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与王洽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世说新语·容止》:“王长史为中书郎,往敬和许。尔时积雪,长史从门外下车,步入尚书,著公服。敬和遥望,叹曰:“此不复似世中人!””全文是什么意思?译文:王蒙担任中书郎的时候,有一次前往王洽的住所。当时连曰下雪,王蒙来到门外,下了马车,走进尚书省,身上穿着官服。王洽远远地看见雪景衬着王蒙,赞叹说:“他不像是尘世中的人!”
王洽,琅琊临沂人,东晋书法家。
他是宰相王导的第三子,王羲之的堂弟。
王洽历官至吴郡内史,征拜中书令,苦让不受。众书通善,尤能隶行。
王洽在王导的诸子中声名最大,深为时人所赞许。
当时,王洽与荀羡“俱有美称”,并为晋穆帝所重。
历官散骑中书郎、司徒左长史、建武将军、吴郡内史。
征拜领军,寻加中书令,固辞不受,并10次向晋穆帝上书,陈述理由,表达苦衷,词意十分恳切。晋穆帝称誉他“清裁贵令”。
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年),卒,年仅36岁。
01 自幼聪慧好学,不舍昼夜。
王洽多才多艺,学识渊博。
尤在书学方面,他能够不苟成见,不囿成法,博采众长,广学博纳,熟悉各种书体,尤善隶、行。
他的从兄王羲之说:“弟书遂不减吾。”虽为溢美,但也说明了王洽在书法艺术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王洽书兼众法,尤善行草。他曾与王羲之一起研究书体,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于世,为时人所仿效、赞赏。
这是他在书法艺术革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贡献。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与他的从兄王羲之一起,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新纪元。
中国的书法艺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规律,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特别是到了东晋王羲之、王洽的时代,书法艺术已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时代,为书风的革新创造了条件,王洽也正是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潮流中。
他的书法艺术造诣精深,每挥毫落简,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具有郢匠乘风之势,卓然孤秀,丽雅有韵,运用有方,甚得笔墨之法和笔墨之趣。
为此,李嗣真《书品后》评论他说:“逸少为领军弟书不减吾,吾观可有十纸,信佳作矣!体裁用笔,全似逸少,虚薄不住。右军藻鉴,岂当虚发,盖欲假其名誉耳。”
这多少道出了王洽的书法艺术方面的高度艺术成就。
02 他对书法艺术废寝忘食、孜孜求之,苦练苦学,不断探索。
王洽作为受“书法世家”熏陶和培养出来的子弟,与王羲之一样,对书法艺术酷爱到着魔的程度,
当时的书法界十分活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日益频繁,为了书写方便流畅,促使文体的变革,使之更具备实用价值,并由此达到高度的审美价值,使二者统一,于是,不仅出现了像王羲之这样“备精诸体”、开一代书风的“书圣”,而且,出现了像王洽这样有影响、有造就的一代书法大家。
使晋代书坛盛极一时,百花竞艳,互相映辉,出现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
王洽之父王导的行书,见贵当时。王洽在王导的诸子中,又最负盛名,其书法艺术在当时也见重一时,很受欢迎。
王洽之妻苟氏,“亦善书”,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女书法家。
苟氏的书法虽然不如卫夫人、谢道韫艺术成就高、书名大,但在当时,也深为人们所珍重。
王洽之子王珣、王珉,也都是晋代有名的书法家。
在当时,琅邪王氏书法一门鼎盛,代代相传。而在这个家族中,除了王羲之、王廙外,王洽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洽虽然没有留下多少墨迹,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却十分重要,也是晋代书坛上的一代大家。
从兄王羲之云:“弟书遂不减吾。”复工于草,落简挥豪,有郢匠成风之势。尝与羲之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宛转,大行于世。在《晋书本传》、《能书人名》、《书断》中,都有关于他的详细记述。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