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古人劝诫之言有道理吗
人生不过百年,必然经历生老病死,有些人看淡生死,无畏人生的种种挫折,而有些人太过看中一路走来的各种得失,即便到了生命垂危之际,也有很多难以解开的心结或者无法放下的过往,所以很多时候人们也在不断的总结经验道理,也不断的劝诫自己以及后人,在面对漫长的人生旅程时要及早明白很多的道理。

而在民间就有这样一句俗语:“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那这句来自老祖宗的劝诫之言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否具有借鉴的价值?
年龄不同,心境随着变化
在现如今国人的平均寿命已经高达七十多岁,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好好保养身体,再依靠着现在相对比较先进的医学条件,活过平均寿命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古代就截然不同了。

古人既没有很好的医疗保障和治疗的技术水平,同时也没有好的社会救济,很多时候,人们甚至生活在战争爆发的时期,这也就导致古人的平均寿命低的可怜,像春秋战国时期仅仅只有三十岁左右,虽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很大,但是明清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只有四五十岁而已。所以说古人说七十古来稀并不是夸张,而是活到这个岁数的人真的是屈指可数,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年龄的人都会有不同的心境,现在的人一样,只不过古人的寿命短暂,他们对于人生的感悟更多。

就比如古代女生十三四岁就已经结婚生子,男子二十弱冠之年也基本上成家立业了,反观现在的人们,很多人二十岁还在读书或是刚刚毕业,对于社会一无所知,也不知道怎么独立生活,这样的心境差距就很明显了。
当然,等到了一定的高龄,人们的心态又有不一样的变化,尤其是五六十岁的时候,这对古人来说那就是“大去之期不久矣”,自然更多的想法和思绪,对此,古人也总结出来了几点劝诫,让人们能够更好的适应年龄的变化。

五十望人三不争,是哪三不争?
人到了五十岁那意味着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用民间的话来说就是土都埋到脖子根了,毕竟现在的平均寿命也就七八十岁而已,能够活到百岁又能有几人?所以在这个年纪人们要注意一些事情了,不要太过在意很多凡尘之物,尽量做到不争,这样才能安稳的度过中老年这个年龄段。
首先这第一不争的就是不争口舌之快,避免和别人大吵大闹,毕竟都已经五十岁的人了,无论是在外人眼里,还是在家人眼中,那都是长辈级别的的人物,既然是长辈自然要有长辈的样子,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形象,无论是为人处世都要成熟稳重点,在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即便是对方有错也不要和对方争论,更不要因为一些事情在公共场合或是众人面前口舌相争,那样的话无疑是自毁形象,让人觉得这样的长辈太不稳重了。

其次就是不争强好胜,可能现在的很多长辈从年轻的时候就是非常要强的人,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这不仅仅是对工作认真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严格要求,他们通常会把某件事做到最好,甚至是完美的程度,这样的性格是好的。

但是并不是什么年龄段都可以这样,到了五十岁那就要收敛一点这样的要强心理,即便是为了将事情做好也要注意分寸,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在自己身后还有很多的晚辈,也不能一直争强好胜,总要给其他人机会,而且自己作为长辈级别的,和年轻人去争是不是有些自降身价了,即便无论输赢对自己来说都不好看。
最后就是不争名逐利,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一生都走在金字塔顶端,或者是一直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到了这个年龄段对于过去的执着也是时候放下了,倒不是说不思进取,而是要放平心态。

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任正非,可以在五十多岁创业成功,绝大多数的人一般在三四十岁的时候事业就已经定型,未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到了五十岁那就是快退休的年纪了,又何必去争夺名利呢?万一哪一步没走好,倒时候出糗,那岂不是身败名裂,那可真是后悔都来不及了。

六十望棺三不有,莫要有什么?
过了五十岁,那紧接着就是六十岁的人生门槛,在这个年龄段同样也要注意很多的问题,因为在古代人们会在预感自己去世或者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时,会提前自己准备或是让子女备好棺材,这样的话哪天要是身体异样,突发疾病离世等情况,也可以及时入殓下葬,虽然不吉利,但是人们知道这是人生必然经历的,所以六十岁的时候古人早就已经准备好了棺材。
当望见棺材的时候也要避免有这三种心态,第一种心态就是恐惧,生死之事确实是会让人心生畏惧,这也是人之常情,并没有什么奇怪的,毕竟谁都想长命百岁,多活几年,死亡总会带来痛苦和遗憾,这也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还是要调整心态,人固有一死,同时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谁也不可能逃脱,面对死亡自当坦然自若。

第二种就是悲伤,可能很多人都是多愁善感的性格,当得知自己大限将至,或是已经到了接受死亡的年纪的时候,他们就会越来越悲伤,感慨人生过往,回忆起点点滴滴,或许会有未完成的心愿,也或许还有很多遗憾,心中也就难免会有万千思绪,其实这样反而不利于自身的健康,心情越压抑就会导致身体越来越差,所以要积极面对,客观看待。
第三张则是一种忧虑的情绪,到了六十岁那都是为人父母的人,有的已经是作为祖父祖母的人,他们在面对老去的事实时,可能会更多的担忧自己的孩子和后代,害怕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为了前途渺茫,总之各种琐事让他们操心,这样倒也不必。
老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自己有何必杞人忧天,未来的路要靠他们自己走,长辈插手太多反而不利于子孙成长。

综合来看,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劝诫之言还是很有道理的,它告诉人们在特定的年龄段该如何面对现实,面对人生,避免了很多的错误,而对于我们来说也要注意这些劝诫,每个人都会经历,也很有可能会存在个别的心态,提前明白自然会有好的人生路途,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凡事小心谨慎总是没错的。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五十望人三不争,六
人生不过百年,必然经历生老病死,有些人看淡生死,无畏人生的 [详细内容]
- · “五十望人三不争,六十望棺三不有”,古人
- · 这个小姓,曾是华夏第一望族,雄霸榜首400
- · 为什么刘李王张是人最多的四大姓氏?
- · 身为修谱人,应如下编写世系图
- · 现在还能不能找到古代皇族的家谱?皇室家谱
- · 现代修谱,如何看待支系单飞的现象?
- · 千古一帝都有谁?何以被评为千古一帝?
- · 俗语“家亲三代,宗亲万代”,这种说法到底
- · 族谱中的核心内容世系表,怎么编才符合修谱
- · 清明俗语:上坟必须拜五代,扫墓不能过未时
最新排行
- · 槐树典故:门前一棵槐 财源滚滚来
- · 闲话"贵姓":哪几个姓不能叫"免贵"?
- · 关于“岁进士”与进士的称谓
- · “王”为第一大姓 新百家姓排序出炉
- · 王氏分布图
- · 中国王姓宰相151人
- · 清明节
- · 新安联谊会会旗征集图案之一
- · 琅琊王
- · 历代姓王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