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徜徉诗海中的弄潮儿》

徜徉诗海中的弄潮儿
——记我市诗赋作家王国钧
南安商报记者 庄莉 文
“诗者,所以抒情、言志、感时、咏事、扬善、刺恶也,中华诗词以其谨严规范之形式美、凝炼工稳之语言美、抑扬顿挫之音乐美、声情并茂之韵律美、造像奇妙之境界美,铸就美妙绝伦之艺术巨树,扎根自神州沃土,耸立于世界之林。”本期《九日山》栏目,带您走近一位徜徉于诗海中的弄潮儿,让您领略一下这位诗赋家的魅力吧!
王国钧简介
王国钧,1948年11月出生,南安榕桥人,泉州师院中文系毕业。曾任南安县纪委常委兼办公室主任、码头镇党委副书记、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市委党校副校长等职,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诗词学会副会长、南安市诗词学会会长。著有大量诗、词、赋、散文等文学作品,以及历史人物评价、民营企业管理、时事焦点评论等论文、杂文数十篇,发表于国家、省、市刊物,个人专著有《觉海诗钞》、《觉海文集》、《觉海诗帆》,主编《李贽与南安》、《中共南安市委党校校史》、《榕桥史话》、《清韵》、《成功颂》等书。传略收入《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华诗词家大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
幼受启蒙 迷上诗词
“清明扫墓上山来,万紫千红次第开。无限风光无限好,留连山水独徘徊。”二伯的一首《清明扫墓》让王国钧在几十年过后依然印象深刻。据介绍,当初之所以对诗词情有独钟也得益于二伯的启蒙。“我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学写诗词了,我二伯算是我的启蒙先师。”王国钧告诉记者,他二伯当过书塾先生,曾在新加坡兴办诗社,因不善商事回国,成为肩挑小贩,一肩风雨、千种苦酸,于是便把这万般感慨发诸诗词。作为二伯作品第一读者的他,因耳濡目染加上勤学好问,不知不觉中领悟得益,竟学得一二法旨。
“在中学执教的时候遇见张毓昆先生,两人促膝谈心、交流诗稿,竟成了忘年之交。后来,张老任县府顾问,我也从中学调到机关。之后共同发起组织武荣诗社,诗路由此渐入佳境。”已过花甲之年的王国钧侃侃而谈,依旧气宇轩昂、文质彬彬,气色丝毫不逊年轻人。回想少时迷上诗词的经历,他如数家珍、记忆犹新。
1948年,王国钧出生在榕桥一个教育世家,父母均为巴金先生的学生。说起故乡,王国钧如此描述:“周围数百里群山连绵不断,山上层峦迭翠、奇石古树、碧涧飞瀑,山下阡陌如织、稻菽遍野、绿果盈枝。开化洞、觉海山、梅花岭、云台寺等名岩古寺众多,山川毓秀、地灵人杰。曾记否,寒风嗖嗖夜,危梯残壁掏雏鸟;赤日炎炎天,破笠长竿套鸣蝉?曾记否,光臀夏日中溪击水,松火铁叉半夜捉鱼?尤其难忘那特殊年代,夜半犬吠人影乱,村头锣鸣‘牛鬼’行。”言辞中可见王国钧深深的爱乡之情,那里不仅曾留下祖辈们的汗水与足迹,也承载着他青少年时期的欢乐与苦闷。只是当极“左”路线祸害全国时,他一家也难以幸免。受年代和当时环境的影响,这些“老三届”生们,长身体的时候遭遇三年困难时期,吃糠咽野菜,面黄肌瘦人衰弱;长知识时期遭遇十年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书没读成,前途成泡影。“后来党中央及时拔乱反正,我也得以新生,参加文革后恢复的全国统考,考上大学,拿起教鞭当上了老师,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携手诗词 一路同行
1966年10月,18岁的王国钧第一次去北京串联,写下了人生第一首诗,随后又陆续写了《初到天安门》、《冬日颐和园》等,迈上了创作诗词之路。而大学那几年,在完成学业之余他继续创作诗词,写下大量作品。就是参加工作之后,也依然执着于此。
后来,王国钧从讲台步入了政坛。1984年被任命为县纪委常委兼办公室主任,1989年到码头镇先后任副镇长、党委副书记,1996年调市委党史研究室当副主任, 1999年调至党校当副校长,2002年转为主任科员,2003年退线后到民营企业任职。在八年的民企高管生涯期间,虽工作繁忙压力大,但他创作热情始终不减,写了十余篇关于民企管理的论文,发表在《福建省委党校》、《泉州党校》等刊物杂志上,一些文章还被清濛开发区作为特稿下发到各企业作参考。“在民营企业的这些年里,我深深体会到它和行政机关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和工作,让我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也算是人生一种经历吧。你看我现在能熟用电脑也是得益于在企业工作的那些年。”的确,相比同龄人能如此熟练操作电脑的还真是为数不多。
家庭和工作环境对王国钧的成长起了重要的影响。因此长大成人后的他,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自始至终都未曾放弃诗词这项爱好,有时外出旅游回来后,也要作上几首以表纪念。“政界些年,唯忠斯职而求无愧于心耳,却每独钟于诗词文学,虽蓬头垢面、奔波劳顿而未能有忘也;反随岁月之辗转,识见之增长,功夫日渐精进。”王国钧说,“读书的时候,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体验到的都是校园生活,所以题材上相对会比较单调。步入政界后,接触的东西多了,视野也变开阔了,所以题材也丰富起来了。有时候半夜忽然想到好句,立马就爬起来记下,灵感都是转瞬即逝的,晚些的话可能就跑了。灵感来的时候信手拈来都是诗,那种感觉挺好的。”社会这片广阔的天地,让他的思绪尽情飞扬,也为创作诗词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和无穷的乐趣。
2002年春,王国钧的处女作《觉海诗钞》出版了,林东海题书名并作序,收录自1966年以来35年间所创作的诗词歌赋等200余首。“运交棘路意如何,半世坎坷历难多。”此诗集乃其半生经历与感受的真实写照,“有限之个人溶入无限之社会,惟沧海一粟耳。唯于诗之执着与癖好长在,两袖清风,别无长物。”该书的结集出版,贯注着他半生的心血和劳累。2005年春,他又出版了《觉海文集》,林东海题耑,梁奕川、戴冠青作序,共收录8篇民企管理论文、4篇历史名人研究、12篇杂谈随感和6篇党史专论,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市十年“文革”史——《动荡的岁月》。2011年冬,他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觉海诗帆》。“十年积稿,一旦撰编;恍如旧梦重温,往事历历在目。看着满床诗稿即将结集付梓,劳累之苦顿时化为乌有,成就之感油然而生。”
王国钧告诉记者,三本诗、文集均以“觉海”为名,是因觉海山乃故乡榕桥西侧一名山。他解释道,“世事白云苍狗,人生流水浮舟。尘海碌碌,众生芸芸,或苦心志,或劳筋骨,不乏一帆风顺者,而大多坎坷前行,风雨浮梦。余更为其甚者,每忆往事,百味具尝,不堪回首独凄泪;棘路人生,苦海孤舟一蓑翁。迟暮之年复何求?每悟人生,由叹而觉,以至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苦海之脱,尘海之觉,名利之淡,无为之思,仿佛于人生有更深层次之悟也。自以为超脱尘海,出俗之悟知,乃觉也。此乃以觉海为集名之另一诠释罢。”
试作辞赋 一鸣惊人
然而,王国钧并没有满足于诗词的创作,而是不断突破自己、尝试开拓新的领域。2008年后,他开始试作辞赋,“意在摆脱篇幅短小之局限,开阔自由挥洒之空间”。不写则已,一发便不可收拾。2009年,是王国钧写赋的“丰收季节”。这一年,他创作辞赋作品18篇,并发表于《中华辞赋网》、《辞赋报》等。不少赋作还被省市党报发表,有的在全国赋赛中得奖,如《南安赋》发表于福建日报、《玉树之歌》发表于泉州晚报、《己丑清明祭黄帝陵文》获陕西省海内外征文二等奖、《辛卯清明祭黄帝陵文》获陕西省海内外征文三等奖、《铁观音赋》荣获安溪全国征文三等奖等等。其中《己丑清明祭黄帝陵文》还荣获泉州市政府“刺桐文艺奖”三等奖,开泉州古诗赋入选得奖之先河,在泉州诗赋界引起不小轰动。
此外,王国钧的一些赋作还被撰刻为碑,树于旅游风景区,如《乐山赋》、《郭岭赋》、《己丑年祭郑成功文》等。据了解,当初在建武荣公园历史文化区时,为体现南安特色,设计方征求他的意见。他主持召集部分文史界人士研究,增加了一些南安历史人物雕塑、寺庙景区壁雕、英都拔拔灯群雕、水暖铁雕、名家诗柱等,建成以后获得一致好评。泰宁县委曾祥辉书记看了他写的《泰宁赋》后十分高兴,特地来信致谢,并在泰宁的刊物、网站上全文刊登。面对接踵而来的成绩和荣誉,王国钧却认为,只是一种鼓励与鞭策而已。他说:“对于古代辞赋的研究及如何用现代题材入赋,我也还在摸索之中,可以说只是刚刚起步,面对历代浩如烟海、高手如云的辞赋作品,更会觉得自己的粗浅与不足。”即使早已卓有成就的他,仍十分谦虚,永不满足。
“辞赋是古代一种骈体韵文,起源于战国时期。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追求骈偶,二是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是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四是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格律诗有字数限制,而且很多要求;词相对不受约束,但字数也有限,很多现代场景内容难以表达;对比于诗词,赋的句式长短随感情而变,约束没那么多,内涵更广、气势更大、句法用韵更自由,因而更为我所喜欢。”在王国钧的介绍下,记者对赋有了更深的印象。欣赏他的赋作,总觉得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明丽、自然、典雅中又透出刚健、豪放、潇洒之气。
情牵家乡 心系文史
今年2月,连任市诗词学会会长的王国钧,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团,尽心文史研究,毅然辞掉民企高管的工作。据了解,市诗词学会是研究、继承和创作中华诗词的全市性群众文学团体,成立于1986年6月,原名武荣诗社,2007年改为现名。目前有会员150多名,年龄跨度从20几岁到90多岁,最大的有93岁。二十几年来,学会会员在不同岗位、以不同的视野勤奋笔耕,写出大量名篇佳作。学会刊物《武荣诗刊》已先后结集28期,共发表会员及诗友诗作2万余首,在全国及东南亚一带有一定影响;学会网站——《南安武荣诗坛》是全省最早创建的诗词网站;学会先后有几十位会员出版个人诗集,上百位诗人在国内外诗词刊物、网站上发表作品,数十人在全国、省、市诗词大赛中获奖,在全国诗坛产生较大影响,获得诗词界朋友的广泛好评。
除市诗词学会工作外,王国钧还担任我市“郑成功研究会”常务理事、“李贽学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榕桥经济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柳城王氏宗亲会”副会长等职。退休后的他,不但没闲着,反而更忙碌了,身兼数职却乐在其中。榕桥经济促进会也是王国钧等发起的,“榕桥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人脉资源丰富,但因历史和地理位置的缘故,长期以来深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缺乏沿海人爱拼才会赢的特质和英仑人穷则思变的性格;不过榕桥人吃苦耐劳、家乡观念重,所以应多鼓励侨亲及在外企业家回乡投资,充分发挥优势。”在王国钧等有识之士的积极倡议下,榕桥经济促进会终于在今年正月初五成立了。促进会旨在为民间搭建平台、加强信息沟通,大力发展企业,振兴文化教育,扶贫济困,团结互助,共同促进榕桥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心系家乡的同时,王国钧也致力于研究我市历史文化,尤其是历史名人、历史文化现象。“现在全国一共有82位中华英杰,整个福建省有4位,我们南安就有两位——郑成功和李贽。1974年我开始研究李贽,发现李贽的祖籍在南安,李贽的家族就住在我们村,相距不过百米。作为邻居,我更应该尽心尽力去做研究,发掘这位世界级的名人。虽然退休了,可家乡事不能不管。生于斯长于斯,总觉得身上有一份社会责任在驱使,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2003年3月,受市委宣传部委托,王国钧拿出多年来的研究力作——《李贽祖籍南安考略》,主编出版了《李贽与南安》一书,以大量史料论证李贽祖籍在南安;2004年2月,主编出版了《榕桥史话》;2010年8月配合南安市政府举办“郑成功旅游文化节”,主持“成功杯中华诗词大奖赛”,主编出版了《成功颂》诗集。
当初从政时便一直关注我市历史文化的王国钧,退休后更是为之到处奔走。他在2010年文化界人士春节座谈会上提出,“文学艺术有文联管,科学团体有科协管,但是社会历史的研究,包括历史沿革、历史名人、文化现象等,却没有专门的机构,应成立市社科联组织。此外,还要建立南安学研究,南安作为泉州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古郡,非常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市委领导对这个建议非常重视,据说,成立市社科联的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王国钧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历史文化研究的执着,也处处融入、寄托于诗词赋作品之中。如:《中华赋》、《泉州赋》、《南安赋》、《榕桥赋》、《南安一中七十年赋》,以及《祭黄帝陵文》、《欧阳詹赋》、《郑成功祭文》、《玉树之歌》、《铁观音赋》、《石头赋》等早已脍灸人口,深受读者喜爱。正是这份浓烈的乡情文心,让王国钧在功成名就后依然不忘回报家乡,为家乡鞠躬尽瘁。
王国钧说,“诗词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发展之路,在当今重经轻文与拜金主义双重冲击下,于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但相信只要有中国文字的存在,其音形义演绎的最高境界——传统诗赋决不会消亡。中华传统诗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足见它的生命力。但愿通过诗人们不懈的努力、竭诚之心血,能感动上帝并唤起同志同心协力,共同继承和传扬中华文化瑰宝,为祖国之文化复兴大业尽微薄之力!”王国钧的成功在于他契而不舍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是一个探索的勇者,在诗赋的大海中弄潮,在文史的荒野上拮取;他又是一本厚重而闪光的书,其言行、态度、精神、学识等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品读!
(本文刊于2012年4月24日《南安商报》)


【简介】
王国钧,福建南安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诗词学会副会长、南安李贽学术研究会原会长、中国朱子学会王阳明专委会常务理事、福建闽南科技学院“南安研究中心”顾问。著有大量诗词文赋及论文杂文,发表于国家、省、市刊物,其中十多部作品荣获全国大赛奖项。著有《觉海诗钞》《觉海文集》《觉海诗帆》《李贽》等书。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