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晋朝王氏名人录

2021-05-07 21:25:03来源:王氏立天下

打印 字号: T|T
王羲之
      东晋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王羲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有《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其中《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公元361年,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葬于金庭瀑布山。
 
王濬
      十七史百将传,王濬(206—286.1.28),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西晋著名军事家。
王濬出身于世代为二千石的官吏之家。他博通典籍,姿容修美,但由于不求名望,不谨细行,因而不为乡里人所称赞。后来,王濬改变原来的性格志节,变得疏通亮达起来。更多关于王氏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王氏立天下。王濬性格“恢廓,素有大志”(《晋书·王濬传》)。曾修造宅院,把门前的路开得有几十步宽,人们问其故,王濬说:“吾欲使容长戟幡旗”(《晋书·王濬传》)。众人都笑他自不量力。王濬却说:“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晋书·王濬传》)。
 
王猛
      十六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王猛官至丞相、大将军、冀州牧,曾平定李俨、击破桓温、灭前燕;富国强兵,辅佐苻坚统一北方;苻坚常把自己与王猛的关系比为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王猛也被称作“功盖诸葛第一人”。王猛积劳成疾,于公元375年病逝,谥号武侯,秦国上下哭声震野,三日不绝。
 
王弼
      三国著名玄学家,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 王弼(226—249年),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西北)人,三国著名玄学家,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
     王弼出生于世代儒业之家,祖父王凯为著名文学家王粲的族兄,父亲王业为刘表的外孙,官至尚书郎。王弼聪颖过人,少年即享高名。据载“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当时已颇有名望的玄学家何晏发现王弼的奇才后,甚为赞叹,称“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同前)。更多关于王氏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王氏立天下。在何晏的极力举荐下,王弼担任了魏曹爽政权的台郎。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氏控制了曹魏政权,曹爽、何晏被杀,王弼也受到了株连。同年秋,王弼患疠疾而亡,年仅24岁。在短暂的一生中,王弼通达超拔,勤奋治学,留下了《周易注》、《老子注》、《周易略例》、《老子微指略例》、《论语释疑》等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哲学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
 
王熙
     王熙(201—280年),字叔和。高平山阳郡(今山东微山县)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医学著作《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
      王熙幼年时代是在缺衣少食的贫寒中度过的。严酷的生活现实,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谦虚沉静的性格。他特别喜爱医学,读了不少古代医学典籍,并渐渐学会了诊脉治病的医术。他在开始行医的时候,因为家境贫穷,衣衫破旧,人们瞧不起他。他只好背着药箱四处流浪,常常食宿无着。由于他对脉学很有些研究,慢慢也治好了许多疑难病人,请他看病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他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逐渐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王沈
      (生卒年不详),字彦伯,高平(今山东巨野)人。西晋文学家。王沈出身寒素,虽少有俊才,又不取与世沈浮的态度,遂为豪门所压抑。仕郡文学掾,不尽得意,大概于晋武帝死后不久,“王政凌迟,官才失实”,即辞官归隐,“还终于里闾”(《晋书·本传》)。晋承袭并发展了曹魏的士族门制度,不用说似王沈一般的寒素之士,就是像左思,虽有贵嫔妹妹相撑持,亦感到沉重的压抑,故而写作《咏史》以抒怀。更多关于王氏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王氏立天下。王沈归隐以后,对于制度所造成的人才途路上的障碍,相比较而言较之左思还要清醒:“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肉食继踵于华屋,疏饭袭迹于耨耕。”士族制度本身只能是封建最高统治者与其相荫袭的王公贵族,共同分享权利、财产、尊荣等方面的制度化、合法化而已;作为寒素之族只能在这种制度下被宰割被役使,“欲适煌煌之堂”,简直就是痴想。何况制度本身所产生的弊端必然是:“谈名位者以谄媚附势,举高誉者因资而附形。”人才标准参照系的错讹,价值观念的本末倒置,必然滋生出更多的丑恶行为和丑恶的心态,要保持人格的不扭曲,生于斯时则极为不易,何况还要以不扭曲的人格而“欲适煌煌之堂”就更不易了。因此王沈不仅以此绳己,还以此诱人而作《释时论》。
 
王坦之
      (330年-375年),字文度,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晋名臣,尚书令王述之子。王坦之出身太原王氏,年轻时与郗超齐名,曾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袭父爵蓝田侯,后与谢安等人在朝中抗衡桓温。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辅政,累迁中书令、领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去世时年仅四十六岁,追赠安北将军,谥号为献。王坦之善书,《淳化阁帖》卷三有其行书四行,亦有文集传世。
 
王恭
      王恭(?-398年),字孝伯,小字阿宁,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晋大臣、外戚。司徒左长史王濛之孙,会稽内史王蕴之子,孝武定皇后王法慧之兄。官至前将军、青兖二州刺史,曾先后两度起兵讨伐朝臣,但在第二次起兵时因刘牢之叛变而兵败,后被捕并被处死,死前仍坚持自己起兵之出发点是忠于朝廷。死后家无余资,为时人所惜。桓玄执政,追赠王恭为侍中、太保,谥曰忠简。著有文集五卷(据《隋书·经籍志》),今佚。
 
王弥
      (?-311年),东莱(今山东莱州)人,汝南太守王颀之孙,西晋叛民领袖。永兴三年(306年)参加刘伯根起义。刘伯根死后转战青徐两州,攻杀官吏,有众数万,声势浩大。永嘉二年(308年),率军进逼洛阳,为晋军所败。后归附刘渊为将,官至大将军。前赵光兴二年(311年),与刘曜、石勒攻破洛阳,在回师青州途中,为石勒所杀。
 
王旷
      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父亲。历官丹杨太守、淮南内史、淮南太守。..善隶、行书。 王旷为避战乱,携家眷于300年来江南吴地、江南洛社乡下定居,为官江南,任丹阳太守、安东将军的参军多年(302年-307年)。
      302年,长沙王司马乂杀齐王司马冏时,王旷全家均已避乱南下,迁居山阴(绍兴),并上奏朝廷,建议晋室南迁。
      309年,王旷率军北上、驰援并州,全军覆没,被刘聪俘虏。
      303年,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七月十一日,王旷的夫人在江南洛社(今江苏无锡市洛社镇)家内生下第二个儿子,取名羲之。王旷的弟弟王廙当王羲之的启蒙老师。王廙文武的全才,被誉为“过江书画第一”。
      羲之年十二,见前代《笔论》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密?”羲之笑而不答。母曰:“欲看尔用笔法。”父见其少,曰:“待尔成人,我授之。”羲之拜请:“使待成人,恐蔽儿之才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月,书便大进。”
 
王彪之
      (305年-377年11月28日 ),字叔虎(《晋书》因避李虎讳而作叔武),小字虎犊,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晚期重臣,出身琅玡王氏,尚书右仆射王彬之子,宰相王导堂侄。初任著作郎,东海王文学,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官至尚书令,曾与谢安等人对抗桓温,并于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掌政。著有文集二十卷,(隋书唐书经籍)传于世。
 
王沈
       (?—266年),字处道,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大臣、史学家。司空王昶之侄,东郡太守王机之子。太原晋阳人。其父早死,由叔叔王昶抚养。能写文章,大将军曹爽聘为秘书(掾),累迁中书门下侍郎。249年,曹爽被司马懿杀害,王沈被免职,不久又起用为侍中。与荀顗、阮籍同撰《魏书》44卷。高贵乡公曹髦好学,称王沈为文籍先生。260年,曹髦打算消灭司马家族,召王沈、王经、王业共商此事,王沈与王业竟密告司马昭。结果曹髦被杀,王沈因功封安平侯,食邑二千户。入晋后出任尚书加散骑常侍,不久去世。追封为郡公。著有《王处道集》5卷,又称《王沈集》,已佚。《全晋文》辑其文14篇。
 
王凝之
      (334-399年),字叔平,书圣王羲之次子,中书令王献之的哥哥,东晋末年官员、将领、书法家。善草书、隶书。作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是谢安的兄长谢奕之女谢道韫的丈夫。深信五斗米道,孙恩攻打会稽时,不听手下进言,不设防备,祷告后相信已请得“鬼兵”助阵,因而与诸子一同遇害。
 
王廞
      (xīn,?—?),字伯舆,中国东晋后期政治人物、书法家。出身琅琊王氏,是东晋开国丞相王导之孙。历任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青兖二州刺史王恭起兵讨王国宝,王廞响应王恭。不久后王国宝被杀,王恭罢兵,令王廞去职解兵,王廞怒不从命,回兵讨恭,被刘牢之击溃逃走,不知所终。
 
王如
       (生卒年不详),西晋时关中流民起义首领。京兆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人。初在本州为武吏。元康四年(294),关中大旱,造成严重的饥馑。七年(297),又发生了瘟疫,百姓饥饿无食,逃往豫州和荆襄一带。王如这时随流民逃到了宛县(在今河南南阳地区)。
      晋怀帝永嘉四年(310),西晋政府命令散处各地的秦雍流民返回乡里,而当时关中仍处饥荒之中,流民都不愿返回。征南将军山简、中郎将杜蕤(锐)奉令武装押送流民北返关中,激起了流民的强烈不满。王如乘机号召流民-,于黑夜带领流民袭击押送的两营官兵。官兵无备,被冲得溃散。流民即拥护王如为首领,聚众起义。王如率起义队伍攻下颍川郡(故治在今河南许昌市东),声势很大,又得到关中流民冯翊(今陕西大荔)人严嶷、长安人侯脱、南安庞寔的响应,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四五万人,屡败晋兵,进逼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王如自称大将军、领司、雍二州牧。
      不久,这支流民起义队伍的领导人之间为争夺地盘发生内讧,互相攻击。侯脱依附了刘渊,王如也为攻击侯脱而与汉将石勒勾结,失去了流民群众的支持。石勒乘机消灭了侯脱和严嶷两支力量。更多关于王氏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王氏立天下。王如军中无粮,无奈于312年投降于晋将王敦。王敦之弟王棱爱王如骁勇,便将王如收于自己部下。王如因与王敦部将角斗,被王棱责打,心中甚恼。王敦与王棱不睦,见此机会,
      暗中唆使王如杀王棱。王如与王棱酒宴,以舞刀助兴为名,“直前害棱”。王敦闻报,假装吃惊,即命将王如杀死。
 
王导
      (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阿龙。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谋反并攻入建康,欲废元帝而立幼主,因王导不赞同,只得退回武昌。不久,王导受元帝遗诏辅立明帝,迁司徒。“王敦之乱”平定后,进位太保。太宁三年(325年),明帝崩,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劝谏,执意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致使其举兵反叛。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之乱”平定后,王导驳斥众人欲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咸康五年(339年)卒,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
     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王澄
      王澄(269~312)字平子,西晋名士。太尉王衍之弟,司徒王戎堂弟,大将军王敦族弟。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出身世族,有盛名,勇力过人,好清谈。更多关于王氏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王氏立天下。然为人举止放诞,不拘礼俗,甚至有脱下衣服光着身体来标新立异的举动,因此为兄长王衍所赞赏,任荆州刺史时不理政事,日夜饮酒,使得荆州大乱,终导致流民反叛,王澄袭杀其众八千余人,但是又因对部下凶狠导致上下离心。终辞去刺史之职。永嘉之乱后南渡任琅玡王司马睿的军谘祭酒,途径豫章时被王敦所杀,时年44岁。
 
王浚
       (252年-314年),字彭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西晋时期将领,曹魏司空王昶侄孙,骠骑将军王沈之子。官至司空、领乌丸校尉。
      王浚出身太原王氏。其父王沈死后因无嫡子而承袭博陵公爵位,历任员外散骑常侍、右军将军等职,后迁宁北将军、青州刺史并因长驻北方疆土而与北方边族交往频繁。
      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击败司马颖后其军事实力逐渐强大,先后升任骠骑大将军、领幽州刺史等职,晋怀帝即位后升-领乌丸校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汉赵攻陷洛阳永嘉之乱爆发当时天下无主,王浚在大乱后生不臣之心,又与段部鲜卑交恶,最终为石勒所败而被杀。时年62岁。
王逊
     (?~323年),字邵伯,东晋大臣。魏兴(今陕西安康)人。初为本郡吏,以能干升为吏部令史。后历任殿中将军、上洛太守、魏兴太守。
王濛
      (309年-347年),字仲祖,小字阿奴,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东晋名士、外戚。深得辅政的会稽王司马昱倚重,官至司徒左长史。
     王濛年轻时放荡不羁,至后期才开始克己励行,从而获得风雅潇洒的美好名声。王濛与刘惔齐名,并且是好朋友,二人互相称许。当时的人以刘惔比为荀粲;王濛比为袁涣,并成当时风雅潇洒名士的典范。
       王濛初任司徒王导的掾。当时王导要任用苏峻降将匡术的弟弟匡孝,王濛写书给王导暗指匡孝是小人,又称文臣武将泾渭分明,不能混在一起,这会有亏清穆之风。但王导不答。王濛后外出至长山县任县令,后来又再被召任为司徒左西属。但王濛以掾属之职一但出了过错受到讉责,就要受杖刑,故一直辞让,即使朝廷下诏暂停杖刑处罚仍然不就。后迁中书郎。
      会稽王司马昱曾与孙绰品评风流名士,王濛亦在其列。至永和元年(345年),司马昱受录尚书六条事辅政,就倚重了王濛和刘惔,俱为入室之宾。后转司徒左长史。后来东阳太守山遐去世,王濛向司马昱请求任东阳太守,说:“得山遐严厉的为政作风荫藉,我可让当地和谐安定。”但司马昱没有答应。
      永和三年(347年),王濛去世 ,享年三十九岁。其女王穆之被立为皇后,被追赠光禄大夫 。
王戎
      (234年——305年),字濬冲,琅琊临沂人。琅琊郡在秦朝时为三十六郡之一,琅琊王氏世代居住于此,直至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衣冠南渡,方举族迁居金陵。更多关于王氏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王氏立天下。在中古时期众多的家族中,琅琊王氏可谓鲜有其匹。这个家族自汉代便登上历史舞台,两晋之际逐渐兴盛,子弟众多,才俊辈出,三百余年冠冕不绝,是真正的簪缨世家。王戎的祖父王雄,在曹魏官至幽州刺史;父亲王浑,官至凉州刺史,封贞陵亭侯,都官居高位。
王廙
      (yì)(276年—322年11月4日),字世将。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音乐家,是王导、王敦的从弟、晋元帝司马睿的姨弟、“书圣”王羲之的叔父。
      初仕晋惠帝为太傅掾,又转任参军。建武初年,擢升为辅国将军,封武陵县侯,历任尚书郎、散骑常侍、左卫将军等职。
      永昌元年(322年),被叛乱的王敦任命为平南将军、荆州刺史,世有“王平南”之称。同年十月卒,享年四十七岁,谥号康。
      王廙工于书画,擅长音乐、射御、博弈、杂伎,其书画被称为“江左第一”,晋明帝司马绍、王羲之等都曾随他学习书画。时人称“王廙飞白,右军之亚。”张怀瓘在《书估》中目其书法为第三等。王廙善画人物、故事、鸟兽、鱼龙,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目其画为上品之上 。有文集三十四卷,已亡佚。
王国宝
      (约330年-397年5月29日),字国宝,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中书令王坦之第三子,太保谢安之婿。东晋后期大臣。
     王国宝虽然是谢安的女婿,但是因为品行不端,谢安并未予以重任。琅琊王司马道子的王妃是王国宝的堂妹,王国宝便投靠司马道子门下,并在皇帝面前诋毁谢安使得谢安出镇广陵避祸。公元385年(太元十年),谢安病逝,司马道子掌权,任王国宝为秘书丞,之后担任琅琊内史、堂邑太守等地方职务,公元390年(太元十五年),拜中书令,加中领军,与司马道子同掌大权。
      公元392年(太元十七年),王国宝之弟王忱去世,王国宝为其弟奔丧,却盘桓在建康城始终不出发,最终被借故免官,孝武帝司马曜去世后,王国宝再次投靠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令其参与朝政并在公元397年(隆安元年)任王国宝为尚书左仆射领选,加后将军、丹杨尹,王国宝因外戚王恭对其十分厌恶,劝说司马道子解除王恭的兵权,但不久后王恭便以讨伐王国宝为名在京口起兵,王国宝吓得只好辞职待罪。更多关于王氏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王氏立天下。司马道子为了息事宁人竟将所有责任推给了王国宝,派谯王司马尚之将王国宝逮捕赐死,而后王恭败亡,司马道子下诏追复王国宝原官。而桓玄上台后将王国宝的家人流放到交州。
王述
      字怀祖,晋太原晋阳人,生于西晋太安元年(302),卒于东晋太和三年(368)。西晋末,其父王承为骠骑参军,与当时的琅 王牙王、安东将军(后为镇东大将军)、扬州都督司马睿,惺惺相惜。他看到西晋王朝大厦将倾,遂辞去官职,东渡长江,举家南迁,投奔司马睿。途中,行至下邳(今江苏邳县)时,登山北望,长叹道:“人言愁,我始欲愁矣。”(见《晋书》)他所愁者,乃因晋王朝江河日下、朝不虑夕,自己背井离乡,不知何时能返故里。他胸藏挽晋大计,将诉之司马睿。到达建业后(今江苏南京),即入司马睿幕府,为从事中郎,成为江南最高军政长官、镇东大将军司马睿的心腹股肱,受到很高礼遇。由于魏晋以来太原王氏门高族显,能推心置腹待人,加之,王承声誉颇好,所以亦受到南渡众臣的拥戴,史称:“渡江名臣王导、卫 王介、周 岂页、庾亮之徒,皆出其下,为中兴第一。”(见《晋书·七十五卷》)可惜,其寿不长,46岁即亡,朝野痛惜之。从其祖王昶至他,“世有高名,论者以为祖不及孙,孙不及父。”
王镇恶
      (373年6月11日-418年3月7日),前秦丞相王猛之孙,前秦灭亡后归晋,成为东晋名将。王镇恶官拜征虏将军,封爵汉寿县子,曾助刘裕平定叛乱,灭亡后秦。义熙十四年(418年),随刘裕次子刘义真留守长安时王镇恶被沈田子诬陷斩杀,享年四十六岁,追封龙阳县侯,谥号壮侯。
王恂
      (?—278年),字良夫,东海郡郯县(tán,今山东郯城西南) 人。王朗之孙,王肃之子,是西晋文明皇后王元姬的弟弟,其父王肃,在曹魏时袭封兰陵侯,官至中领军。
      公元256年(甘露元年),王肃去世,由王恂的兄长王恽世袭兰陵侯爵位。王恽在去世后没有子嗣,致使封国因被撤销。
      公元263年(景元四年),朝廷再封王恂为兰陵侯。次年,开建五等爵制,因王肃在前朝功勋卓著,于是改封王恂为丞县子。王恂通达文章义理、知识渊博。在朝中为官忠诚正直,经屡次升迁任河南尹,任内设立二学,尊崇儒家五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更多关于王氏资料请搜索关注公众号王氏立天下。鬲县令袁毅曾经送王恂骏马,但王恂没有接受。等到后来袁毅被揭发后,以前接受他贿赂的人都被废黜。曹魏赐公卿已下的官员租牛客户数量各有差别,从此以后小人害怕劳役,都喜欢做这件事,权贵家中动辄有上百的人。而太原诸部也以匈奴胡人为田客,多的竟有数千之多。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下诏严禁募客,王恂明峻其防,他治下的人没有敢违反的。
      公元278年(咸宁四年),王恂去世,追赠车骑将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