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意识淡漠是好事情
有些地方的宗族太强了,甚至形成了帮派,记得高中时,同学中的张三帮和李四帮经常聚集打架。宗族意识太强,其他意识可能就会淡薄一些。
宗族意识淡漠是好事情。
在国内可能暂时是好事,但在国外成问题。有些客家的地方是侨乡,在海外的这些客家人相当多,他们都融入当地了,几代之后就同家乡同国内断了联系,这很可怕。
对其他地方也未必是好事,因为中国人不信教,信的是祖先。具体来说就是拜祖宗,传统上家里和祠堂里要供奉祖宗牌位,有祖坟制度,清明要回乡祭扫。
现在这些随着社会变迁都淡漠了。祠堂和家谱很多地方没有了,自己家也很少有祭祖的仪式了,清明上坟都可有可无了。那与家乡与亲戚的关系也越来越淡。城里孩子与家乡亲戚关系疏离,对老家的感情同样,离开祖国去海外,除了父母就是记得小时候居住的环境和小时候的同学玩伴,老家和亲戚都不知排在哪里。
而且现在城乡面貌都不断改变,小时候熟悉的街景拆迁改造了,尽管美观舒适但再找不回感觉。“叶落归根”就成为一句空话,再下一辈可能就变成香蕉人了。
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考大学读书参加工作的。说句可能会得罪人的话,别生气呀。
宗族这种文化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可以团结乡亲们,坏处是容易排外,尤其农村地区,以前大宗族经常欺负旁边的小宗族,尤其争夺土地,山林和水源,过去经常发生矛盾,甚至械斗。我们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
现在农村经济条件好了,利用宗族搞矛盾的事情确实少了。但是在基层村干部选举,个别地区宗族还是有些影响力的,大宗族推举自己的人,小宗族很难当选。这些都是负面影响。
当地组织弱化,宗族势力趁机进入。
当然也有当地组织管理比较好的。现在农村经济越来越发达,年轻一代在城市长大,宗族观念弱化,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子孙会有子孙福。现在农村清明节回老家祭祖比春节过年还热闹,也是一个进步呀!
很多地方,一个村子里出生的下一代,出生成长在不同的城市,互相平时都不认识,也没有来往,宗族观念自然就弱化了,但是大家都能够回乡下祭祖,这就已经是很不错了。
你不能指望还跟过去一样,毕竟我们这一代是在农村长大的,互相都认识,从小一起长大的,宗族观念强一些是正常的。互相都不认识的下一代,你还期望他们跟你这一代一样强的宗族观念,那就太脱离实际了。
一些地区经济很发达,农村基本都城市化了,也有宗族祠堂,回村祭祖,分太公猪肉,也很热闹呀!这些地区以前经济相对珠三角落后一点,宗族观念更强一点,你们以后可能也会经济越来越发达,宗族关系也会越来越像其他地区那样,虽然城市化后很多后代平时互相不认识,但是回乡下祭祖也会很热闹的。
不用担心,社会在进步,要相信子孙后代比我们更聪明,他们会有新一代的乡亲观念。最重要的是只要他们认祖宗,爱故乡,就很好了。一切都顺其自然吧。
宗族就是封建时代皇权不下乡的产物,是权力基层缺位造成的替代品,皇权通过封建礼法授予其合法性,而宗族则通过以姓氏为基础的森严人口管理,保障社会底层的稳定和基础的社会动员能力,所以你能够看到封建时代朝廷对宗族械斗并不干涉,因为对抗宗族的只能是另一个宗族,客家人流落土家的地区也必须结寨自保,客观上提高了基层社会的组织度,减少了流民,减少了垂直方向上的泄压。
有些网友觉得,宗族文化总体上是好的。当然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宗族概念了,连过去三代以上同堂的家庭都没有了,何况宗族?现在很多人已经被西方的那套话语体系忽悠到不知所以了。我们国家的凝聚力和文化根基就是来自于家族、宗族。
这点想洗也洗不掉,因为这是我们的根,已经深深的刻在我们的DNA里面了。国家出现危机的时候,家族、宗族为了生存,会凝聚到一起爆发出强悍的攻击力。
就像大清晚期的太平天国,靠的就是以宗族为团体的湘军给强力镇压下去。
我不否认宗族文化里面有糟粕,但我们也不应该全面否认宗族文化的优势以及给我们民族带来的实惠。宗族文化在中华大地这片土地上延续了5千年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就是与时俱进,去除宗族文化里面的糟粕,同时强化宗族文化里面的闪亮点。很多人都以为西方就是纯粹的自由主义,靠的就是个人的努力。
那其实只是西方媒体向我们宣传的东西而已,为的就是让我们相信并参照模仿,以便他们以后更好地瓦解我们。
其实,实际上西方上层也是奉行宗族文化的!每个成功人士,背后都是家族、宗族在帮他们铺路!为什么不解释一下比尔盖茨的第一桶金是从哪里来的?他的第一个商业官司(被人告)是谁替他摆平的?巴菲特是怎么认识到股票的价值,他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科赫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他们控制了美国的南方?
当然,现在我们有基层组织,当然也就不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宗族的功能,但宗族在维系族群共同体的想象上仍然有一定的作用,我们中国人说的“家”就是这样的东西,这是我们中国人精神力量的一部分,应该想办法保留且保护起来。
总而言之,宗族就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可以说是今天是工业社会了,必然会被逐渐淘汰。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