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阳明家书家训》信外故事:像王阳明一样学习经典

2021-10-05 20:58:29来源:王程强 王阳明良知之声

打印 字号: T|T
       经典,有不同的解释。儒家经典一般指《四书五经》。经典,还可以指那些经过历史检验而流传下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书籍篇章。从这个意思上说,《示宪儿》就是经典。
 
       如何学习经典呢?比如这篇《示宪儿》,是王阳明写给11岁的儿子。11岁的正宪生活在今天也就小学四年级学生,他怎么学习《示宪儿》呢?下面的《书正宪扇》是写给17岁时的正宪,《客座私祝》是写给19岁时的正宪等子弟。正宪怎么学习?没有留下文字记载。如果这篇文字被选入语文课本,现在的学生怎么学习呢?不外乎学一学、听一听、读一读、抄一抄、背一背,然后会背诵、会默写、会复述、会讲解,就认为学会了,学好了。这算学好经典了吗?
 
       我们看看王阳明是如何学习经典的?
       第一个故事:正德三年(1508),虚岁37的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他发现以前难以理解的《四书五经》,现在迎刃而解。
 
       第二个故事:嘉靖三年(1524)秋,弟子钱德洪的父亲钱蒙担心儿子修学致良知学,耽误科举考试。王阳明给他解释说:“读书背诵获得的知识,考试时有用,考试过后,就忘掉了。就像穷人家为了招待客人,借来一屋子家具,把屋子装饰得富丽堂皇,客人走后,家具还给了人家,屋子里还是家徒四壁。致良知是开发自己本来就有的智慧,它不是借来的,一旦开发出来也不会丢失。”
 
       第三个故事:嘉靖四年,为绍兴稽山书院写了《稽山书院尊经阁记》,在这篇记文中,他写到,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记载的都是人心的变化规律。
 
       第四个故事: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解答学生的疑问时说,读书是为了调控情绪、平和心态,明白书中道理比背诵重要,明白自己的良知比明白书中道理重要。
 
       这四个故事说明,读经典是为了明白道理,明白道理是为了明白自己的良知。
 
       我们把经典学习做一下分类总结;
        1.口耳等器官学习法。具体表现为眼睛看一看,耳朵听一听,嘴巴读一读,用手写一写。这是俗话说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样学习,考试时用不上,生活上没有帮助,无益于生命成长。
 
       2.大脑记忆学习法。比有口无心的学习进了一步,没有左耳朵听右耳朵扔,能够记住,会背诵了。考场上能得分了,但是记住的是知识,还没有上升到智慧这个层次,对生命成长还是没有帮助。
 
       3.用心学习法。用心学习,比用大脑学习有进步,能够理解经典,明白道理。道理是明白了,还能复述、讲解道理,说起来头头是道,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吐沫横飞。这样的人可能是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说不练,光说不干,知而不行,全是空话。写起文章,冠冕堂皇,就是不落到实处,不落到脚下。这样的学习,能够挣来生活待遇的改善和提升,对生命的成长没有丝毫帮助。
 
       4.用生命学习经典法。用经典的道理开启自己的智慧,用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用智慧净化自己的生命,用生命把经典活出来,自己说话、走路、吃饭、睡觉等言行举止都是经典的再现,是智慧的化身。如果读的是《四书五经》,经典化的生命就是良知化的生命。这样读经典、学习经典的最完美结果,就是把良知活出来,让自己的生命良知化。
 
       晚年在绍兴,有人和王阳明争论时引经据典,他说:“我们谈论学问,只说自家的话。”为什么他不赞成引经据典,因为他已经理解、融化了经典,用自己的生命把经典活出来了。他无论是横说还是竖讲,说的讲的都是经典内容,都是经典的再现。他的生命已经经典化了,良知化了。为此,他用了几十年的功夫。
 
       回头再读《示宪儿》,我们不会再觉得这是写给一个11岁学生的,不会觉得我们读过了,读懂了,就以为真懂了,以为学好了,万事大吉了。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