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岁老人李王氏:“现在的生活真到天上了!”


老人平日里还能自己做饭。 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老人经常出门走走。 本报记者 蒋友胜 摄
“都来吃呀!”
老太太坐在院子里,一边吃着蛋糕,一边笑眯眯地招呼大家。
春天的阳光洒在农家小院里,地上正在晾晒的小麦闪着金灿灿的光芒。老太太坐在楼房门前的走廊上,面色红润,头顶一方紫红色的头巾,一说三笑,像一尊活菩萨。
老人名叫李王氏,生于1917年9月,今年104岁,柘城县皇集乡如意村委会后李村人。
“我母亲除了有点耳背,身体没啥毛病,能吃能喝。她自己下厨做饭,不用儿女问事。老人身体好,就是我们做子女的福分!”74岁的李云杰告诉我们。
老人一生育有三子一女,李云杰是长子。
在李云杰的印象中,母亲特别能干,“母亲急活,谁干活慢一点她都吵。”“记得有一年,我才七八岁,弟弟两岁多。母亲要到七八里外的杨寨挖河,在工地上抬大筐。”回首童年记忆,李云杰心中充满着苦涩。“当时下大雪,母亲晚上干完活,还要摸黑踏雪赶回家照顾我和弟弟,早上天不明再走。当时父亲在洛阳拖拉机厂上班,两三年不回家。我和弟弟饿极了,母亲把野菜剁碎熬汤给我们喝。”
100多年的岁月叠加下来,仿佛渗进老太太一圈一圈的皱纹里。对于经历的苦难,老人始终不愿意提及。“一聋三分傻,啥都忘完了。”老太太自嘲说:“过去的生活没法提,酸甜苦辣啥都经历过。熬到现在终于熬值了!”
“我婆婆脾气好,很少给人抬杠。去年全村评选好妯娌,她是第一个。”大儿媳李玉荣说:“我跟婆婆没有拌过嘴,啥事都顺着她。比方说她这一段时间腿疼,她说去哪医院咱就去哪医院。我儿媳妇也很孝顺,前几天交电费,在手机上把我家的电费和她奶奶的电费都交了。”去年,李云杰一家在村里被评为“五好家庭”。
满门和顺,瑞气呈祥。老太太四世同堂,子孙30多位,最大的重孙子20多岁了,正在上大学。三儿子在外经商多年,事业有成。“你想老三不?”“不想!”老太太说:“他天天跟我视频,前几天还往家打着钱嘞!”众人一阵笑声。
“再好不如有一个好身体。”村干部李云星说,“老太太经常自己赶集买菜,每次就买两根葱、一块豆腐或者一把豆芽。”
自从十多年前老伴去世后,老太太独自居住,三个儿子轮流供养。定期为她送过去面粉、面条、馒头和蔬菜,老人自己炒菜、煮粥、下面条,基本不用儿女操心。
李云杰姊妹四个继承了母亲的长寿基因,很少与医院打交道。现在,年过七旬的李云杰天天还去工地打工,除泥送灰跟小伙子一样。
“这个老太太心胸特别开阔,啥事都能想得开。”皇集乡民政所工作人员杨秀敏很有感触,“我们定期看望老人家,为她洗洗头、剪剪指甲。老人家经常对我们说,气大伤身。年轻人遇到事情别生气,啥事别往心里搁。有事多商量,解决了就不生气了。”
经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老太太特别珍惜今天的日子。“这是前几天我重孙子给我买的啥礼品,有方有圆的,我也不认识。”老太太说着,拿出了一盒枣泥点心。“吃得好,穿得好,儿孙都孝顺,现在的生活真到天上了!”
“新闻1+1”
李王氏的长寿之道
生活习惯:一是能干。早年丈夫在外地工作,她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忙完地里忙家里,不舍得偷闲。即使现在,只要自己能干的事情,也决不让子女代劳。自己买菜、做饭,想吃啥做啥。二是干净。淘米时候,洗好几遍。衣服也是干干净净。满头华发,一丝不乱。三是早睡早起,饮食以素为主。天一黑就睡觉,天一亮就起床。然后开始烧茶做饭。早上一碗汤,中午一碗面条,晚上不吃饭。
社会因素:老太太干活麻利,对子女也要求很严。子女无论务农、经商,都秉承劳动致富的理念。优良家风代代相传。儿媳妇孝顺,孙媳妇又孝顺,婆媳关系融洽。老人待人和善,与世无争,邻里关系和谐。
遗传因素:在生活艰苦的条件下,老太太的母亲和舅舅均活到80多岁高龄。现在,老太太的子女也是身体很棒。70多岁的长子李云杰身材偏瘦,自称在工地上干活不次于小伙子。
良好心态:老人虽然耳背,但喜欢说说笑笑。她不生闷气,把事情说开就好。老太太惜福,儿孙孝顺是她最大的骄傲。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