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半朝王家”是如何教孩子读书的
一个家族能够长久的发展兴盛,绝对不是偶然的,一定是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在支撑着她。新城王氏家族自元末明初迁居新城,仅第六世就出了9个进士、3位尚书,成就了“新城王半朝”的美誉,以致后来发展成为 “齐鲁第一进士家族”、江北青箱,是明清时期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这源于新城王氏家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家训门风。

新城王氏家族对孩子们的教育非常严格。清代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西周生)第37回中提到新城王氏家族重视教育并严于家教,说那新城县里有一个大家,及至娃娃长到五六岁的时候,就送到家塾里边教习《四书》《五经》,“这样的教法,怎得不把那举人、进士科科不四五个与他中去?”这说的就是新城王家。

王之垣最早在家族当中设私塾,王家的孩子5-7岁入私塾读书,“每夜五鼓即起,终年在书屋;每日读经史毕,作文七篇,缺一不可,旷一日不可;一文不佳,责有定数”。王渔洋的祖父王象晋官至浙江右布政史,耄耋之年依然梦见自己作文没写完,跪受扑责的情景,所以王氏子孙在科场上显得训练有素,应对自如。

但王氏家族绝不是为了科举而科举,在应对科举考试的同时,系统地进行文学、艺术和经世治用之学的培养教育,所以家族中不仅名宦满门而且文人辈出,各类著述达200余种,有诗文集传世者50余人,既有《群芳谱》这种冠盖文学、农学等多领域的名著,也有“墨王”王象咸和清初绘画、撰刻、装裱三绝之一的水墨山水画家王启磊,既有王山立、王兆禹、王象丰等多名武进士、武举人,还有王象春这种豪情万丈的诗人,更不用说诗坛一代正宗王渔洋了。

新城王氏素以“家法恭谨”著称,家族的兴旺也离不开历代对家训族规的用心经营,可以说,这是一个家族兴盛不可或缺的基因。王重光以身示范,道义治家。他对诸子家教甚严,首立第一条成文家训云:“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

王之垣曾任户部左侍郎,官居三品,在严行家教的同时,自己为官清正廉洁,正色立朝,为文华章叠出、著述等身,堪称表率。他生活勤俭朴素,力戒奢侈,平时一般以步代轿,只有生病时才坐轿出入,但一入乡里,则下轿步行。受他的影响,子孙也身着布衣,出门不带仆从。这种严格的家教,使王氏子孙少有那种官二代、富二代的纨绔习气。

王之垣不仅主持建私塾、立家祠、修族谱,而且设置了义田,田产收入用来祭祀祖先,以及赡养和教育族人,从而大大凝聚了宗族力量。他所作的《炳烛编》、《历仕录》、《念祖约言》等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了家族强制性家法和劝谕性家训,还有对女性教育的专门规范《阃范图》,这些成为这个家族强盛的“优势基因”。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看看“半朝王家”是如
一个家族能够长久的发展兴盛,绝对不是偶然的,一定是某种有生 [详细内容]
- · 看看“半朝王家”是如何教孩子读书的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厚岸王氏宗祠
- · 祁门县王璧文化研究会启动"祁门县王璧文化
- · 你与淄博烧烤、国宝国风文物打卡地只差廿步
- · 【再读韩桥】老照片●劳模王世录
- · 王巍|中华文明传播弘扬与历史文化现代表达
- · 王世明|濮阳与中华文化的源头
- · 王学铭:亲情诗三首
- · 王学铭:塞上草诗五(四首)
- · 王锦:畅游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