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祠堂,姓氏文化、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结晶

2022-04-16 21:39:46来源:网络 祖源姓氏文化传播

打印 字号: T|T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日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朝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祠堂建筑是中国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北少南多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一是南宋政治文化中心南移,二是宋代理学的兴起,三是儒家文化平民化,加上历朝历代北方战乱频仍,而南方相对安定。自唐以来,大量北方氏族南迁,客居江南,他们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后人对故土的思念,转化为大量建造祠堂,认为可以认祖归宗。祠堂是后世子孙对祖先的尊敬,是对故土家园的思念,是一种寄托。
 
       北方宗祠一般称为家庙,由于历史变迁,现除有较大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有遗存外,一般的家庙基本毁坏。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家族重大事务,都在祠堂进行。此外,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活动,也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作为聚会场所。
 
       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氏,无论人口多少,春露秋尝,均要祭拜先祖,从初始在居家祭拜,发展到建造专门的场所一宗祠,作为供奉先人的殿堂。要具备这种条件,必须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正因为这样,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
 
       柯堂多数都有堂号,古代堂号由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祠堂必不可少的是均配有对联。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
 
       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但也有例外,如福建、江西、广东等有好几个地方,两姓合祠,共祀祖先,缘由大多是因接续宗支或难切割祖产的结果。
 
       解放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的运动,北方已难见祠堂,不知祠堂为何物、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而南方如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台湾、江西、安徽、广西等较为重视传统的地区则有较多的祠堂得以保存。
 
       祠堂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祠堂是姓氏祖根和聚居繁衍的象征。祠堂文化是姓氏文化、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遗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传统的祠堂文化,要赋予新的使命,充实新的内涵,扩展新的功能,使古老的祠堂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优秀的传统文化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发挥积极的现实作用。
 
(作者简介: 陈树芳,淮阳陈胡公文化研究总会会长)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