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孙建民:“王小官”史迹与传说

2013-01-23 22:50:26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王鳌引龙指挥佥事侧室王樛淄川杂谈  

  我的老家是罗村镇北韩村,与大窎桥村咫尺为邻。早在我青少年时期,就常听到一些老人讲述“窎桥王氏”在明清两代先后出过多名朝中高官,民间留有不少轶事传说。近几年,我与王克贵先生同住淄川般阳生活西区,经常相遇,不时谈起“窎桥王氏”的一些名人轶事。王克贵先生系淄川窎桥王氏第十九世孙,他不仅主编了《王氏世谱》,还创办了《王氏文化》专刊,对其家族史迹既熟且详。经与其多次交谈,在民间流传的诸多故事中,有一些在其家谱中有明确记载,有一些是张冠李戴,以讹传讹,纯属“戏说”。特别是“王小官”的一些故事更是流传甚广,众说纷纭。现将有关“王小官”的史迹及其传说故事予以综合整理,以飨读者。

  一、“引龙侯”与王小官

  在人们的传说中,常把王鳌永、王樛和王载扬说成是引龙侯或王小官,弄不清引龙侯和王小官是不是一个人,也弄不清他们三人之间的关系,不知真正的王小官是谁。有史料记载:“顺治元年(1644)十月,被招抚山东、河南的王鳌永在青州遇难身亡,皇帝赐祭葬,赠大司农、资政大夫,追认为户部尚书。荫一子世袭鸾仪卫指挥佥事。此人就是王樛,王鳌永次子。”那么,为什么说王樛就是“引龙侯”,也就是王小官呢?据家谱资料和有关史料证明,王樛生于1627年,卒于1665年,时年三十八岁。虽然他自幼聪颖锐敏,才华出众,但他却是因为父亲王鳌永的功绩被皇帝赐官,任鸾仪卫指挥佥事一职。此职可以说就是统管皇帝出行的仪仗队。“鸾”为皇帝的鸾驾,即大轿子,“仪”为仪仗、仪式、礼仪等,“卫”是保卫安全,“佥”是“全”、“都”的意思,即全部指挥皇帝出行时的一切事务。

  按照鸾仪卫指挥佥事的职位来说,在朝中不是什么大官,位居按察使之下。但以他的职务行为,可以随时陪王伴驾,保证皇帝出行安全和指挥随行大员。在皇帝出行期间,除了皇帝外,他就是最高指挥官了。在随行的文武百官中,不论爵位多显,职务多高,只能随在皇帝的鸾驾后边按部就班依次而行,不允许有半点差错。但王樛可以一人骑马在前后照应、指挥。在封建社会里,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皇帝就是“龙”的化身。每当皇帝出行,唯王樛可以在鸾驾前行。侯者,爵位也,亦泛指达官贵人,故被人尊称为“引龙侯”。
所谓“王小官”的称谓,即因王樛在初任鸾仪卫指挥佥事时,与在京城的同僚中,也可能是年较小,故人戏称为“王小官”。王鳌永和王载扬均为明朝末年的官。王鳌永在明代曾先后任过户部和工部的右侍郎,他虽被清朝任命招抚山东、河南,也有机会见到皇帝,但不可能在皇帝出行时走在皇帝鸾驾前边。而王载扬只是在明朝做过海州知州等地方官,谈何陪皇帝出行?由此可见,所谓的“引龙侯”,王鳌永、王载扬都不具备条件。事因年代久湮,加之以讹传讹,以致造成舛误,就不难理解了。

  还传说,王樛在任鸾仪卫指挥佥事时,年纪尚轻。由于文人相轻,遭到了一部分同僚的嫉妒,想加害于他。想来想去也没有其它好办法。一次皇帝出行,王樛跟在皇帝的鸾驾后面,几个同僚一看时机已到,临时动议,就想了个“惊驾”的办法。当队伍正常进行时,一官员用马鞭杆照王樛的马屁股猛力一戳,那马立刻惊了,突然窜到皇帝的鸾驾前边,并摇头摆尾,仰天长嘶,吓得王樛面如土色。惊马仍在乱奔,皇帝闻之,即问左右,是何人敢在鸾驾前边耀武扬威?左右答曰:是王樛马惊所为。按照《大清律》,惊驾之罪当斩。但此时皇帝不但没有龙颜大怒,反而笑了笑说:“姓王的小子真猴(侯)!”为什么皇帝不怒反而笑了呢?因为皇帝知道这是王樛的职务行为,如果摊到别的官员身上,可能就是死路一条了。兼之王樛还是个孩子,有他的顽皮性,所以给予原谅。此时的王樛立即利用这一“猴”的谐音,下马跪拜,口称“谢主隆恩”。皇帝不解,问曰:“为何跪拜?所谢何恩?”王樛答曰:吾皇是真龙天子,刚才吾皇说微臣“姓王的小子真猴(侯),微臣不成了‘引龙侯’了吗?”皇帝看到王樛这样聪明机敏,将来必有大用,更加欢喜,随即说道:“好!朕就封你为‘引龙侯’!”

  那几个嫉妒王樛的同僚,本来想这回有好戏看了,正在幸灾乐祸,有的以袖遮面在暗暗发笑,此时看到皇帝这样处理,不但没有达到加害于王樛的目的,反而让王樛借此而封侯,顿时一个个像霜打了的茄子——蔫了。

  事后皇帝问起王樛这次惊马之事,王樛回答是同僚们用鞭杆戳马屁股取笑,致使坐骑受惊,并说此事已经过去,皇上就不要再追究了。皇帝听后,立即嗔怒,道:大胆狂徒,竟敢藐视朕躬,陷害忠良,传朕口谕,立即把他们交刑部严办,主谋和执行者问罪下狱,等候发落,合谋者一律罢官回乡,永不录用!此次所谓的“引龙侯”事件就这样结束了,正应验了古人的俗语:“害人害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王小官称谓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就是王樛的生母是其父的侧室。王鳌永一生娶了三位夫人,原配刘氏早亡,继配范氏,侧室刘氏,即王樛的生母。封建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那些官宦乡绅、达官贵人、大户人家,都可以妻妾成群,皇帝老儿更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美女如云,侍奉其间。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原配妻子称为正妻、嫡妻、正室,所生子为嫡子;继配也是正妻,妾称侧室,所生子为庶子。正妻、侧室、嫡子、庶子不但称谓有别,其在家庭中的政治、经济地位也不同。正妻掌管家庭的一切事务(大事当然要和丈夫商量),是名副其实的女主人;而侧室的地位则远远低于正妻,有的甚至和佣人、女仆相差无几。王樛虽然生在豪门贵族,官至鸾仪卫指挥佥事,成为皇帝的亲信官员,可因他的生母乃是侧室,出身卑微,此事传到京城,成了同僚们窃窃私语、卖弄口舌、讥讽王樛的话柄。他们戏称王樛为“王小官”,以此来羞辱他的人格,降低他的威信,处处使他难堪。

  《清史稿》及郡县志均记载,王樛在23岁时从北京统领火器,参加西征叛乱的姜瓖并得胜而归。26岁时他上疏对国政提出了一些卓越见解,被朝廷采纳。他精通汉、满文字,成为朝廷重要文书的满、汉文字的翻译者,深得顺治皇帝的赏识,后被拔置中秘,校译奏章。五年后又升任太常寺少卿兼内阁撰文中书舍人,康熙四年又任通政司右通政。此职为正四品,协助通政使掌管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王樛精通满、汉文字,康熙皇帝任他担任此职,可谓得人,

  王樛在《先继嫡妣范夫人行实》中,真实地记载了他的父亲王鳌永有三位妻子。“先继嫡慈,姓范氏,外王父世业农,笃厚敦行谊,乡人多称为长者。生二子三女,先嫡慈,其仲也。先大夫原配刘太夫人早逝,闻先嫡慈之贤,往纳币焉。结缡时年最少……次年,娶先生慈……”(清本《王氏一家言》)。即是说,王樛已故的继嫡母姓范,外祖父世代务农,诚实忠厚,非常注重自己的品行道德,很受乡邻尊重。外祖父生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继母范氏排行第二。父亲王鳌永的原配妻子刘氏早已亡故,听说继母范氏非常贤孝且貌美,就托人把聘礼送到范家,然后结婚。结婚时范氏年龄比较小……第二年,王鳌永又娶了王樛的生身母刘氏(旧时尊称母亲为“慈”)。这明白无误地证明了王樛的生身母确实是王鳌永的侧室。

  二、孝子王樛

  王樛天生聪慧,自幼攻读四书五经,十四岁就考成了本县的博士弟子员。十七岁时,因父亲被李自成余部在青州所杀,顺治皇帝十分痛心,除对其赠官赐葬外,还让王樛世袭鸾仪卫指挥佥事之职,并加入满洲旗籍。某年夏天,王樛休假省亲,回到淄川老家,在府里散步,看到饭棚里有一女人在摊煎饼,灰头花脸,热得不成样子,便来到饭棚前。这个摊煎饼的女人就是他的生母刘氏。刘氏一眼便认出了她的亲生儿子,但拘于封建礼法,却不敢声张。王樛却不知她就是自己的生母,便在此直面观看。这时刘氏满怀委屈,心想我是你亲娘你却不认,还衣着华丽在这看我的笑话,遂拿起炊帚在盆沿上胡乱甩打,溅起的煎饼糊子沾满了王樛的衣裳。王樛詈道:真是奴才!刘氏立即回骂,我是奴才,你就是奴才羔子!王樛立感惊讶,并很快顿悟,这个摊煎饼的女人可能就是我的亲娘!旋即回到房中穿上官服,搬了一把椅子在太阳底下坐着,热得满头大汗也不言语。家人见后立即禀报了范夫人,说你看少爷这是咋着?范夫人立即来到王樛面前问,儿啊,这大热天的你怎么穿着官袍晒太阳,你不嫌热吗?百问不答,急得范夫人围着王樛团团转,所有家仆也都来到院中陪着晒太阳。经过众人的劝说,最后王樛说道,母亲,是儿子不孝,惹你老人家生气了!在这里坐着确实热,可再热也热不过饭棚里做饭的那个人。范氏立刻明白了,王樛现在已知道刘氏是他的亲娘了,便说,这个好说,从此以后就叫她到凉快的地方去,不再干任何事情,成吗?有了范氏主母的承诺,王樛便起身回到了房中。封建社会官宦之家或大户人家的小老婆生了孩子是不能自己哺育的,有正妻全权负责养育、教化。王樛就是用这样巧妙的办法,解决了生母在家庭中的身份、地位问题,解决了生母后半生的劳苦之累,成为人上人,树起了刘氏“母以子贵”应有的形象和地位——当然,这也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亦可信。

  三、窎桥村名

  据考,现在罗村镇大、小窎桥村,原来并不叫这个名字。小窎桥叫义和庄,大窎桥名曰杨家庄。据传,后改称“窎桥村”,亦与王樛有关。一是因为王樛修建拐河桥之说,二是王樛为其生母刘氏出殡扎吊桥而过王府正门楼之故。

  据说,大窎桥村西山神庙西南处,有一条南北流向的河,常年流水不断,冬、春时节河水较小,人们便采用简易措施踩石而过,但到了夏秋雨季,时行大雨,山洪暴发,便无人敢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一年王樛休假省亲,闲来无事,访亲问友,十分惬意,经常听到家乡的人们谈起河隔路断之事。有一天,他让家人陪同到村西河边看看。此时天气晴朗,艳阳高照,虽是酷暑之时,却风和气爽,他心情极好。来到村西,举目望去,山头林木葱茏,鸟声啾啾,连片的庄稼丰收在望,不时看到农人在田间劳作,一派和谐景象。行至河边时,浑浊的河水滚滚而下,并无行人至此。王樛站在河边对家人说,此路是淄川通往青州府的要道,更是农家耕作和来往的必经之路,河上没有桥,路人怎么过?家人说,此河早就该建桥,一是无人组织,二是资费难筹,故乡人只好望河兴叹。王樛思忖片刻,吩咐家人回去计算一下,建设此桥需要多大规模,耗资多少,告知于我。自古就有修桥铺路是行善积德之说,我为朝廷命官,为民办事是分内之事,更何况是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呢!
次年春,经有关人员计算后,此桥开始动工兴建。清本《淄川县志》有载,此桥为三孔发券,每个涵洞为4米宽,6米高,桥身高7米,桥面宽4米。所用石料就地取材,用丘山石砌成,上沿部分用青石镶嵌。此桥总长度为40余米,其中桥身长度为14米左右,引桥30余米。在现在看来,此桥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可谓重大工程。至于用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何年建成,已难考证。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罗村公社进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在此桥北侧改道另建新桥,将此桥拆除。这座约建于清顺治年间、历经沧桑、通行长达300余年的老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此桥人们俗称为“拐河桥”,是因桥建在河的拐弯处而命名。

  四、王樛生母丧事

  人生天地间,万善孝为先。王樛自幼饱读诗书,知书达理,又在京为官,修性颇深,孝廉并济。他深知生母刘氏生育之恩,遂搬请其母到京师生活,颐养天年,以尽孝心。虽然衣食无忧,但刘氏因身弱多病,几经治疗,仍无明显疗效,几年后先于范氏逝世于北京王樛寓所。王樛悲痛万分,随即告假扶柩回淄川安葬。对于安葬事宜,据《王氏家谱》记载,王樛与继嫡母范氏及其族众商议刘氏的丧葬诸事时,一是范氏不愿打开其父王鳌永的窀穸(墓穴)将刘氏与其合葬,二是按照祖制,侧室即“小”在正妻尚在时不能走正门出丧。传说这让在丧母悲痛中的王樛十分为难。怎样才能既按祖制行事,又能让生母刘氏在天之灵得以安抚。经过前思后想,深思熟虑,王樛决定采取两条措施,办好生身母的丧事。一是让家人寻找高水平的风水先生另择墓地,二是扎天桥越过正门上方而出丧,即用木板从灵堂开始越过王府正门楼直至墓地。

  王樛为其生身母选择的墓地在丘山西边的童山。当时下葬的情景有诗为证:“旌旗晃飘遮天日,黄伞盖满丘山坡。”由此可见葬礼规模及规格是怎样的浩大和隆重。《王氏家谱》载,王樛的生母刘氏之墓建于顺治十七年(1660),墓高10米多,坟基直径10米左右,坐西朝东,墓前竖有石碑一幢,上书为“清故诰赠太淑人刘氏之墓”。从此,在荒郊野外,唯一堆孤墓,刘太淑人长眠于此!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但不失王樛一片之孝心。

  今日,刘氏之墓已是碑毁墓尽,不复存在。

  为什么引龙侯、王小官——王樛的传说甚多,且流传甚广甚远,就是因为他在为官期间为家乡人民办了不少好事、善事,又是位很有德行的大孝子,也是在百姓中的口碑甚佳之故。

  王樛一生只娶过一位夫人。其夫人毕氏,为彼时邑中右族淄西毕氏明代户部尚书毕自严之女。名宦闺秀,可惜早逝,未留下子嗣。王樛没有亲生儿子,死后便由跟随他多年并已加入了满洲旗籍贯的从侄王敷正(字代工)世袭了官爵。

  王樛一生勤奋好学、业精于勤、忠君报国、大孝至上,终于积劳成疾,卒于官,时年38岁,让人惋惜。但他为王氏家族留下的诗文颇丰,现存下来的诗仍有654首之多。这些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将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让后人敬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