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琅琊王氏王方庆传承三槐、固始及开闽王氏

2021-05-26 09:27:30来源:王晓家 榜单汽车

打印 字号: T|T
      三槐堂王氏是东晋丞相王导的后裔,不仅与开闽王氏、新安王氏关系密切,都是唐朝武周时代的宰相王方庆的后裔,而且在宋、元以后,还与诸城王氏、新城王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都出自琅琊王氏之三槐堂系统。也就是说,按照王方庆本人叙述,琅琊王氏始兴郡公王导是他的十一世祖(实际上王方庆为王导的十二世孙,因连续计算)。王方庆名王綝,以字行。王方庆的后人王抟。王抟又作王搏,生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庚午即公元840年,距北宋端拱二年已丑即公元989年为一百四十九年,王抟生四子一女,第四子王言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已丑即公元869年,距北宋端拱二年为一百二十年,而王抟生年距王言生年为二十九年,也就是说,王抟二十九岁时生王言,恰好构成父子关系。由此,王言之父为王抟而非王乾,不辩自明矣。
      谈到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有人对三槐堂王氏家族研究略知皮毛,不求甚解,就妄下结论:“尤其以王言为唐王抟之后,更为无据。”其做出结论,勇则勇矣,但却空作大言了。其实,王汝涛先生在《琅琊王氏考信录》中指出《太原王氏》世表并琅琊王氏为太原王氏分支,为把三槐堂王氏拉作太原王氏分支的谬误时,这样写道:“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不计王曒本人),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祜,是为三槐王氏始祖。据此,王綝明显地是琅琊王氏王导的十一世孙(不计王导或王方庆本人),三槐堂一支应该是琅琊王氏的后裔……”对此,笔者翻阅大量有关文献典籍,特别是始修于北宋太宗年间的安徽祁门《重修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和始修于南宋孝宗年间的《赤岸王氏分迁谱系》残谱和明瑞安《对坑王氏族谱》等,结合正史及其它历史文献加以考证,确认三槐堂王氏的世系系东晋丞相王导的第三子王洽以下二十二代至王佑、王祜兄弟。列为传承世系一线表,则是:王览--王裁--王导--王洽--王珣--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王鼒--王弘直--王方庆--王曒--王宠--王仲连--王绍--王玙--王及--王鐬--王博--王言--王彻--王佑、王祜(大名莘人)……
      关于王览曾孙王洽一支世系,笔者参考《晋书》、《南史》、《旧唐书》、《新唐书》,特别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宋史》等有关文化典籍和王氏谱牒。以上谈到,固始王氏、开闽王氏也始自王方庆,为方庆公第五子王晔一支(说明固始王氏、开闽王氏与三槐堂王氏、新安王氏,均系王綝后裔);而笔者之所以确定三槐堂王氏出自王方庆第三子王曒一支,因为正史和宋代谱牒均有记述。
      王佑为王彻长子,字景叔。显于五代十国汉、周之际,入北宋后,历事太祖、太宗两朝,文武忠孝,历官兵部侍郎,封晋国公。先后配任氏,边氏,史载生三子:王懿、王旦、王旭,又有谱载,尚有二子:王勉、王勖,新修《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一并补叙之。由此确认,这位王佑,就是“手植三槐”于庭院预言其后世子孙必有致“三公”者的三槐堂王氏(即“三槐堂”堂号)之始祖。王佑的次子王旦,字子明,出继王祜为嗣子,于宋真宗景德三年即公元1006年拜相,位列“三公”。
      以上,为对三槐堂三氏传承世系的简要考证、辨析。
      由此,我们列出由周灵王太子晋即王子晋至琅琊王氏--固始王氏、开闽王氏、福州王氏、上虞王氏、平溪王氏、庆阳王氏、三槐堂王氏、新安王氏的传承世系一线表,则是:王子晋--王宗敬(宗恭)--王森(王凤)--王斌(王彬、王覃)--王升(王渠)--王昱(王宥、王丰)--王硕(王芝)--王景(王荣、王亿)--王错--王贲(王愤)--王谕(王渝)--王息--王恢--王永(名元、王亢)--王颐(以上为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王翦(秦)--王贲(王坟、秦)--王离(秦)--王元(秦、汉)--王谆(王诚,西汉)--王渊(西汉)--王吉(西汉)--王骏(西汉)--王崇(西汉)--王升(王遗、王霸,汉)--王遵(东汉)--王音(东汉)--王仁(东汉)--王书(东汉)--王融(东汉)--王览(东汉、魏、西晋)--王裁(西晋)--王导(由西晋入东晋)--王洽(东晋)--王珣(东晋)--王昙首(南朝宋)--王僧绰(南朝宋)--王俭(南朝齐)--王骞(南朝梁)--王规(南朝梁)--王褒(由南朝梁入北朝周)--王鼒(隋)--王弘直(唐)--王方庆(名王綝,以字行,唐)……
      由王方庆一支又分出七支--
      一、固始王氏一支:王方庆(唐)--王晔(固始王氏始祖,唐)……
      二、开闽王氏一支:王方庆(唐)--王晔(固始王氏始祖,唐)--王友(又作王友名,唐)--王玉(又作王蕴玉、王卞,唐)--王恁(唐)--王审知(开闽王氏始祖,唐、五代十国)……
      三、福建福州王氏一支:王方庆(唐)--王曒(唐)--王宠(唐)--王仲连(唐)--王绍(唐)--王玙(唐)--王及(唐)--王鐬(唐)--王搏(唐)--王倜、王倓(福建福州派,五代十国)、王伦(江西安 成派,五代十国)……
       四、三槐堂王氏一支:王方庆(唐)--王曒(唐)--王宠(唐)--王仲连(唐)--王绍(唐)--王玙(唐)--王及(唐)--王鐬(唐)--王搏(唐)--王言(五代十国,后汉)--王彻(《宋史》作王彻,《旧五代史》作王沏,五代十国,后周)--王佑(《宋朝事实类苑》卷六一《举子投贽》二引《李学士家谈》说“故兵部侍郎佑,状元彻之子”,因此,王祜应作王佑,字景叔,祖父王信,为避祸改名王言,仕唐官黎阳令,父王彻,后唐举进士,官至左拾遗,王佑应为兵部侍郎,三槐堂王氏始祖,由五代十国入北宋)--王旦(相宋真宗)……
        查《宋史》,三槐堂王氏的王佑,生三子:王懿(954-1002)、王旦(957-1017)、王旭(960-1027)。王佑长子王懿,字文德,进士出身,知袁州,卒年四十九岁,生四子:王睦、王淳、王贽、王素。王懿长子王睦,生四子。王懿次子王淳,生三子。王懿第三子王贽。有谱载王懿尚有第四子王素,生一子:王明达,卜居湖南武冈。王佑次子王旦,字文明,拜相,位列三公,生三子:王雍、王冲、王素,四女。王旦长子王雍,生三子:王恪、王整、王检。王旦次子王冲,生三子:王庆、王吉、王靖。王旦第三子王素,字仲仪,与王懿第四子王素重名,以学士知太原府,转工部尚书,卒年六十七岁,谥曰懿敏,生九子:王厚、王固、王坚、王巩、王本、王硕、王凝、王常、王奥。王素第四子王巩,善诗文,从苏试游,生十子:王奇、王时、王由、王皋、王琳、王琛、王逸、王典、王文显、王鸣鸾,一女。王佑第三子王旭,字仲明,出知应天府,卒年六十九岁,生六子:王粹、王质、王玄、王徽、王诲、王端。由此,三槐堂王氏遍布海内外。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正史诸如《宋史》等,为人物立传,对先人或后人功名不著者,往往不载或简略或失载;而子孙中往往只载功名著显者。所以,史载与谱载子孙人数,往往不符或存有差异。
        五、浙江上虞王氏一支:王方庆(唐)--王曒(唐)--王宠(唐)--王仲连(唐)--王绍(唐)--王玙(唐)--王及(唐)--王鐬(唐)--王挥(唐)--王侹(唐)--王令谋(王侹五子之一,由上虞迁往平溪,遂为平溪派)……
        六、陕西庆阳王氏一支:王方庆(唐)--王曒(唐)--王宠(唐)--王仲连(唐)--王绍(唐)--王玙(唐)--王及(唐)--王针(唐)--王莓(唐)--王参、王损、王拯……
        七、新安王氏一支:王方庆(唐)--王曒(唐)--王宠(唐)--王仲连(唐)--王绍(唐)--王玙(唐)--王义(唐)--王铖(又作王戚,唐)--王璧(卜居安徽祁门,生思聪、思联、思仲、思茂、思会、思悰、思经、思谅、思谦九男二女,次女适郑传,二十有三孙,自是蕃衍,遂为新安王氏)……
      至于三槐堂王氏与诸城王氏、新城王氏的关系以及其他王氏的详细情况,另行具论。
        (上文作者王晓家为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华琅琊王氏通谱》总编撰)
        另:摘录:王方庆
      王綝(?-702年),字方庆,雍州咸阳(今陕西西安市)人。祖籍琅琊临沂,东晋太傅王导后代。唐朝武周时期宰相,著名藏书家
      起家越王府参军,累迁太仆少卿。武则天继位,累迁广州都督,颇有政绩。转洛州长史,封石泉县子,累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唐中宗复位,拜太子左庶子,晋封公爵。长安二年(702年)卒,赠兖州都督,谥号为贞。唐中宗复位,以东宫旧臣,追赠吏部尚书。
      方庆博学,练朝章,著书二百余篇,尤精《三礼》。学者有所咨质,酬复渊诣,故门人次为《杂礼答问》。家聚书多,不减秘府,图画皆异本。方庆殁后,诸子不能业,随皆散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