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寻根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摘要: 河洛地区的寻根文化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原始祖先崇拜意识,随着其影响的日益扩大,河洛地区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寻根文化的起源地。历经夏、商,河洛寻根文化日益脱离原始宗教,姓氏制度也日益体现出对祖宗的尊崇感。至西周时期,随着周公的制礼作乐,河洛寻根文化最终得以形成。
寻根是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凝聚海内外华人的最重要的精神纽带。作为中华文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地区,河洛地区也是中华民族寻根文化产生、发展、光大的核心地域。因此,探究河洛寻根文化的源与流不仅具有极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在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河洛寻根文化的起源
河洛寻根文化的源头,便是河洛地区原始时期的祖先崇拜意识。所谓祖先崇拜,是指对祖先亡灵的崇拜。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受血缘观念支配的宗教意识和相关活动。祖先崇拜最初可追溯到图腾崇拜。图腾崇拜经过与生殖崇拜、灵魂崇拜的复合,最终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祖先崇拜。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血缘关系一直是维系氏族或部落统一体的基础。河洛地区石器时代大量墓葬的发现,充分说明了这一地区祖先崇拜意识的炽盛。而其中的一些随葬器物,更被一些学者视为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祖先崇拜的典型标志。
尤其重要的是,河洛地区作为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其先进的文化形态对其他地区有着强大的辐射影响,其祖先崇拜意识更是这样。随着河洛地区祖先崇拜影响的日益扩大,河洛地区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寻根文化的起源地,其表现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河洛地区的氏族部落首领、尤其是炎黄二帝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三皇五帝,其诞生地或主要活动地域多在河洛地区,故河洛地区堪称其发祥地。关于三皇五帝与河洛地区之密切关系,相关的论述颇多,兹不赘述。
(2)河洛是中华民族共同图腾—龙的发源地
龙图腾最先的发源地就在河洛地区,是河洛先民在治水,尤其是与黄河的搏斗之中产生的。龙图腾最早起源于伏羲。《诗纬·含神雾》、《孝经钩命诀》等典籍将伏羲说成是雷神的儿子,是其母华胥氏踩踏了雷神在雷泽留下的“大迹”而孕生的。而《路史》卷十注引《宝椟记》:“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蛇而孕,十二年生庖牺。”《三皇本纪》进一步说伏羲降生的时候,有“龙瑞”出现,故“以龙纪官,号曰龙师”。所谓“以龙纪官”据《三坟》所载指任命飞龙氏造六书,潜龙氏做甲历,水龙氏平治水土,火龙氏炮治器用,降龙氏倡率万民。可见伏羲氏的龙崇拜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备的制度。

从文献的记载来看,伏羲之后生活于河洛一带的人类始祖,都以龙为图腾。《史记·五帝纪》正义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又如《竹书纪年》载:“黄帝……生而能言,龙颜……”类似记载还有很多。现代著名学者闻一多亦考证认为,上古姬通女又通巳,而巳即是大蛇,大蛇又被人们称作龙,被黄帝部落奉为图腾。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洛地区,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墓葬中发掘出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图,距今6000年左右,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被誉为“中华第一龙”。2002年春,考古人员在清理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第3号大型建筑基址南院墓葬时,在其中一座贵族墓中发现了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该墓葬属于二里头文化二期,距今至少3700年。在2006年10月召开的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以为:“在夏代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宫殿区贵族墓中发现这样完整和高规格的龙形象遗存,意义非同寻常,说明早在夏代,夏王朝已经把龙作为了自己的图腾。由夏及商及周……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连绵不断,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因此,这件绿松石龙形器的出土,确实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龙图腾“沟通了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之间的关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华夏民族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河洛是中华民族寻根意识的重要标识姓氏的诞生地
姓氏为血缘关系的重要标识。姓和氏在原始社会是有区别的。姓者,生也,因生赐姓,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者,旁支别属也,胙土命氏,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原始社会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多起源于河洛地区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罗泌在《路史·太昊纪上》有伏羲“正姓氏”的记载:太昊伏羲“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万民之俪,俪皮荐之以严其礼,示合姓之难,拼人情之不渎。法乾坤以正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因此人们普遍以为伏羲氏是发明姓的第一人。《竹书纪年》记载:太昊伏羲“以木德王,为风姓”。伏羲的姓—风,也就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姓。据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伏羲氏没有封姓,如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代皆袭伏羲之号。传说河洛地区的黄帝以姬为姓,炎帝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如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嬛、依等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这些便是远古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姓。杨静琦先生指出:“依据《世本》对黄帝后代的粗略统计,从黄帝时代到先秦时期,黄帝直系子族发展到101个属地(方国、诸侯国),共分衍出510个氏。”这510个“氏”构成了中国后世姓氏的主干。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姓氏文化源于河洛,河洛地区姓氏文化的出现,不仅反映了河洛地区原始社会时期强烈的敬祖及寻根意识,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华儿女根在河洛的群体意识。
2河洛寻根文化的形成
“三代所居,皆在河洛之间”(《史记·封禅书》)。三代即夏、商、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国国家形态的最早诞生地,是中国古代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地方。夏、商及西周时期,随着奴隶制国家的日益成熟,河洛地区的祖先崇拜逐步与国家政体联系起来,以血缘为中心的宗法制度逐步形成,寻根文化也走向制度化与规范化,河洛寻根文化从而得以真正的形成。
(1)夏、商时期河洛寻根文化对原始宗教的脱离及姓氏制度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建立在寻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夏启是在废除原始禅让制之后,继承其父禹之功业而建立夏朝的。他的王位来自于他的父亲,因此对祖先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激与崇拜。于是夏代建立之后,便开始大力修建宗庙,对有着明确的父系血统的祖先进行祭祀。随着明确父系血统观念的日益加强,夏代的祖先崇拜日益脱离了原始宗教的意味,而更加注重家族直接血缘关系,因而也就超越了此前的英雄及图腾崇拜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竹书纪年》云:“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对世系的明确记载,充分说明了夏代鲜明的追溯先祖意识。至商代,大量的甲骨文献证明,对商王历代祖先的祭祀,已经成为商人社会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血缘标识的姓氏,夏、商时期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那就是氏以“明贵贱”。当时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氏。《通志·氏族略》云:“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13个氏。因此,商代氏成为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进一步说明了当时重祖意识、寻根意识的加强。
(2)周公于洛阳制礼作乐与寻根文化的正式形成
至西周,祖先崇拜与国家政权进一步得到结合,使寻根祭祖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标志着中国寻根文化的正式形成。这一过程是通过周公在洛阳制定礼乐制度而完成的。
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的核心,便是确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他所效法与继承的,便是夏、商二代,此即孔子所说的“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周公大力推行封建制度,“扩大分封至七十一诸侯国,其中五十三国为姬姓,体现着强烈的宗法血统观念”。周公制礼作乐的详情今虽已不可尽知,但在《周礼》及相关文献之中还可窥见其基本情况。他十分重视祭祖活动。《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载祭礼凡12类,祭祀祖先的就有6类:“以肆献裸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禴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周礼》中不仅已经辨世系、定昭穆,而且设置了专门的官职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周礼·春官·小宗伯》)。在《周礼》等书中,还可以看出周公对祭祖活动从仪式、规格、制度、祭器、祭物等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这一切都为后世所追慕与效仿,成为中国古代祭祖礼仪的规范。
封建宗法制度的建立,使周代的姓氏制度发展也更为完善,走向成熟。周代“姓”为天子与诸侯所专有。周王为姬姓,到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妘、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姓。卿大夫称“氏”,平民只有名,无姓无氏。氏虽为贵族之特权,但此一特权需经周王同意方能获得。此即所谓“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春秋左传·隐公八年》)在周代,还形成了贵族获得氏的主要方式:以国名为氏、以邑名为氏、以官名为氏、以职业名为氏、以住地之名为氏、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以贵族的字为氏等。
西周时期这种基于祖先崇拜之上的宗法制度的建立,明确了祖先崇拜的崇高地位,并使其法制化、仪式化、规范化。这一制度又被后世儒家所继承,进而成为封建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道德、文化。同时,作为血缘标识的姓氏文化,至此也趋于成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周公在洛阳的制礼作乐是中华民族寻根文化真正形成的标志。
西周以降,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带之一,河洛寻根文化在整个中华寻根文化中的伟大地位进一步得以确立,河洛寻根成为了中华民族心中的一个神圣的情结。时至今日,南宋诗人陆游所云“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登城》),仍然是海内外华人心中的共同情感。河洛寻根文化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意义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因此认真研究河洛寻根文化,弘扬河洛寻根文化中的精华,是摆在每一个河洛文化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作者介绍:扈耕田, 河南洛阳人, 主要从事明清文学及河洛文化研究。现为洛阳理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兼任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赋学会理事等。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河洛寻根文化的起源与
摘要:河洛地区的寻根文化起源于河洛地区的原始祖先崇拜意识,随 [详细内容]
- · 河洛寻根文化的起源与形成
- · 练字十几年还是一塌糊涂?这答案扎心了!
- · 全民养肺,刻不容缓,最全的养肺方法送给你
- · 今日小寒,三宜、三忌、三秘诀,过好寒冷1
- · 家谱里的“父系、母系”分别怎么划分?
- · 修谱--修谱人的基本准则要求
- · 小寒: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 · 王水福:科技革命与政策改变,将让能源消耗
- · 王国良:与故乡对视(组诗)
- · 像他这样写对联,一定很解闷!
最新排行
- · 姓氏文化:滑姓
- · 姓氏文化:米姓
- · 姓氏文化:应姓
- · 姓氏文化:吉姓
- · 姓氏文化:时姓
- · 中国最稀有姓氏大全,你想不到的姓氏都在这
- · 那些包含了姓氏的成语
- · 姓氏难局
- · 姓氏文化研究工具书
- · 姓氏文化|“林”姓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