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牌坊建筑是怎么形成的
牌坊,又称牌楼,古称“绰楔”,亦称“绰屑”或“绰削”,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门洞式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造型艺术。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有形式,无论是在建筑群里,还是在城乡的街道巷桥上,或是在风景园林中,都可以见到它与众不同的身影。
即便是现在,我们依然随处可见新树立起来的牌坊,它们结合现代工艺技术,造型新颖多变,规模气势宏大,如现在深圳城区里面新建的“岗厦村”坊、“湖贝新村”牌坊,这些牌坊的建造主要是沿用昔日牌坊区域界定和装饰标识的功能,来强化自己的社会意识。
又如在北美洲的“中国城”和“唐人街”、拉丁美洲和澳洲的“唐人街”、欧洲的中国园林、日本的“中华街”,也都树立有巍峨雄伟的中国牌坊,而且在华盛顿的“中国城”内的矗立着一座全世界“华人城”、“唐人街”中最气派、最豪华、最具规模的“牌坊”。可以说,“牌坊”已被认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和标识。
现如今“牌坊”已不再是中国的“专利”,许多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牌坊建筑都情有独钟,纷纷邀请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前去为他们设计建造精美的牌坊。可以说,“牌坊”已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屹立于世界的各个国家。
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的“牌坊”是如何起源和形成的呢?
一、关于牌坊的起源
关于牌坊的起源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起源于汉代,有的说起源于唐代,还有的说始建于唐代,还有的说起于宋.......那么牌坊在中国历史上究竟产于于何时呢?
若要探究它的起源,我们就要从“牌坊是门”、以及它与甲骨文中的“门”字相似这些特点来进行追溯。
我们知道,在人类肇始和文明初建之时,古人由穴居、巢居,逐渐迁至地上、择地而建成为最早的居室,而后又形成聚落。聚落后来又逐渐扩大为相对固定的地域文化中心,出现了以城垣为基本防御形式的城邑。在此过程中,人们为了内守外防,随之产生了房门、院门乃至城门等各种各样的门。
根据文献记载,由立柱和梁架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叫“衡门”。如在《诗.陈风.衡门》中就有关于“衡门”的最早记载:“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朱熹注释曰:“衡门,横木为门也。门之深者,有阿塾堂宇,此惟横木为之。”
由于在古汉语中,“衡”通“横”,所以衡门即横门——左右两根立柱上架一根横木而构成的简易的门。关于“衡门”在《汉书.玄成传》也有记载:“使得自安于衡门之下。”颜师古注曰:“衡门,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居也。”由此可见,简洁、朴素是衡门昔日的形象特征。而此类衡门形象,至今在我国北方仍可多见,在本人的家乡至今还有,因其造型简单,我们都嬉称为“光棍大门”,意指非常简陋。
20世纪30年代刘敦桢先生在《牌楼算例》中说:“牌楼之发达,自木造之衡门......."。由于”衡门“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而《诗经》成书于春秋时代,应属于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
我们再根据文献记载的衡门结构形象来看,衡门显然已经具备了柱子和横梁这两个构成“牌坊”的基本要素。
由此可以推断,“衡门”即是牌坊最原始的雏形,最迟在春秋中叶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二、关于牌坊的形成
牌坊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标志性的小品建筑形式,它从产生到形制成熟、到种类繁多,以至繁荣兴旺,由结构简单到复杂,由形制单一到多样,可以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但总的来说牌坊的形成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坊门到牌坊真正意义上的原型——乌头门的形成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从春秋战国至唐代,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度,但在汉代,称“里坊”为“闾里”,关于“闾”,在《尔雅.释宫》里有解释:“闾,里门,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根据《管子》和《墨子》的记载来看,春秋至战国期间,各国都城已有以闾里位单位的居住方式。如明代的《三才图会》中的闾里图,就画出了明代人心目中的闾里之门。
闾里制度沿袭到东汉末年,曹彩规划建设邺城,开始实行城防之制:邺城中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路北魏宫城、禁苑及贵族居住区。大道以南,纵横交叉的道路状如棋盘,被道路分割成方形的居民区,称为坊。
到隋开皇中,京都诸坊又改称里。但在唐武德七年,又下令将邑中之里改称为坊。虽然名称改来改去,但里坊作为居民居住区规划的基本单位并没有改变。即坊与坊之间有围墙,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如唐代长安,除宫城外,城区分割为108个里坊,较大的坊,四面各开一门,坊内辟十字街,通达四门。
小的一些坊则修一条横街,通联东、西两个坊门。关于坊门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失婢》诗中就有“宅院小墙痺,坊门帖榜迟”之句。”
后来,特别是隋唐时代,随着经济的发达和城市建设的繁荣,人们对坊门的建造也就逐渐讲究起来。
人们将产生于原始时代、到隋唐时已演化得雕工相当精致、形制赫然华贵的华表柱移植到了坊门上来,移植的华表柱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矩形的,然后再一根横梁将两根高过门顶的华表柱联系起来,其间设门扇,形成一种新式的“门”。
由于两根立柱的柱头用乌头做装饰,因此称为“乌头门”。
在古籍文献中,最早出现乌头门之名的是北魏杨之的《洛阳枷蓝记》,当时著名的庙宇永宁寺的北门就是乌头门。关于乌头门的具体形象,最早出现在敦煌431窟的初唐壁画中。
关于乌头门的图形和做法在宋朝李诫的《营造法式》中有明确的记载:“造乌头门之制,高八尺至二丈,广与高方,若高一丈五尺以上,减广不过五分之一,用双腰束,每扇各随其长于腰,中心分作两分,腰上安子桯棂子,腰华以下并安障水版........由于乌头门含有旌表门第之意,因此在宋李诫的《营造法式》中又被称为阀阅,之所以这么称,是因为古者以积功为阀,经历为阅。
我们在《金明池夺标图》和现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的宋代石刻《平江图》上,也可以看到乌头门形象:华贵庄重,气势威严,当时有权势的大户人家纷纷用作建造府第大门,以至唐朝不得不在《唐六典》中明确作出规定,只有六品以上才可以用乌头大门。
总之,“乌头门”虽然是牌坊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它又作为牌坊的一个血缘分支保存延续了下来。自宋代以来,乌头门一般被用于文庙、道观、陵墓等庄重场合的正门。
后来乌头门逐渐被棂星门所代替。棂星门越来越多地建造于庙宇、衙署和园林的入口处,并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棂星门的结构性质与乌头门相差不大,但就其建筑形象的根本区别在于额枋数量的多少,乌头门有两根额枋,棂星门只有一根额枋,如在宋画《高宗北使图》、《龙舟图》以及石刻《平江府图》中都有棂星门的形象,而且在现存实物中的文庙前也有其形象,如山西太原市文庙棂星门:呈三间、夹壁四堵。又如在《清会典图》中,将作法较简单的棂星门称为栅栏门,至今在北京前门地区还有“大栅栏”的地名。
关于棂星门,清袁枚《随园随笔》指出,棂星门为“灵星门”之讹,棂星,即灵星,今称之为天田星。
在汉代时刘邦就规定,凡祭天要先祭灵星。北宋时,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在营建祭天的“郊台”时设置了“灵星门”。到了宋景定年间,始移于孔庙,其意图为尊孔同尊天,但灵星与孔庙无关,由于门形如窗棂,所以就写作“棂星”。可见,功能就是为了表达对儒学创始人孔子的崇敬。
第二阶段:独立的、正式成型的牌坊的形成
不论是衡门,还是一般的坊门或者乌头门,其立柱都是与实墙墙体相连接并安装有门扇的,换句话说就是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建筑。
根据文献记载,“里坊”还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即日出开门,日落敲街鼓60下后关闭坊门,一般的老百姓和官员均不许直接向坊外开门,只有三品以上的大官可以享受直接向坊外开门的待遇。这一点,在许多唐代典籍和唐诗中都有记载,如在《旧唐书.五行志》就有“今暂逢霖雨,即闭坊门”的记载。
但在五代时期,由于这种封闭式的传统里坊制度严重阻碍了商业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不顾里坊制度的约束,出现了“民侵街衢为舍”,与里坊制度抗衡的现象,即商业活动不再局限在规定的“市”内进行。
随着商业活动的进一步活跃发展,“侵街”现象越来越严重,原有的城市布局被打破。到了北宋中叶,手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矛盾加剧。宋太祖与乾德三年废除夜禁,宋仁宗下令拆除坊墙,里坊制度从此崩溃,宋都城汴梁开始临街设店,坊墙纷纷被拆除。
虽然城墙被拆除了,但原先位于道路上的坊门及其坊名,仍被作为地域标识被保留了下来。
自此,坊门成为了跨街而立的不连墙体、没有门扇结构的独立坊门,立于街头巷尾。如在宋代的《平江府图》的碑刻上,刻绘有脱离坊墙、立于各街巷的坊门五十余处。碑刻上的坊门形象比较简单,两立柱上架起一横木(额枋),其上覆一檐楼,并书写坊名,其形式已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二柱一间一楼“式的牌坊。
可以说,这一改变标志着随着城市结构形态的重大改变,牌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型建筑并在城市中确立了自己的独特地位。
这种自成一体的地里牌坊既有标识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因此后来除了建造于坊的干道上外,还越来越多地建造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处,成为这类建筑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牌坊的繁荣昌盛期
牌坊分为柱子出头和不出头两种,起初多为两柱单数。
由于牌坊具有独特的标识性、装饰性和旌表性功能,可以说,自北宋中叶以后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采用,至明清时期不仅牌坊装饰达到了鼎盛,而且牌坊的形制也随之而变得花式繁多,在起初双柱单间形制简单的牌坊基础上,演化繁衍出了多柱多间的大牌坊和牌楼。
但是,不论是双柱单间还是多柱多间,都只是用立柱加额枋构成的。
后来,人们为了凸显牌坊装饰的华丽和气势的雄伟,又在牌坊的额枋上起楼,一层一层修筑起斗拱和屋檐,飞檐起脊,一般为单檐,大型牌楼则做成重檐或三重檐,许多还装饰上了琉璃瓦顶,檐脊上装上形态神韵各异的龙、凤、狮、天马、海马、押鱼及斗牛等檐角小兽,犹如宫殿、庙宇的楼顶。有的牌坊则在大额枋的中央冠以火焰宝珠,称为“火焰牌坊”。
起了楼顶的牌坊人们称之为牌楼,牌坊的立柱大多高出额枋,而牌楼的立柱则大多在额枋之下,但也有立柱高出额枋的牌楼。正如梁思成先生研究所说:“牌坊较牌楼简单,虽亦四柱冲天,单柱间只要绦环华版,上面没有斗拱或楼檐遮盖。”
牌坊从最初作为建筑的附属品及装饰品而出现的建筑单体,在经过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其样式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成为了一种纪念性的象征。可以说,这是老百姓对人生理想的一种物化反映,反映了人们对家庭祈求平安,对人生祈求富贵,对生命祈求长寿的吉祥观念。
牌坊虽然是小品建筑,但它在中华大地上的分布之广、类型之多、造型之丰、含义之深等特点,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和深远的民族文化,这是其他建筑所无法比拟的。
总之,牌坊作为中国传统建筑及造型艺术领域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民间艺术、纹样装饰的物质载体,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中国古代军队里的官职
- ·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 · 感恩母亲节祝普天下王氏母亲节日快乐!
- · “王”字的造字本义考
- · 年岁别称与寿称
- · 列祖列宗生平简介
- · 明朝皇帝列表
- · 科举名词解释-科考功名及生员名词
- ·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 ·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王姓多半有贵族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