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蒙与王洽

2021-05-26 20:04:33来源:生活人生哲理

打印 字号: T|T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世说新语·容止》:“王长史为中书郎,往敬和许。尔时积雪,长史从门外下车,步入尚书,著公服。敬和遥望,叹曰:“此不复似世中人!””全文是什么意思?译文:王蒙担任中书郎的时候,有一次前往王洽的住所。当时连曰下雪,王蒙来到门外,下了马车,走进尚书省,身上穿着官服。王洽远远地看见雪景衬着王蒙,赞叹说:“他不像是尘世中的人!”
 
王洽,琅琊临沂人,东晋书法家。
 
他是宰相王导的第三子,王羲之的堂弟。
 
王洽历官至吴郡内史,征拜中书令,苦让不受。众书通善,尤能隶行。
 
王洽在王导的诸子中声名最大,深为时人所赞许。
 
当时,王洽与荀羡“俱有美称”,并为晋穆帝所重。
 
历官散骑中书郎、司徒左长史、建武将军、吴郡内史。
 
征拜领军,寻加中书令,固辞不受,并10次向晋穆帝上书,陈述理由,表达苦衷,词意十分恳切。晋穆帝称誉他“清裁贵令”。
 
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年),卒,年仅36岁。
 
01 自幼聪慧好学,不舍昼夜。
王洽多才多艺,学识渊博。
 
尤在书学方面,他能够不苟成见,不囿成法,博采众长,广学博纳,熟悉各种书体,尤善隶、行。
 
他的从兄王羲之说:“弟书遂不减吾。”虽为溢美,但也说明了王洽在书法艺术方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王洽书兼众法,尤善行草。他曾与王羲之一起研究书体,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婉转,大行于世,为时人所仿效、赞赏。
 
这是他在书法艺术革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贡献。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与他的从兄王羲之一起,开创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新纪元。
 
中国的书法艺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规律,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特别是到了东晋王羲之、王洽的时代,书法艺术已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时代,为书风的革新创造了条件,王洽也正是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潮流中。
 
他的书法艺术造诣精深,每挥毫落简,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具有郢匠乘风之势,卓然孤秀,丽雅有韵,运用有方,甚得笔墨之法和笔墨之趣。
 
为此,李嗣真《书品后》评论他说:“逸少为领军弟书不减吾,吾观可有十纸,信佳作矣!体裁用笔,全似逸少,虚薄不住。右军藻鉴,岂当虚发,盖欲假其名誉耳。”
 
这多少道出了王洽的书法艺术方面的高度艺术成就。
 
02 他对书法艺术废寝忘食、孜孜求之,苦练苦学,不断探索。
王洽作为受“书法世家”熏陶和培养出来的子弟,与王羲之一样,对书法艺术酷爱到着魔的程度,
 
当时的书法界十分活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往日益频繁,为了书写方便流畅,促使文体的变革,使之更具备实用价值,并由此达到高度的审美价值,使二者统一,于是,不仅出现了像王羲之这样“备精诸体”、开一代书风的“书圣”,而且,出现了像王洽这样有影响、有造就的一代书法大家。
 
使晋代书坛盛极一时,百花竞艳,互相映辉,出现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代。
 
王洽之父王导的行书,见贵当时。王洽在王导的诸子中,又最负盛名,其书法艺术在当时也见重一时,很受欢迎。
 
王洽之妻苟氏,“亦善书”,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女书法家。
 
苟氏的书法虽然不如卫夫人、谢道韫艺术成就高、书名大,但在当时,也深为人们所珍重。
 
王洽之子王珣、王珉,也都是晋代有名的书法家。
 
在当时,琅邪王氏书法一门鼎盛,代代相传。而在这个家族中,除了王羲之、王廙外,王洽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王洽虽然没有留下多少墨迹,但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却十分重要,也是晋代书坛上的一代大家。
 
从兄王羲之云:“弟书遂不减吾。”复工于草,落简挥豪,有郢匠成风之势。尝与羲之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宛转,大行于世。在《晋书本传》、《能书人名》、《书断》中,都有关于他的详细记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