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体行草书与王氏行草书的比较
颜真卿之所以成为书法史上的一个重镇,一位大师,我认为他和王羲之一样,都是以行草书创制了一种至高典范,而且对后世影响宏远。《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争座位稿》与《兰亭序》又被称为“行书双璧”。王羲之代表了一个时代,把他的行草书推到了艺术颠峰,而颜真卿也象一座与之对峙的高山,位于峰颠的正是其行草书艺。为能更清楚了解颜真卿变革书法,锐意创新,于“王风”外,独辟蹊径,确立新面貌,现对二者作一简单比较。

秀美飘逸与雄强豪放
秀美飘逸的风格是王羲之行草作品的总体体现和突显特征,在众多的这类作品中,以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之称的《兰亭序》最为明显,该作品在用笔的处理上,中锋侧锋穿插变化,书家将二者有机地交融成一个整体,“即侧即中、即中即侧”,达到了因势立字、因势利导的地步,而在运笔的转折,牵丝与萦带上,即丰富又自然,既生动又精炼,既飘逸又有力;其字势则大,小、中、侧、俯、仰、千姿百态;布白则以疏朗为主而加以微妙的疏密松紧的变化。这些均充分显现了王羲之潇洒俊爽、飘逸遒美的书法风格。王羲之的代表作品还有《丧乱贴》、《奉橘贴》、《平安贴》、《二谢贴》、《孔侍中贴》等,虽均有各自的趣味;但总体上都体现了一种潇洒流美的风韵。颜真卿行草书雄强豪放的风格以《祭侄文稿》最具代表性。

书写此稿时,他一味沉浸在悲愤激越的情感抒发之中,无意于书,也无心掭笔蘸墨,纵笔豪放,任情恣情。正如陈深《停云阁贴题记》中说:“此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所以整幅作品浓墨渴笔对比强烈,大起大落,纵横开合,顿挫郁勃,一气呵成,令人惊心动魄,具有强烈的跳宕感和抒情性。从而达到了任情挥洒,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书法创作境界。其他作品如《祭伯父稿》、《争座位稿》、《刘中使贴》、《裴将军贴》等虽也有各自面貌,但统领全篇的雄强大气,淋漓酣畅的气格,始终是贯穿其间的。

离心与向心
借用物理上的名词,并运用古人的九宫格来说明这个问题。为安排好一个字的间架结构,古人创制了九宫格,尽管它主要用于楷体,但在行草书单个字的结构中依然适用。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逸少至学钟书,势巧形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譬如楚音习夏,不能无楚。”羲之将钟繇古拙平扁的结体,变成“势巧形密”、“意疏字缓”,的书势,这是王羲之的用笔特点,即一方面紧收字的中宫,将横、竖、撇、捺等主笔向四周放射(离心)伸展;另一方面,起笔和收笔多为露锋,笔画尖细,增添了字的灵动和秀美,所谓“古肥今瘦”、“古质今艳”是也。

而颜体结字与“王字”的感觉正好相反,其书势多环抱,字的点画尽量在中宫的四周展开,字的主笔多呈弧形抱向中宫,中宫似有一股强大的磁力吸附着这些“部件”,使之不能游离开来。由于这种用笔,造成字的点画向四周膨胀,我们谓之“挣力”,与中宫吸附的“引力”正好在中宫的外围展开“较量”。这样,字的中宫周围,在感觉上出现一种矛盾的力,谓力的“困斗现象”,从而形成一种内宽外紧的结构气氛。

一搨直下与直落直起
元赵孟坚《论书法》中说:“右军一搨直下是也”。“一搨直下”是羲之用笔的主要特点,即落笔下按后,笔毫触纸即走,迅速行笔,充分利用笔势的冲力和摩擦力,由于速度较快,这样的行笔容易生成刚健挺拔的点画线条,从而出现疏朗明快的效果。要达到这种效果,起(或承)笔往往用侧锋,侧锋起笔,显得精神利索,同时,又能接上一笔笔意,加强了点画的联系,所以古人有“侧以取妍”之说。见《兰亭序》、《丧乱贴》、《孔侍中帖》等。而颜真卿抛开羲之这种笔法,换用一种简洁朴素的笔触——直落直起。
落、起的用笔感觉如同“人行泥潭”,铿锵有力,这种笔法既增强了笔触的凝重感、厚重感,又打破了藏锋与露锋的界线,凌空而落,锋芒就自然藏于画心,虽没有了妍美的妙趣,却大大增强了笔触的气势和力感。这不能不说是颜真卿天才的创造。

折钗股与屋漏痕
“折钗股”与“屋漏痕”是古人悟自然妙理入书的形象说明,它主要强调书法中锋用笔的“理”。“折钗股,这个比喻来自古代妇女的发钗,钗有两根股,折断了,钗股的折痕处,不论是平齐或斜断,都是方棱方角,显得锋利,绝不会有圆浑的断痕出现。”对于这种解释我只赞成一半,折钗股的“折”我不认为是折断钗股,为何非折断不可?若这样理解已经失去它的意义,“折”应该理解为“弯曲”。本身钗股是一条韧性很强的束发首饰。折的力量愈大,它反弹的力量亦愈大。拿它来比喻王羲之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质感,是十分贴切和恰当的。

不管折断与否,在折弯钗股的过程中,内在感受和外观效果,借鉴到笔法上,均能够表现出点线具有“光润圆畅,挺秀刚健,给人以秀媚匀净的美感的。”在王羲之作品里,其线条皆用此笔法为之。颜真卿则采用与王羲之甚为不同的方法,自名为“屋漏痕”。何为“屋漏痕”,从字面理解,即为屋里漏雨,雨水在墙面上留下了痕迹。充满智慧的古人往往从大自然中悟到很多的“理”,如写横“千里阵云”、写竖“万岁枯藤”等。

颜真卿的用笔自有其思悟,目睹到“屋漏痕”这一现象及产生这种现象的过程;引发书家浮想联翩,一缕水在墙面自上而下地淌下,水流会因墙面的凹凸与阻力的不同,造成速度和形态发生微妙的变化。借鉴到书法用笔上,行笔时,点画线条似乎要克服阻力,挣扎前进的表现。用“屋漏痕”笔法写出的“线条毛涩遒劲,顿挫郁拔,给人以苍劲燥辣的美感”。而颜体行草书的线条,正是他感悟后主动追求的结果。
通过对王羲之与颜真卿行草书的比较(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颜真卿的创新。正如马宗霍《书林藻鉴》中说他:“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与少陵之诗,昌黎之文,皆同为能起八代之衰者,于是始卓然成为唐代之书。”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