提出25世和26世两个彝彜实际是一个。这个世系确实有问题。用拼凑、填入的世系,总是搁不平。

⑤《通讯》43期提出在王通至王乾段有《二十五史》的史载资料为证,因此以永泰谱的世系为主线……《通讯》44期提出考证的依据是用《二十五史》进行对照……《通讯》49期对三槐王氏上源世系的补充考证……因为尽管在王言的父亲问题上,有属于琅琊王氏世系王导后裔的“王抟”说,王羲之后裔的“王冕”说;也有属于太原王氏世系的“王乾”、“王哲”、“王彦英”等说。由于在我国《二十五史》中无记载,比较有权威的还是“史料”中的元代重臣赵孟頫在《宋尚书……王公纪畧》中称王祜的曾祖为“乾”,即王言的父亲谓王乾。……除赵孟頫的一句话外,在《二十五史》和史载资料上找不出来有王乾的名字,更找不出来王乾的儿子叫王言的记载。这里说明王通至王乾段有《二十五史》的史载资料为证,纯属假造。由于在我国《二十五史》中无记载,才是真言。

《通讯》口口声声说,以《二十五史》为证,确根本没有把国史和名人著述的史载文献放在眼里,目中无人。如在考证总结报告上说:“王褒至王抟的世系大有问题,可能是拼凑的。从而证明三槐王氏不是王抟的后裔。”王褒至王抟有十二代大有问题,是对国史的否定。这个世系源流是新唐书的记载,新唐书排在《二十五史》的第十七位。《通讯》这种说法狂妄致极,国史不会容忍,王氏族人不会容忍。

三槐王氏的上源属琅琊王,是以国史为主线,准确无疑。太原王氏以永泰谱为主线,并将三槐王归属为太原王,根本不能成立,不能与国史唱对台戏。

                       重庆市云阳县   王登明

                               2012年4月20日

通讯地址:重庆市云阳县云江大道1389号301

手    机:1307549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