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阳明为父守孝三年

2022-07-31 19:54:39来源: 王程强 金伟良 王阳明良知之声

打印 字号: T|T
       嘉靖元年(1522)二月十二日,父亲王华去世。从嘉靖元年三月到嘉靖三年四月,王阳明为父守孝三年。
       守孝属于礼,礼乐最早是圣人制作的,后来变成制度。制度是政府制定的,实行时间久了,就成了习惯和习俗。为什么是三年?至少有两种说法,一、母亲抚养孩子不容易,母亲怀胎十个月,挺着大肚子,小心呵护,很辛苦。从一岁到三岁,母亲照料孩子很辛劳,尤其是晚上,不敢睡熟,要时刻保持一颗警觉心,提防孩子饿了、尿了、屙了;睡觉不敢轻易翻身,怕压住孩子;不敢深睡,怕孩子掉床。……母亲白天要干活,或者干农活,或者做家务,包括做一日三餐,很劳累,很疲倦。有时候,晚上刚睡安稳,孩子醒了、哭了、闹了,母亲再困再累也要睁开眼、挣扎着起身,喂孩子、给孩子把屎、把尿。孝道,其实就是对母亲养育之恩的回报。
        就像在电视上动物世界节目中看到的,雌鸟在窝里照看幼鸟,雄鸟出外捕食养家糊口。养家糊口很辛苦,养育儿女,父亲功劳也很大。父母亲去世,儿女要守孝三年。官员都是读书人出身,因为读书明理,要为社会做一个表率。
       第二种说法,三,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不确定的多数,说是守孝三年,礼仪上需要守三年,礼义上,即心中对父母的感恩,要守护很多年,不仅守护一生,还要传递给子孙。
        周公制礼作乐,其中的礼就包括丧礼。中国文化以孝道为基础,从汉代开始,朝廷推行以孝治国。朝廷对丧礼有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丧礼表达的是对亲人恩情的回忆和怀念,对亲人去世的惋惜和哀痛。父母亲再也不能吃香的喝辣的了,再也不能穿戴绫罗绸缎了,再也不能享福了,守孝期间,孝子要穿粗布麻衣,要吃粗茶淡饭,要睡在草席上,要枕在砖头土块上,等等。
       弘治三年(1490),70岁的爷爷王伦去世,在翰林院工作的父亲王华回家奔丧,守孝三年。守孝期间,在坟前临时盖间房子,晚上就住在坟地。正德十三年十月,奶奶岑老夫人去世,父亲王华已经退休,守孝时间充裕,守孝规矩严谨。到正德十五年二月,他还穿着粗麻布缝制的丧服,不吃肉,不喝酒,不睡卧室。守孝三年,意思是要守够三个年头,其中遇到闰月不能计算入内,合计起来必须到27个月。王华守孝应该守到正德十五年十一月。这一年,他74岁。守孝三年,对这位古稀老人的健康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他病了,身上长了疮。
    王华年轻时选五经之一的《礼记》做为主修经典,当过礼部侍郎,一辈子讲究遵守礼仪。是不是自己延长了自己的守孝期,不得而知。嘉靖元年二月临终时,听说朝廷派来的慰问使者到家了,嘱咐王阳明兄弟出去迎接。他说,虽然仓促,也要安排好接待朝廷使者的礼仪。听说迎接仪式顺利结束,才放心地死去。
    王阳明和父亲一样,年轻时选《礼记》为主修经典。他为父守孝时50岁,按明代计算年龄的方法是51岁。他本来就有病,守孝辛苦,病得更厉害了。
    查看明代人物传记,有几位官员因为守孝劳累,死在了守孝期间。
    孔子圣人,先知先觉,早就告诫孝子,父母去世,孝子哀伤是自然的,但是不要毁坏身体。曾子在《孝经》中提醒孝子,哀伤时间不要超过三年。
2022年7月31日
 
作者简介:
       王程强,河南郑州人,1967年正月生,高级心理咨询师,著有长篇小说《王阳明》、生命传记《厉害了!王阳明》、出版有《王阳明家书》《王阳明咏良知手迹》《王阳明咏良知墨迹》《王阳明家书家训》等。河南阳明书院院长。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国文化与市场经济研究员。
金伟良,浙江平湖人,鹉湖书院院长,平湖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