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三槐堂文化研究

2023-06-13 23:21:58来源:武平王氏宗亲

打印 字号: T|T
三槐堂文化研究
 
一、堂号及应用
         
  什么是堂号?据《现代汉语词典补编》中解释:“堂号,厅堂的名称,旧时多指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号;三槐堂是王家的堂号。”笔者认为:某一家就是某一姓,某一房就是家庭的分支。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李氏分陇西、赵郡二支,陇西有四房,赵郡有六房。三槐堂就是王言之孙王祜,在北宋初,亲植三棵槐树于家庭,后人名曰“三槐堂”。
  堂号,有以地域(即姓氏发祥地、郡望)命堂和自立堂号两种。郡望是指某郡显贵世族,为标名家庭身份而用的符号,意即世属某郡,为当地所仰望。郡望一词的出现与郡的设置有关。“郡”是行政单位,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汉代又增至一百零三郡,隋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已增至一百九十郡。“望”是名门望族,当时的人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姓氏与历史上最有影响的郡望地名联系起来。自立堂号,是家族名人中的乐善好施、嘉言懿行等事绩典故,族人为崇拜先祖,启迪后人,而自立的堂号。
  堂号多用在族谱封面,祖庙匾额、店铺字号、书斋及别墅堂名,而在生活器具上,如:斗、口袋、箭袋、钱袋、灯笼上书某某堂记,用以区别姓氏。繁衍在河洛地区,黄淮、长江流域的汉族人,不管身处何方,都不会忘记世代沿袭的堂号。特别是客家人,旅居国外的中国人及华裔,无论迁徙世界各地,始终不忘故土文化,慎终追远,保留、继承中华姓氏堂号,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髓。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电脑大王、三槐王氏后裔王安先生,曾到开封寻找三槐堂庭祖,这是不忘祖国传统文化,尊祖敬宗,感恩先祖的传统美德。
         
二、三槐堂的缘起及现状
         
  据元代赵孟頫所撰的《宋尚书兵部侍郎许国公赠太师尚书令王公纪略》中记载:宋太祖(匡胤)立国之时,王祜任监察御史。传说大名府镇守符彦卿图谋不轨,宋太祖委派王祜专门调查此事,并向王祜许诺,待事成回朝提升他为宰相。王祜以才德闻名于世,口碑极好,天下百姓都盼望他能当上宰相。王祜考察符彦卿回朝,却以自身一家百余人的性命担保符彦卿无罪,且向宋太祖直谏:“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然而,直道难容于世,王祜的直言,与太祖疏远了,但他仍以国事为重,且将希望寄托于后代,便拟周代以“三槐”表示“三公”之位,也在自家庭院中栽下三棵槐树,并预言“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后人将王祜种槐的宗祠命名为“三槐堂”。著名大文豪苏东坡写了一篇《三槐堂铭》,文中“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之句称赞王祜的功德。李沆亦为王祜题赞,“肃肃者度,温温者容,三槐堂中,积德累功,佑启后人,允大厥宗”。
  王祜,字景叔,大名府莘人,北宋名臣,生于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卒于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享年64岁。王祜为官清廉,积德行善,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因符彦卿案被贬。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拜为兵部侍郎。可是,王祜还未来得及施展才华,便于上任后月余去世。卒后追封为晋国公,累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令。
  三槐堂遗址,在今开封市鼓楼广场东2.5公里曹门吴中街路北,现有座北向南大殿三间,殿内祀孔子、释迦牟尼、李耳塑像,他们是儒、佛、道三家最高精神领袖,殿前有三棵槐树,枝繁叶茂,殿东平放着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月《重修三教堂碑记》一通,殿西南角屋檐下,有东郊乡人民政府于1989年4月新立《三教堂简介》碑。三教堂前身,是战国纵横家张仪府宅,千年之后,张仪旧宅成了北宋王祜、王旦家族相府,据《汴京遗址志》记载:“三槐堂本北宋王旦家祠,以其门前三棵槐树,名“三槐堂”,毁於金末兵焚。相传,清初在原址建寺庙,主殿塑李耳、释迦牟尼、孔丘像,称三教堂。”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及媒体介入,于2011年11月“中国开封三槐堂王氏文化研究会”,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立,教授王立群为名誉会长,博导李玉洁为总顾问,王守忠任会长,王金超副会长兼秘书长。为弘扬三槐文化,彰显开封大宋文化风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讨论通过了《章程》,制定了《开封三槐堂复建方案》等工作,特别是大河报首席记者于茂世先生,采访了开封三槐堂遗迹后,在大河报《厚重河南》栏目,以文图并茂的形式,题为《王祜与三槐堂》系列之《寻觅“三槐堂”》、《为君不易为臣难,胜算谁操捐肺肝》、《王旦当国唱“大雅”》、《“乌台诗案”祸起三槐堂铭》四篇文章连续报导后,对世人影响很大,很多三槐王氏宗亲,赴开封三槐堂寻根拜祖 。
         
三、三槐王氏的上源世系
         
  三槐王氏属于王姓得姓鼻祖、周灵王太子晋、王子乔公之后,世人都公认无异。但是,三槐王氏的上源世系,是属“琅琊王”或“太原王”,至今仍是一个县而未决的疑案。
  1.琅邪王、太原王是怎样形成?我们都知道太子晋公裔孙王翦、王贲、王离都是秦之名将,十八世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东晋宰相王导公(字茂弘),就是琅琊王氏支脉;离公次子威,仍居晋阳,其裔孙霸公,又重返故里,徙居太原,隋大儒文中子王通公,就是太原王氏支脉。
  2.目前,全国各地很多家谱,姓氏专著和研究单位,对三槐王氏上源世系都说法不一:
  琅琊王氏说:
  ①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清朝附贡、诰授朝议大夫、浙江慈溪王庸敬和次子仁恩编撰《三槐王氏通谱·槐政堂王氏一线谱》记载:三槐王氏始祖王言,为太子晋公53世孙,王言父王抟,属琅琊王氏王导支脉。
  ②重庆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王泉根先生编著的《华夏姓氏丛书·王》一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书中称三槐王氏属琅琊王氏王羲之支脉,三槐王氏始祖王言,为王羲之十八代孙,言父为王彦超。
  ③海外太原王氏联谊后援会编著的《太原王氏源流》中称:三槐王氏属琅琊王氏王导后裔,始祖王言,为太子晋公52代孙,言父为王搏。
  太原王氏说:
  ①郑州新密市(原密县)王沟村《王氏族谱》记载:三槐王氏始祖王言,为太子晋公53代孙,其父王益,字伯谦,赠太师,配韦氏、生一子名言。
  ②苏州市吴县《太原王氏皋桥支谱》记载:南渡始祖王皋(1081-1156年),字子高,父巩、祖素、曾祖旦、高祖祜,宋靖康(公元1126年)间,扈启太后南渡,授殿帅府太尉,世居今苏州市吴县,该谱尊隋文中子通公为始祖,二世祖福郊、六世祖仲舒,七世祖哲、王哲为王言之父。
  ③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大良先生,编著的《王姓·中华姓氏通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读书称“三槐王氏系出太原王氏,为隋代文中子通之后,原属河汾龙门王氏,与王抟及其琅琊王氏无关”。又称:“三槐王氏的开基始祖,是唐朝黎阳(今属河南浚县)令王言。据北图所藏《王氏世谱》所载赵孟頫《……王公纪略》中说,王言的父亲叫王乾,而非他谱所称的宰相王抟。王乾大概是个普通平民百姓,因而文献上只提到他的名字,而未提他的官职。王乾之子王言,始定居于山东大名府莘县。史称王言官唐末黎阳县令,是个七品地方官,后以子孙贵,追赠许国公,其妻姚氏。”
  ④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关于“三槐王氏在北宋年间世系源流的考证总结(以下简称:考证总结)认定:三槐王氏属太原王氏王通支脉,从太子晋到三槐王氏开基始祖王言,排为56世,王言的父亲为王乾”。
  针对上述各种史料记载和研究部门认定,我个人认为:三槐王氏属太原王氏,王通支脉,而三槐始祖王言的父亲应是王乾,是比较符合实际,其理由:
  1.从文献史料记载内容分析:元代赵孟頫(1254-1322年),书画家、文学家,是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代孙,延佑时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元仁宗延佑五年(公元1318年)定制,以翰林院学士承旨为翰林兼国史院长官;从当时赵孟頫任职看,他是掌管国史,撰修宋史的主要成员之一,对宋宰相王旦及其家族史,应有所研究,因此,笔者认为,赵孟頫撰写《王公纪略》是可信的。
  2.从各地王氏家谱看,有些家族世代相承的世系断代,衔接不上,就攀附名人,以讹传讹,致使后来有些家谱世系失真。三槐王氏开基始祖王言,上源世系也攀附名人,如,攀附东晋开国元勋、丞相王导裔孙、唐右仆射王搏为王言之父。
  3.从家族世系时间推算: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比较切合实际,据《辞源》解释:“一世(一辈),古称三十年为一世。汉王充《论衡》:且孔子所谓一世,三十年也。”太子晋公生于公元前565年,三槐始祖王言生于公元869年,两人相距1708年,按三十年一世,即56.9世。由此看来,持琅琊王氏说的研究部门认为,太子晋到王言为52世;而持太原王氏说的研究部门认为,太子晋到王言为56世,笔者认为,持太原王氏说的比较切合实际。
  4.三槐王氏开基始祖王言的父辈到底是谁?三槐王氏,属太原王氏王通支脉,但从王通到王言之间世系又记载不一样:
  苏州市桥皋支谱是:王通—福郊—元日柬  —景肃—政—仲舒—哲—言  共8世。
  郑州新密市王沟谱是:王通——福郊——面力  — —元孚——经——益——言  共7世
  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考论总结》是:王通——福田寺 ——勉——怡——潜——质——庆存——乾——言  共9世
  王通生于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卒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享年33岁;王言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卒于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03年)享年62岁,两人相距285年,按30年为一世,即9.5世。按此时间推算,《王姓·中华姓氏通史》和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考证总结》认为,王言为太子晋56世,其父王乾是比较符合实际。
         
四、续修家谱攀附名人名堂
         
  家谱是家族的历史档案,它是撰写国史、地方史志最重要、最基础、最原始的史料,观家谱可晓一族之兴衰,繁衍迁徙始末,可知族人显赫,对社会贡献,因此,续修家谱为古往今来各个家族所关心的大事要事。
  吾收藏各个姓氏家谱有200余部,其中王姓的有10多部,发现在续谱中攀附名人、名堂较为普遍。如李氏攀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称“陇西堂”;张氏攀附唐朝张公艺,称“百忍堂”;刘氏攀附汉王刘邦,称“彭城堂”,刘向称“藜照堂”; 郭氏攀附唐朝郭子仪,称“汾阳堂”;冯氏攀附东汉大将军冯异,称“大树堂”; 王氏攀附宋兵部侍郎王祜,称“三槐堂”……。为什么会形成攀附名人名堂?这由于历史上天灾人祸,社会急剧动荡,改朝换代,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离乡背井,迁徙奔波,万里投荒等原因,造成宗族世系断代,找不到上源先祖,故而攀附名人名堂。
  中华王姓家族支派繁多,从唐宋时期开始,历代史学家,根据王姓的不同来源,把它分为姬姓之王、妫姓之王、子姓之王、虏姓之王等,还有一批赐姓、改姓、冒姓、换姓等特殊原因而来的王姓,就形成了王姓来源的复杂化;又根据其主要居住地不同,把它分为太原之王、琅琊之王、北海之王、陈留之王等;还根据其堂号不同,把它分为郡望堂号和自立堂号,太原、琅琊、陈留等为王氏郡望堂号;自立堂号繁多,如“青箱堂”是琅琊王氏后裔王彪之,因精通经传,所录仪规,藏于青箱,家世相传,故为“青箱堂”;“凤阁堂”是京兆王氏后裔王罴裔孙易从、择从、朋从、言从兄弟四人,皆进士及第,其中三人为凤阁(即中书省)舍人,故自立为“凤阁堂”;“三槐堂”因宋元丰三年(公元1079年)二月,苏轼应王巩之请,作《三槐堂铭》,自此,“三槐堂”更是扬名天下,历代王氏续谱,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占王氏家谱目录总数的40%左右,按这个数字分析,我认为应该有两个“三槐堂”; 一个是血缘上的“三槐堂”,就是王祜的直系亲属后代,如南迁苏州市吴县王巩之子王皋支脉,就是血缘上的三槐王氏;一个是文化上的“三槐堂”,众多王姓后裔愿意集结三槐堂名下,分享先祖的“阴德”,做善事,行积德,已成为天下三槐王氏的精神基因。
中华王姓人口众多,枝繁叶茂,已成为中国第一大姓,据2007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第二、三是李、张两姓,这与郑州市公安部门,于2006年统计十大姓氏前三名王、李、张是一致的。近1亿人口的王姓大家族,经过历朝历代多次迁徙,家谱失传,世系紊乱,找不到自家始迁祖的上源世系,去认同“挂靠”于三槐王氏,也未尝不可,如郑州荥阳市汜水镇马固王氏,据该家谱记载:尊宋太宗时作坊副使,赠太子太傅王谏为一世祖,原籍太原府太原县西门外西南,离城五里许王家庄(现太原市),徙魏元城,又徙曹之济阴(今山东菏泽),又徙京师大梁清和坊后,卜居於汜水县东南十里许马固村,后裔在创修家谱时,序言中称“三朝枢密院,九子进士宫”,可见当时马固王氏之显贵 ;到民国年间,马固王氏又有一位显赫人物,叫王光临,时任国民党河南第一行政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晚年,于1987年82岁时,在台湾为家族修家谱时,撰写了一篇题为《永怀桑梓》,文中提到三槐堂,其原文是:“据云,始祖系山西省洪洞县三棵大槐树下,故号曰:“三槐堂”,堂号意在叮咛子孙后代,牢记祖先恩德,绵延光大,亿万斯年……。”从这篇遗墨和家谱序言中分析,马固王氏家族不属三槐王氏,王谏原籍是太原府太原县人,宋初,已迁到元城,即今山东宁阳,又迁菏泽,不系明初洪洞移民;王谏的三世孙叫王博文,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记载:“王博文,济阴人,字仲明,进士第,累赠给事中同知,枢密院尚书令,郑国公,谥肃。”王谏的四世孙,叫王田,字介然,在《河南历史名人籍里研究》中记载:王田,于宋天圣五年(公元1023年),中进士时,籍贯已是河南汜水县人,由此可知,王谏的四世孙,已定居汜水县。“三槐堂”不是因洪洞移民时,有三棵大槐树而得名,可惜,这位河南大学高才生,北伐时,曾在开封和一批进步学生闹学潮,与开封东郊三槐堂遗址比邻,而对三槐堂的缘起没有研究,故也教导马固王氏攀附于三槐王氏。
         
河南省王氏文化研究会王衍村、王金超
2014年秋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