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世芳-.--.-长寿王

2023-02-22 20:24:19来源:王克钊搜集整理 寧溪王氏史話

打印 字号: T|T
渔舟唱晚 项斯华
 
       王世芳,字徽德,一字芝圃,号南亭。今临海市东塍镇岭根村人,黄岩宁溪王氏之襄阳派岭根王氏裔,据传世芳公生于康熙八年(1669),寿终于嘉庆十三年(1808),寿龄140,乾隆皇帝称他为“南亭王老先生”,世人称他为“长寿王”。四十岁时中秀才;乾隆十三年(1748年)80岁为贡生;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96岁官遂昌训导,任满,乾隆接见,特赏六品衔。
 
王世芳,生日正好是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我们中国对数字有个说法:单数属阳,双数属阴。“九”是阳数,两个“九”相逢是“重阳”;“九”又是单数中最高的数,“九九”相逢寓意“高寿”。
 
世芳幼年、少年,皆处于社会动乱,百姓蒙难时期,清政府为控制百姓反抗,在世芳出世前几年曾强迫沿海六省百姓“迁海”,“撤边海三十里居民入内而空其地”。临海更是重灾区,朝廷派尚书坐镇府城,百姓苦不堪言,沿海村庄十室九空,许多人流浪他乡。“迁海”延续了20多年,直到世芳15岁那年,康熙才下诏“沿海迁民复归田里”。也在世芳出生前几年,台州临海还出过一件骇人听闻的大冤案,这就是贪官制造“白榜银案”,引发台州府学与临海县学诸生“闹学”,结果68名生员集体蒙冤遭到遣戍处理,第二年又有与之有牵连的四百人被捕,同样遣戍,历史上称之为“青衿之厄”。当年的台州,“倜傥人才,一网俱尽”。人们谈到科举,个个心寒,无人尚文,出现了台州“二十五年绝榜”的难堪局面。
 
出生在这样特定年代的世芳,幼年的家境同样不好,《王氏谱志》中说那时王家“累经水火盗贼困”。就在这时,“靖南王”耿精忠勾结吴三桂“三藩叛乱”,清军与耿军曾在台州激战数场。有一次,耿命其左军都督曾养性率军十万,水陆兼进要抢夺台州府城。王世芳的祖父是当地“儒医”,认识曾养性,清军统领让世芳祖父去曾营说降。谁知曾贼蛮不讲理,竟刀伤世芳祖父。这事激怒了世芳一家。世芳父亲王新崖联络清军统领,“领兵三百,潜入贼营,黑夜血战”;清军统领此时率大军从台州府城杀出,内外夹攻,大战于台城北郊。一夜鏖战,“贼逃窜,养性死焉,台境以宁”。
 
耳濡目染,祖辈的壮举,促使少年世芳立志尚武,习拳练剑,“学骑射以待用”。20岁后,世芳随父卖药从商,“廿三娶妻,廿五得子”。到壮年时,台州尚文之风逐步恢复,世芳“遂矢志读书”,考入县学成为秀才时,年已40,人称“老童生”。
 
在科举年代,中秀才是求取功名的开始。此后要参加科举考试,乡试在省城举行,三年一次,乡试优者为举人;各省举人每三年一次可去京城参加会试,会试优者可以参加殿试,叫“出贡”。“贡”是把贤士“贡”给皇帝选用之意。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三甲为进士,黄榜公布名单,俗称“金榜题名”。科举中还有“举荐”规定,通过科考可以“出贡”,通过举荐也能成为“贡生”。只是名额极少。在府、县学生员中可以举荐出孝悌廉公、德行皆优者叫“选贡”。王世芳是“选贡”对象,因为他行善积德的事很多,在乡民中口碑极好。
 
在《王氏谱志》中,记有许多世芳的善事。一次,世芳从台州府城回家,路过城东的林夹桥,听得一片哭声,急忙奔跑过去,见一青年男子自寻短见吊死在家。世芳立即上前指挥村民解下死者,用手探摸,似乎还有一线救活的希望。于是就用多种方法抢救,包括口对口的呼吸。《谱志》中说,采用“呼吸揉挪百方”,最后世芳终于“救之活”。
 
又一次,王世芳出台州府城西门去收药账,中午行到松山路廊,拾得一个包裹,打开后见有黄金一包,另有账册一本。见册得知,这钱是四处集借来为父赎罪的急用钱。为确保急用钱回到失主手中,王世芳就坐等路廊。直到太阳西斜,才见到失主急忙忙地赶到。世芳细细审核,确认是失主后即全数交还失物。失主双脚下跪磕头拜谢。
 
《谱志》中说世芳“其他济人危难,奋不顾身”的事均如此。至于至孝的事,更是突出,在他成为“廪生”(秀才通过院试合格后,其膳食由官府供给的生员)以后,每次回家,都亲身荷锄农耕,有人问他,他说:“亲自劳作奉养老人,这是做子女的天职,这类事如果让别人代劳,我等做子女的能心安吗?”因为如此德行,王世芳逐被级举荐,最后荐为“贡生”,时年80。
 
 
世芳定为“贡生”后,随时可为朝廷派上用场,但这要有“路子”。乾隆是位讲究孝道的皇帝,皇太后要过七十大寿时,乾隆决定宫中设“九老宴”,要召高寿的朝廷要员及有名望的老者与皇太后同贺同乐。时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齐召南是台州人,得悉临海贡生王世芳正合条件,便向乾隆推荐。而乾隆对这位精习礼乐、融通经史的齐召南一直赏识备之,凡他的举荐,皆言听计从,于是当即决定王世芳入选。
 
王世芳进了紫京城,只见宫内光彩夺目,重重宫闱悬灯结彩,慈宁宫内外热闹非凡,香烟缕缕,鼓乐阵阵,似入仙境。寿案上一对三尺高的红烛高照,案后中堂挂着一幅“五福捧寿”图。寿桌上摆满寿桃、寿糕、寿鱼、寿面。四周挂有许多寿幛、寿联、寿画。老寿星皇太后眉开眼笑,手执龙头拐杖,端坐中央。
 
在鼓乐声中乾隆皇帝行过寿礼后,皇后、妃嫔及儿女侄孙辈依次磕头礼拜祝贺皇太后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皇太后取出“红纸包”送发“子孙钱”自不多述了。轮到众大臣与九老贺寿时,见90多寿的王世芳银髯鹤发,前行贺祝,乾隆与皇太后十分高兴。世芳老人步履稳健,行动敏捷,举止大方,礼节规范。寿筵后,很感兴趣的乾隆陪着皇太后来到老人王世芳身边,世芳立即起身行礼。乾隆笑曰:“老先生免礼,同座。”皇太后问:“老先生高寿?耳齿均好?”世芳起身回答:“托皇太后、皇上洪福,今年九十有三,耳聪目明齿齐。”皇太后说:“好,好,好!我年龄比你小多了,耳朵还好,可牙齿缺了一颗,嚼东西比不上你了!”世芳见夸褒自己立即回答:“贱民草木之躯,何比圣母?”皇太后说:“没有的话,都是父母生的人,何分贵贱?”说罢哈哈大笑。
 
初次交谈,正芳老人仪态如此大方,谈吐如此有礼,给皇太后、乾隆皇留下极好的印象。皇太后悄悄问乾隆:“这位老人如此知书达礼,不知何处任职?”乾隆一时回答不上,但心中有了王世芳。
 
第二年,乾隆二十七年(1762)春,乾隆陪皇太后南巡江南,下旨临海的王世芳赴杭接驾。再次见到王世芳老人,皇太后十分高兴,除赐给水晶数珠、彩缎荷包外,还对乾隆说:“何不赐他匾额一方?”第二天,果然见两位太监抬来一方匾额,上面有“黉序耆颐”四个乾隆御书。世芳立即谢恩接匾。又过一两年,见处州府遂昌县正缺学官训导一职,立刻下旨,让这位年已96岁的“老贡生”王世芳去接任。王世芳走马上任,决心老当益壮,为朝廷效忠。
 
乾隆三十年(1765)春,乾隆又一次下江南,又一次下旨让97岁的朝廷任命的“新官”王世芳接驾。见王世芳依然神采奕奕,乾隆龙颜大开,嘱咐道:“保重身体,朕要贺老先生百岁大寿呢!”
 
乾隆三十三年(1768),是世芳老人百年大寿年。九月九日世芳生日前传来圣旨,乾隆皇要在王世芳老人故里临海岭根村口赐建木牌坊一座,为百岁老人王世芳贺寿。台州知府立即从各县选调来上等工匠,选出上好木料,赶在九月九日前在指定的岭根村口建好牌坊。牌坊两边各有一方约二尺见方的大木柱,柱高二丈处架着一根三尺高的横梁,横梁上有“升平人瑞”四个字的乾隆御笔。横梁上檐卷角成亭盖,盖下方中央奉有“圣旨”牌。此坊向南约50步处铺有7块三尺见方的青石板。文官至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
 
可惜的是这座牌坊在1945年被日军焚烧了。村上老人们回忆起来都觉得十分可惜。于是,他们赶在王世芳去世200周年前后筹资重造木牌坊。他们说:“趁我们这批亲眼见过牌坊的人健在,要依原样尽快重造御赐牌坊”。
 
乾隆三十五年(1770),这一年是乾隆皇帝甲子寿年,也是王世芳秩满卸任之年。这年年初朝廷就下旨引见102岁的王世芳来京贺寿。见到超百岁的老寿星来贺寿,皇上高兴自不必说,皇太后也喜欢万分,给世芳老人赐过百宝朝珠,又赐龙缎凤包。乾隆皇不仅赐给御编的诗集,还下旨授王世芳以国子监司书衔,领取粮俸,并特赏六品顶带。世芳离京临别时,乾隆还赐诗一首,嘱咐这位高寿老人明年再来京参加皇太后八十大寿活动:“定知明岁率群老,纯嘏鸿禧祝寿康”。
 
 
时间也过得正快,转眼间就到皇太后八十大寿日期了。王世芳赶紧工工整整抄好为皇太后大寿而作的十章七律贺诗,来到京城。
 
比之十年前的七十大寿情境,本次庆典更加繁华,更加隆重了。第一天祝寿活动后,在太和殿赐国宴,皇太后、乾隆皇上与诸九老同贺同乐。宴席间不断进膳,一道一道又一道,世芳也说不上叫什么菜,只是自己平常爱吃竹笋,记住了几只与竹笋有关的菜:“燕窝笋片焖嫩鸭”、“冬笋烩海参”、“冬笋火炒鸡炖面筋”。桌上摆有桂花酒及乾隆喜欢喝的玉泉酒。皇太后手指玉泉酒说:“我们都上了年纪,还是用它做寿酒吧,度数不高,醉不了人。”众人点头称好。
 
宴后游香山,在一个大厅里,乾隆高兴地吟咏起赐给诸老的诗,最后两句是“优游林下同来贺,万寿称觞合作朋。”这里将君臣看作“朋友”,诸老非常高兴,也纷纷吟咏自己撰写的贺诗。王世芳也吟咏敬贺皇太后大寿的诗作,吟过第六章“自幸隆平百岁身,瘐夫荛竖总相亲。诗无好句编丁卯,说止庸谈记癸辛。健饭加餐天瘦粟,扶筇又看帝城春。万年枝上翔飞鹊,喜报重来旧野人。”诸老击掌称赞写得好,说我们都是“扶筇又看帝城春”来了。吟到第七首最后两句“此日寿康亲献祝,捧恩归去诧乡民”时,皇太后摇起头来说:“不要忙着‘归去’了!”
 
 
第二天,皇太后命名画工艾启蒙给王世芳画像,说要挂在养性殿里,可以常看看老寿星。
 
第三天,皇太后赐礼品,赐给王世芳碧玉朝珠一百颗、白璧如意二把。世芳拜谢后,皇太后问:“你老先生96岁任职,共供职几年?”世芳回答:“六年。”皇太后说:“难为你高龄任职辛苦六年,现在你卸职了,就留在这里住上六年,享受我盛朝天下朝廷之乐。”
 
王世芳住过三年,再也锁不住思乡之情。一天,他禀告皇太后:“皇太后,皇上对老臣的厚恩,我世芳永世不忘。但是,落叶总得归根,我是临海岭根人,子孙后代在岭根,我得马上回去,与儿孙后代同享几年天伦之乐。万望皇太后恩准。”见老人如此的情真意切,皇太后终于也点头批准了。几天后,几顶大轿送世芳到河埠头,世芳趁上了返回江南的大船。
 
经过三十来天的舟轿跋涉,离家多年的王家老祖宗回家了,岭根儿孙后辈奔走相告,欢呼雀跃。王老祖宗回到王宅,王宅就热闹起来了,今天儿孙来看望,明天老友来相聚;上午张家有难事求帮忙,下午李家有喜事要分享。乡邻和睦、儿孙孝顺,日子过得十分欢乐。
 
一年又一年,到嘉庆十三年(1808)秋,王世芳老人平平安安走完了人生路,正好活了140岁。这时他已有后代六世:子4人、孙11人、曾孙5人、玄孙7人、来孙8人、晜孙1人。加上世芳老祖宗,一门七世同堂,真是旷世罕见。
 
王世芳140岁大寿时,有位老友为他撰写了这样一副寿联:
“花甲重逢,增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添一度春秋”。
 
  
探究王世芳长寿的秘诀的人很多,种种说法不一。现在有人说:“岭根山岙,山好水好空气好,加上他自幼习武,身体素质本来就好。”
 
也有人说:“王世芳一生爱吃山里竹笋,竹笋是山珍,人需要的八种氨基酸,它都具备,是抗癌的天然保健品。”
 
王世芳自己说,长寿原因九个字:“屏思虑、节饥饱、顺天意。”
 
但究竟王世芳因何长寿,至今仍是个谜。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