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特稿】会宁红色明珠:魅力王家大院

2022-08-25 21:45:36来源:白银文旅

打印 字号: T|T
这是一方红色的热土,这里是会宁名副其实的“红色明珠”,这里回字形土堡演绎并浓缩着历史的印记,走进闻名于陇上的红堡子“王家大院”,回味一段荡气回肠的红色之旅。
 
 
穿越历史云烟
 
 
—— 触摸400年岁月沧桑 ——
 
 
        近些年,会宁红堡子“王家大院”一直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在全国各地颇有影响力。这个院子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容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集民俗文化、古陶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等于一体的文化大院。
       该宅院始建于明代,呈回字形土堡结构,内堡是四合院建筑,内外堡之间有100多孔箍窑,是当地乡民躲避匪乱的场所。“陕甘回乱”时期,这个堡子硬是护住了当地2000多人的性命。其设计水平和坚固程度当堪一流。
       王氏家族明末定居红堡子,耕读世守,孝友可风,距今已逾四百年。民国十八年甘肃大旱,王瀚、王裕龄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百姓为表达救命之恩,为王瀚、王裕龄树立“保障一方”“雪中送炭”石碑一块。
        从王氏祖上行善一斑,可窥后来开门迎红军的历史壮举。王东良感叹道,因为,红军是咱老百姓的队伍。
       王家大院的历史,承载着王氏家族百年“积善行德”家风;王家大院的传统,凝聚了王氏家族“耕读传家”文化;王家大院的收藏,浓缩了乡村千年变迁的历史。王氏家族当年开办学堂育才化俗的善举,已演绎成造福桑梓的大爱惠及乡民;当年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德业,曾扩被成红军医院的功行享誉杏林;当年济弱扶倾振穷恤贫的懿行,早植艺在四邻八乡的心田在发扬光大;当年开门迎红军倾其家资济助红军的壮举,已形成红色文化情结在世代传承。
       王家文化大院是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银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院内的会州博物馆是甘肃省政府确立的示范性非国有博物馆。
近年来,王家文化大院荣获中国“书香之家”、“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甘肃省“耕读人家”、会宁县“最具影响力的优良家风”等荣誉,王东良被当地推举为乡贤、孝子;王琳被评为国家“书香中华乡村阅读领读员”和“农家书屋优秀图书管理员”。
        20多年,王东良、王琳夫妇自筹资金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这座宅院。其承载着王氏家族的全部峥嵘岁月以及所有的成败荣辱。显然,对于王东良、王琳夫妇来说,这座宅院成了他们生命的图腾和信仰。
 
争睹红旗漫卷
 
—— 钩沉80载红色记忆 ——
 
 
       红堡子是会宁“北大门”,地居“丝绸之路”北线,是古今军事战略之要冲。西面魏巍卧牛,响河鸣瀑,祖厉贯境,东面丘陵绵延,兔儿弯山从东南向西北缓缓流淌出去,在紧要处形成一个半包围的平缓地……这块风水宝地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红堡子烈士纪念碑”和“红军先烈黄连长佚名之墓”所在地。
       “这座纪念碑是2014年5月6日开始建设的,该年 8月1日竣工的。塔高9.29米,寓意1936年9月29日红堡子战斗。”
       1936年9月上旬,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等人来到红堡子村,与当地武装团总王瀚秘密接洽,商谈红军进驻红堡子事宜。
       王瀚深明大义,热情接待杨尚昆一行,打开堡门迎接红军。并向其捐资三千银元,五百多石粮食和一批枪支弹药。更具有战略和历史意义的是,在红堡子设立了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协调中心,四方面军指挥部,靖远渡河指挥部,“西北抗日农协会”,红军官兵在此居住生活战斗长达52天。
       在当地大名鼎鼎、正义凌然的王瀚正是王家大院(会州博物馆)负责人王东良的高祖父。现在提起王瀚,红堡子人大多称他为“瀚爷”,一位铁骨铮铮的“汉子”。
      王东良拿出了一块铜体雕印,上面是四个人的合影,印有“民靖万川苑”等字样。他说:“这是我们王氏家族的王鹏龄和地下党万良才等人的合影,为保护地下党,王鹏龄和他们结为兄弟。”
        “当时红军就住在我们博物馆的原址,在这里征集粮草,准备宁夏战役、海打战役。”王东良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走进了红堡子红军长征纪念馆。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些红军用过的加工粮食的工具和生活用具,王东良细细讲述着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
       在众多展品中,一张写着“感谢红堡子支持红军”的字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字体工整娟秀,落款是红军七连连长吴华夺。王东良说,1936年9月中旬,会宁会师前夕,红堡子发生了红堡子战斗,当时红堡子地区的群众给红军支援粮食达500多担,还支援了枪支弹药等军需品,时任红一方面军73师219团7连的连长吴华夺为表感谢,便写下了这个字条。 
       一张发黄的字条承载着一个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一件件展品开启了一段段红色情缘。“红军来到咱村庄”,这片热土上留下了许多红色遗存和红色轶事,更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红堡子村党委书记齐占虎讲起堡子故事,口若悬河,他蹲下身子用指头画起了堡子的基本造型和精妙设计之处。他比划道:“这就是大堡门、这是小堡门、从大堡门到小堡门要经过一道曲径,这道曲径,只能侧身走一个人……所以这个设计是很讲究的。当时,红军战斗的指挥部就在这里。”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2021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王东良精心准备了一万张党报、一万册党刊、一万本党的图书进行展览,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史、学习党史。让大家重温党的光辉历史、缅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崇高精神,铭记党的伟大历史贡献。
 
发扬红色文化
 
奋进新的时代征程
 
      王东良先生一直在兰州工作,原是甘肃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他喜欢文学、深爱民俗文化、常年研究红色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情结”和“故乡情结”。
       目前,王家大院的馆藏品有1万余件,各类图书15万册。他还在继续从各个方面收集史料,图书。
       “我们会宁的红色文化底蕴很深厚,很多地方都有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的基础。这些地方就好比一颗颗珍珠,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在政府的牵头下,把这些珠子串起来,形成更加完整的精品旅游线路。这是会宁的‘富矿’……”王东良站在堡墙上面给记者说到。
       他说:“20年来,我们夫妇俩把所有的积蓄和精力都花在了这座宅院。这里的每一个物件、每一本书籍,都浸润着我们的汗水。人一辈子,要有一个信仰,而我们的信仰就在这里了。这个信仰,和我们的国家、民族有关。爱国,有时候很简单,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的历史、时代的叙事做一点积淀性的事,我们不为金钱,只想为历史文化的传承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记者问他,一年能回几次兰州的家?
      王东良说:“两次”。
      “在乡村能做到我今天这个规模,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我的爱人、家人。从一开始,家里人就很支持。这个事,有了钱不一定能办成,这个需要多方面的因素。而共同的信仰和生活的价值观,应该是最重要的。发扬红色文化,汲取红色力量,是我们这个时代很重要的东西。”王东良语重心长的说。
 
       记者手记:
       年过花甲之年的王东良,儒雅而有大师之范。固然,他不太喜欢大师这个词,因为他更喜欢与泥土走得更近。而大师之谓,背后是其大德垂范,他被评为乡贤。20多年老黄牛一样的努力,他俨然是一位极具情怀的馆藏家。这里面彰显着他和他的家人的信仰。山一程,水一程,王家大院的祖祖辈辈们走过了一程又一程,而今天头发发白的王东良,才要准备要好好走一程……来源:华夏文明导报白银周刊全媒体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