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充:东汉思想界的革新巨匠与文学批评先驱

2024-12-11 11:01:40来源:王氏宗亲总谱

打印 字号: T|T
王充:东汉思想界的革新巨匠与文学批评先驱
 
       在东汉光怪陆离的思想与文化版图中,王充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拔地而起,打破了诸多传统观念的桎梏,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犀利的批判精神以及独到的文学见解,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身处谶纬神学盛行、迷信之风弥漫的时代,却能坚守理性与唯物的阵地,振臂高呼,驱散蒙昧,堪称一位非凡的思想启蒙者与文化革新者。
 
一、人物生平:跌宕起伏的求知问道之路
(一)出身细族孤门,早慧展露锋芒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 年),王充降生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的一个寻常寒门。家庭虽未赋予他优渥的物质条件,却早早在他心间种下了聪慧好学的种子。建武八年(32 年),年仅六岁的王充,已然在认字写字上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沉稳与聪慧,举手投足间颇具成年人的气派。
 
       建武十年(34 年),步入书馆求学的王充,迅速在一众学子中脱颖而出。彼时书馆内百余人,他却极少犯错,书法造诣更是与日俱增;次年,学完识字课程的他,转而投身《论语》《尚书》的研读,每日背诵千字,过目成诵的天赋初显端倪。然而,命运的阴霾悄然降临,建武十三年(37 年),王充的父亲撒手人寰,家庭的重担开始压在他稚嫩的肩头。
 
(二)受业太学,博览广闻
 
      18 岁左右,怀揣着对知识的炽热渴望,王充毅然奔赴京师雒阳,踏入太学的神圣殿堂,师从大名鼎鼎的班彪。太学的藏书汗牛充栋,学术流派异彩纷呈,恰似一座取之不尽的智慧宝库。但家境贫寒的王充无力购置书籍,于是常流连于洛阳市肆,在书摊前一站就是一整天。凭借着过目成诵的绝技,他广泛涉猎百家学说,融会贯通,不拘泥于经典的段落章句,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与思维方式。
 
(三)仕途坎坷,归隐著书
 
       建武二十四年(48 年),王充初涉官场,先后在上虞县、都尉府、会稽太守府出任掾功曹一职。然而,他生性刚直,面对上级不合理的决策与行为,屡屡谏争,直言不讳,这份清正廉洁与果敢坚毅,终究与官场的浑浊格格不入,无奈之下,只能黯然离去。
 
仕途受挫的王充,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借此契机归隐家乡,潜心著书立说。明帝永平二年(59 年)后,他广收门徒,传道授业解惑,同时笔耕不辍,开启了《论衡》这一鸿篇巨制的创作之旅,试图以文字为利刃,剖析世间万象,戳破迷信虚妄的泡沫。
 
(四)辗转流离,暮年终老
 
      章帝元和三年(86 年),时局动荡,王充被迫徙家避难,辗转于扬州的丹阳、九江、庐江等地。其间,他曾短暂出任刺史董勤的从事,后又转任治中,但很快便罢州家居,自免还家。同郡友人谢夷吾赏识他的才学,上书举荐,汉章帝特诏公车征召,可彼时王充已年迈体弱,疾病缠身,终究无法成行。
 
 
       和帝永元元年(89 年),王充依旧心系学术,续写《讲瑞篇》文稿;暮年之际,他着手创作《养性》之书,共十六篇,旨在总结养生、修身之法。不久后,这位一生饱经沧桑、为真理不懈奋斗的思想家,于家中悄然离世,享年约七十岁。
 
二、主要影响
(一)哲学思想:构建唯物体系,冲击传统观念
 
        元气自然论:万物之源的唯物解读
      “元气自然论” 堪称王充哲学大厦的基石。在他眼中,元气是世界的基源,万事万物皆由元气孕育而生。天地之间,元气氤氲,无形却充盈,永恒且自然无为。《四讳篇》云:“元气,天地之精微也。” 元气如同精妙细微的丝线,穿梭交织,衍生出天地万物。“夫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 人的诞生,恰似阴阳交合的自然结果,摒弃了天有意识造人的神秘论调。
 
       王充强调,元气的运动是自发的,事物禀受元气的厚薄粗细,决定了其形体、属性与发展轨迹。人之所以地位高贵、独具智慧,是因为禀受了较为厚渥的 “精气”。他借此有力地反驳了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 说,将世界的运行规律从神秘莫测的天意手中夺回,置于客观自然的轨道之上。
 
      无神论:破除迷信阴霾,唤醒理性精神
      王充生活的时代,谶纬神学甚嚣尘上,鬼神迷信深入人心。但他秉持唯物主义世界观,挺身而出,大声疾呼:世间无神,人死无鬼。
 
       他指出,人亦是禀 “气” 而生,形体源于阴气,精神源自阳气。一旦身死,血脉枯竭,精气消散,精神便随之湮灭,何来鬼魂之说?“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王充以直白浅显的逻辑,戳穿了鬼神论的荒诞不经。
 
      他还敏锐地洞察到,鬼神观念的滋生,往往源于人患病时的精神错乱、思念过度。“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这一见解,直击迷信思想的根源,具有超前的心理学与认知学意义。
 
       尽管受限于时代科技水平,王充在否定人格神后,无奈走向 “命定论”,但这无损他无神论思想的光辉,为后世无神论发展铺就了坚实道路。
 
      认知论:强调后天学习,重视实践效验
      在认识论领域,王充旗帜鲜明地反对 “生而知之” 的神秘主义先验论。他坚信,人非圣贤,知识皆源于后天与外界的接触、学习。“实者,圣贤不能性知,须任耳目以定情实。” 即便是圣人,也需借助感官去感知世界,通过思考、询问来增长见识。
 
        王充认为,认知的过程是 “耳目” 与 “学问” 的有机结合。“耳目” 赋予人直接的感性经验,让人得以直观了解事物;“学问” 则汲取他人的间接经验,拓宽认知视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直白地道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他深刻认识到人的认知能力存在局限,“天下事有不可知,犹结有不可解也”,但这并不妨碍人们追求真理。他提出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强调效验的关键作用,唯有经过事实检验的认知,才具备可靠性。“知为力” 论断更是升华了知识的价值,凸显其在个人成长、社会安定中的强大力量。

       历史观:倡导今胜于古,反对颂古非今
       王充打破儒家 “是古非今” 的传统观念,高瞻远瞩地提出 “今胜于古” 的历史进步观。他认为,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过往的治理方法未必适用于当下。“昌必有衰,兴必有废。”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汉代相较于过去已有长足进步,不应盲目尊崇古人、因循旧制。
      这一观点与 “天不变道亦不变” 的保守思想针锋相对,为社会变革与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激励后人勇于突破传统,顺应时代潮流,探寻契合当下的发展道路。
 
      人性说:主张人性可塑,重视后天习染

       王充将人性细分为善、无善无恶、恶三等,并着重强调后天学习与生活环境对人性的塑造作用。“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 人性并非一成不变的铁板,而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犹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在后天环境的打磨下,或成美玉,或蒙尘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周边环境与人际交往如同染缸,深刻影响着个人品性的养成。这一观点为教育的价值与必要性提供了有力背书,引导人们重视品德修养,主动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命定论:时代局限下的无奈之论
      王充的 “命定论” 思想,既是对当时谶纬、天人感应学说的批判,也是其思想体系中难以回避的局限。他认为,人的死生寿夭、富贵贫贱皆由 “命” 定,此 “命” 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人力无法干预。“命当贫贱,虽富贵之,犹涉祸患矣;命当富贵,虽贫贱之,犹逢福善矣。”
       虽说出发点是抨击社会不公、揭露统治集团腐败,但过分强调 “命” 的权威,容易使人陷入消极宿命论的泥沼,削弱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奋斗精神。不过,从历史角度看,这也是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试图解释复杂社会现象的无奈尝试。
 
(二)文学思想:革新文风,强调实用
 
1、 批判虚妄文风,追求真实之美
       东汉文坛,辞赋当道,文风浮华,内容多充斥着虚妄荒诞的迷信元素。王充对此深恶痛绝,他高举 “真” 的大旗,强调 “真” 是 “美” 的根基,坚决反对作品流于 “虚美”。他主张文章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实反映客观世界,摒弃一切怪力乱神与虚假浮夸,回归生活本真。
 
       在《论衡》中,他以犀利笔触批判诸多迷信传说、不实传闻,力求还原事实真相,净化文学创作环境,让文学成为传播真理、启迪智慧的有力工具。
 
2、强调世用价值,肩负社会责任
      王充认为,文章不应仅是文人墨客的消遣玩物,更应具备补于世用的实用价值,肩负起社会教育的重任。好的文章要能针砭时弊、建言献策,助力解决社会问题;要能传播正确价值观、道德观,教化民众,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准。
 
        他本人的著作,便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论衡》剖析社会现象、批判迷信思想,旨在唤醒民众理性思维,推动社会良性发展;《政务》聚焦人君政务,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参考,尽显文人的社会担当。
 
3、主张文质统一,兼顾内容形式
       文与质的关系,向来是文学创作的核心议题。王充力主文章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做到外内表里协调一致。他既反对内容空洞、徒有华丽辞藻的浮夸文风,也不赞同质朴无华、晦涩难懂的生硬表达。
 
       他提倡创作者依据内容特质,精心挑选适配的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让翔实的内容借助恰当形式焕发光彩,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相得益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4、鼓励独创精神,抵制模拟抄袭
       当时文坛,模拟因袭之风盛行,创作者一味模仿古人、名家,作品缺乏新意与个性。王充对此嗤之以鼻,大力倡导独创精神,鼓励作者挖掘自身独特体验、感悟,抒发真情实感,展现个人风格。
 
       他认为,唯有独具匠心的原创作品,方能在文学长河中熠熠生辉,为文坛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抄袭、模仿之作,不过是毫无灵魂的复制品,终将被历史淘汰。
 
5、提倡口语化表达,拉近读者距离
       王充注重文章语言的口语化,力求打破书面语与口语的隔阂。他反对古奥艰涩的文风,认为晦涩难懂的文字只会拉大作品与读者的距离,阻碍思想传播。
 
       采用口语化表达,能让文章通俗易懂、贴近生活,便于不同阶层读者理解接受,使文学真正走进大众视野,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王充虽已离世千年,但他的思想光辉从未黯淡。其哲学思想为中国古代唯物论发展添砖加瓦,冲破迷信枷锁,启蒙民众心智;文学思想革新文风,为后世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指明方向。他是东汉思想界的中流砥柱,更是华夏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文化坐标,持续激励后人追求真理、坚守理性、勇于创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